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勝利,從何而來

■本報記者 魏 兵 郭豐寬 通訊員 唐 波

2014年08月25日05:02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勝利,從何而來

  沒有哪一支軍隊,不渴望打贏﹔沒有哪一名軍人,不追求勝利。

  然而,殘酷的是:勝利永遠隻屬於少數人。

  那麼,這些人是何許人?他們勝利的力量又從何而來?

  在西南邊陲,有一支舍命不斷追求常勝的山地勁旅:20余次在重大演習中唱主角,百余次在軍事任務中打頭陣,連續數年在上級比武考核中榮獲團體第一……

  他們如何贏得勝利?又如何理解勝利?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成都軍區某山地步兵旅,走近他們牢記強軍目標奮力推進戰斗力建設的跋涉與探索……

  20年來,8人在軍事訓練、執行任務中犧牲,409人負傷評殘。血與汗澆灌出軍人的信念——

  除了勝利別無所求,為了勝利一無所惜

  男兒有淚不輕彈,更何況鐵骨錚錚的軍人。

  然而,這裡的兵,卻一次又一次掉淚。

  ——今年5月,全旅基礎訓練課目大比武,步兵四連班長達瓦一舉奪得個人第一。但是在建制連實彈射擊比武時,他卻發揮失常,致使連隊整體排名下降了一位。

  全營表彰大會上,接過單項第一証書的達瓦,突然失聲痛哭,向戰友深深鞠了一躬:“我給大伙兒道個歉,連隊名次不好有我的責任……”

  ——去年3月,步兵五連副連長次仁平措被選拔參加全軍比武。比賽剛開始,他不慎摔倒,左手骨折。軍醫建議:立即退出比賽。他卻一口回絕,包扎好手臂繼續比賽,最終奪得夜間特種射擊項目第三名。

  名次公布,次仁平措的眼淚奪眶而出:“沒比好,我對不起部隊!”

  “這淚,不是影視劇裡那些兒女情長的淚。這淚,滾燙!”說起這兩件事,旅長趙雄至今心緒難平,“我一直在想,這淚裡面包含的是什麼?想來想去,就是那兩句話,除了勝利別無所求,為了勝利一無所惜!”上等兵尹邦吉,在集訓中腳意外受傷,傷未痊愈,就堅決要求出院:“再不回去,我訓練成績肯定落后了。”下士羅波,在8公裡武裝越野考核中受傷,血染迷彩服,硬是堅持跑完全程,在128名參考人員中名列第三。

  一次比武前的集訓中,教導隊副隊長高永東從高牆上摔下,雙腿不能行走。拍片后發現,他雙腿都長出了骨刺,這一摔把骨刺都撞裂了。醫生心疼地說:“哪有你這樣折騰自個兒的,骨刺是個別專業運動員才有的毛病!”

  “用得著這麼不顧一切地拼命嗎?”記者忍不住問,高永東沒有回答,而是講起了這樣一件往事:

  那一年,聯合實兵演習,“猛虎師”“鐵拳師”等很多全軍聞名的部隊都來了。我們旅上書導演部,請戰打主攻。旅長戰前動員,隻說了一句話:“戰場無亞軍!”

  “一句話說得大家嗷嗷叫!”高永東回憶說:演習當天,幾支勁旅同時向5000多米的雪山之巔發起沖鋒。“攀絕壁,趟雷場,避空襲,打伏兵……高原反應那麼強烈,大家咬著牙打下一場接一場的硬仗,刷新了好幾項高原訓練紀錄。”

  “求勝,是這支部隊的一股精神,一種信念!”說到這,旅長趙雄不禁眼眶濕潤:“20年來,全旅先后有8人在軍事訓練、執行任務中犧牲,409人負傷評殘。大家付出了很多、犧牲了很多,對勝利的渴求卻越發執著。”

  60萬贏得“提前8小時”,80萬“買”了10分鐘,值不值?軍人的眼裡卻有獨特的換算——

  勝利從來偏愛“時刻准備著”的部隊

  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集結:

  “鈴鈴鈴!”該旅作戰值班室電話響起:“命你部於6月28日18時前,全員齊裝趕赴某地域,參加戰備演練!”

