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部在仙桃漢江大橋水域開設的渡場遭‘敵’破壞,請迅速機動至老河口仙人渡鎮公路橋附近開設新的門橋渡場……”7月下旬,在漢江流域進行戰役渡河工程保障演練的湖北某預備役舟橋團,連換3地開設門橋渡場,前后機動近500公裡。這是該預備役團結合戰斗力標准大討論,加強實戰化訓練的舉措。
“未來戰場,允許選擇熟悉地域作渡場嗎?”
這個預備役團駐扎在江漢平原水網地帶,平時主要擔負抗洪搶險等任務,曾在199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模范預備役團”榮譽稱號。
然而,這支響當當的部隊,去年參加上級組織的渡河保障演練時卻遭遇尷尬一幕:由於導調組臨時更換架橋地點,指揮員對預選渡場水文地質情況不熟悉,指揮行動時,舟車陷於泥潭之中,導致演練失利。
出現這樣的失誤,是因為平時對應戰能力建設重視不夠,隻適應在熟悉水域、固定渡場操舟架橋,造成訓戰脫節。“未來戰場,允許我們選擇熟悉的地域作渡場嗎?”戰斗力標准大討論中,官兵們就此展開熱議。
“說到底,是因為我們的打仗意識樹得不牢,平時組織訓練時不敢涉難涉險。”團領導刀口向內,帶頭做起自我批評。“一班人”進而深刻反思,查找出訓練中存在的“練為考、演為看”“消極保安全、險不練兵”等10多個制約戰斗力提升的問題。
不破除思想誤區,就不可能打勝仗!該團把參加過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老兵請回“娘家”,講述戰斗場景,讓官兵感受英雄豪氣。他們還邀請軍事院校專家授課,組織觀看反映近年來幾場局部戰爭的紀錄片,讓官兵認清訓練與實戰存在的差距。通過深入學習與討論,大家對預備役部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建設要求有了全新認識。
“打仗時能等雨停了、路好了再架橋嗎?”
訓練不實帶來的教訓,這個預備役團官兵其實早有感受。
前年秋天,該團曾參加某跨區聯合作戰演習的保障任務。時值漢江秋汛,水流湍急。眼看河中兩個舟橋就要成功連接,一個激流打來,又將其沖開了好幾米。平時習慣於在平靜水面作業的官兵,面對波濤洶涌的江水,使出渾身力氣最終完成了架橋任務,但比規定時間超出了半個多小時。
“如果這是實戰,后果不堪設想!”談及這一往事,官兵們認識到隻有平時敢練險局、多練險局,上了戰場才能處變不驚。
今年開訓后,這個團黨委堅定地走開訓練與實戰對接的路子。夜間架設門橋訓練漸成常態,渡河保障訓練加入抗電磁干擾,在陌生水域開展沖鋒舟操作訓練,在惡劣天氣條件和急流河段實施繞障航行、逆水行駛、橫渡訓練……凡是實戰中可能用到的技能,都要納入訓練范圍。同時,該團還展開整肅訓風的“大掃除”,訓練中為圖好看在沖鋒舟上插旗子、舟橋連接作業動作要求整齊劃一等不符合實戰的“花架子”,通通被叫停。
6月17日,該團組織夜間架設門橋訓練時突降大雨,漢江水位暴漲。一些官兵擔心:夜間開展舟橋訓練難度本來就大,加上雨中道路濕滑、水流加快,舟橋泛水和門橋連接不好把握,易發事故。訓練要不要停?“繼續訓練!打仗時能等雨停了、路好了再架橋嗎?”團長楊東果斷下令。
“部隊從哪裡過河,渡場就應該在哪裡建!”
這是一場帶實戰背景的渡河工程保障演練。
7月22日凌晨,開設門橋渡場、保障部隊渡河的命令傳來,該團官兵迅速攜裝出營。指揮車內,一張漢江流域預選渡場分布圖展示在大家面前