  然而,這一刻,是6月27日8時15分﹔這一刻,旅長在外開會,政委在外學習,旅常委僅有副旅長吳戈一人在位﹔這一刻,全旅有上百名官兵在全國各地休假、出差……

  一天內集結,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就是戰斗,不能輸!出差、休假的官兵想方設法,分秒必爭地往部隊趕。旅黨委果斷決策,籌資60余萬元,協調軍地部門,包機兩架進藏,確保在外人員及時回營歸建。

  接到命令的26小時后,該旅全員齊裝機動至指定地域,提前8小時完成集結部署。

  此次,堪稱這個旅和平時期面對“戰時檢驗”的一次勝利。成績得到各級領導的首肯,但鮮有人知道這背后的故事。

  那麼,60萬“買”來8小時,值嗎?

  去年,這個旅在上級組織的戰備考核中,比兄弟部隊提前20分鐘完成緊急出動。

  這本是不錯的成績,他們卻隨后展開了全旅大檢討:“還有哪些辦法能為打仗搶時間?還有哪些環節浪費時間?”

  在反復演練中,他們發現戰備庫室擺放架、裝具箱設計不合理“拖了后腿”。

  改造!旅黨委果斷調整,將擬為干部宿舍更換家具、電器的80余萬元,花在了這個“刀刃”上。

  一周后,可拆卸鐵架、分體式木箱配備到位。旅裡進行戰備拉動檢驗,部隊裝載高效,官兵動若風發。掐表計時:比以往整整少用了10分鐘。

  那麼,80萬“買”了10分鐘,值嗎?

  “不是說寸金難買寸光陰嘛!”記者把問題拋給旅政委廖碧洲,他卻樂了:“做生意的掰著手指頭算錢,當兵的就得掰著手指頭算戰斗力。60萬、80萬究竟值不值,要看軍人的算法!”

  那麼,什麼是軍人的算法?

  這是一個大年初二。

  “嘟!嘟!嘟!……”天還沒亮,這個旅的營區內突然響起了緊急集合哨音。大家喘著粗氣集結完畢,時任旅長方建國一掐手中的秒表——比規定時間超出7秒!

  凜冽寒風中,飄出不少怨言:“是不是搞錯了,大過年的要干啥啊?”“現在是假期,拉動也不提前說一聲。”

  ……

  “這次拉動,集合時間晚了7秒。”方旅長不為所動,舉著表站在隊伍前:“7秒,不長!但是在戰場上,卻足夠讓敵人發射1枚炮彈、打出4發子彈,這會讓我們損失多少條命?!”

  大家被問得啞口無言,眼睛裡卻多了一分光。

  那一年,上級以實戰為背景對該旅作戰能力進行考核。他們再度以優異成績,在同序列單位中名列第一。

  今天不去面對失敗的可能,明天就可能咽下失敗的苦果。戰斗力的天平上,稱量的是軍人的情懷——

  軍人有所怕,才會有所不怕

  採訪這個旅,幾點印象在記者的腦子裡揮之不去……

  這裡的軍人不怕冒風險——

  河谷石灘裡,工兵營戰士王旭沒走兩步,探雷警報突然響起。

  判定位置,扒開亂石,王旭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探雷器再次提醒他:這是一個“真家伙”!豆大的汗珠一下子從額頭滲了出來。

  這可真夠“雷人”的!要知道,在過去,排雷作業區埋設的都是模擬地雷。時間久了,大家見怪不怪,判定雷位后,用工兵鍬三下兩下就刨了出來。

  此刻,排雷絕非“刨瓜”那麼簡單!王旭連續深呼幾口氣,小心翼翼地將手再次伸向地雷……

  15分鐘驚心動魄的作業,走下考核場,脫去防護裝具,王旭已經全身濕透。

  這裡的軍人不怕丟面子——

  去年夏天,上級一位首長帶機關工作組,第一次到該旅檢查工作,要求他們自主組織一場實兵演練。

  這是一次展示訓練成果、留下良好印象的絕佳機會,不少官兵提議:演練“進攻戰斗”。理由有三:一是前幾天剛剛練完,輕車熟路﹔二是場面壯觀,抓人眼球﹔三是方便組織,容易出彩。

  然而,演練課題下發,卻令人大跌眼鏡:竟然是剛剛開始訓練的“陣地防御”。

  旅黨委的理由隻有一條:“陣地防御”演練雖然悄無聲息,不易出彩,但卻是目前階段正在訓練的課目,暴露出問題,正好請上級領導機關指點迷津。

  這裡的軍人不怕惹麻煩——

  去年底,旅機關的同志針對現有裝備數據格式不兼容的問題,調研撰寫了一份內參。到了是否上報的關頭,一些“善意提醒”也吹進了旅領導的耳朵:

  問題確實是影響和制約部隊指揮的“瓶頸”,如果拖延到戰場上,后果不堪設想。可另一方面,如實上報問題,相當於否定了上級對口部門的工作,豈不是給上級“找茬”?

  到底報不報?旅黨委班子一碰頭,“簽字畫押”——情況屬實,報!

  內參反映的情況得到總部首長批示,然而時隔不久,一名上級機關干部果然打來電話質問:“寫這份內參,你們究竟出於什麼目的?”

  內參作者鎮定回答:“能打仗、打勝仗!”

  “你們還真敢!”見到堅持使用真地雷考核的該旅參謀長陳廷凱,記者沖他一豎大拇指。

  “其實我們是真怕!”

  “怕什麼?!”

  “怕打敗仗!看看歷史上的每一場仗,軍人一敗就是國土淪喪,就是人民涂炭,就是戰友甚至自己犧牲……作為軍人,你不怕?!”

  軍人有所怕,才能有所不怕。正因如此,他們碰到矛盾才敢“豁出去”,面對得失才能“放得下”。

  首發命中就能打勝仗嗎?訓練紀錄就是實戰能力嗎?打仗的標尺,追問著軍人的思索——

  坐等勝利,就是失敗

  誰也想不到,一場精心准備多時的對抗演練,竟因為土堆被取消——

  今年5月,這個旅開展戰術攻防演練,紅藍雙方隔山列陣、劍拔弩張。然而,戰斗剛打響,就被導演部叫停。原因隻有一個——攻防雙方沒有挖掩體。

  原來,長期以來,由於實兵對抗多採用空包彈、低當量炸藥,掩體構筑顯得“多此一舉”,官兵們往往利用山包、土堆作掩護,構筑工事成了不折不扣的“挂空擋”。

  演練重新開始,機槍連一班第一個完成掩體構工,卻被導演部再度叫停。

  咋回事?沒有更多解釋,導演部直接調來單兵火箭手。

  “轟!”一聲巨響,火箭彈拽著白煙飛向掩體,塵土飛揚之后,“堅固工事”已經“癱”成一片土堆。

  原來,為圖快速,一班在選擇火力陣地時,避硬就軟,挑了一片土質較為鬆軟的區域構筑工事,加之沒有混石加固,一擊即破。

  “這樣的工事能打仗嗎?這個土堆好比我們有些訓練課題,看似大小、形狀都與實戰要求相差無幾,走近一看,就是個空殼子。”旅長趙雄當場下令:演練取消,就地展開戰斗力標准大討論,每一項內容、每一個細節都用打仗的標尺量一量——

  首發命中就能打勝仗嗎?

  實彈射擊訓練,旅屬炮兵團快速機動至預定地域,測地兵測算目標諸元,炮手迅速架炮上膛……短短幾分鐘,一切准備就緒。

  “預備——放!”指揮員口令一出,炮彈出膛,首發命中,目標區域火光一片。

  然而,團領導緊鎖的眉頭卻沒有舒展開:每次訓練、操炮、實彈射擊都是在“老地方”,諸元數據甚至都背得下來,一切豈不是駕輕就熟?

  “重新構筑陣地,改變炮、靶位置,再打一輪!”

  果不其然,這次射擊從開設速度到命中精度,直降3成!

  訓練紀錄就是實戰能力嗎?

  偵察連列兵曹家豪是長跑健將,新兵連時就屢次刷新訓練紀錄。

  然而一下連,第一次參加10公裡越野體能考核,小曹就傻了眼:考核不在操場進行,路線穿越河灘、沙地、密林,終點更是一個50度的大坡。

  不懂得分配體力,跑到最后,他已是面色鐵青、癱倒在地,要不是老兵們架起他沖過終點,“長跑健將”差點不及格。

  連長一拍他的肩膀:“小子,好好練吧,這才是打仗的路。”

  “問這問那,其實最應該問的是自己:我能打仗嗎?能打勝仗嗎?”旅政委廖碧洲想得很深,“是軍人都夢想勝利,但不是所有人都舍得為勝利付出代價。勝利永遠不會在那裡等我們,能打仗、打勝仗就是燃燒生命、超越自我的征程。”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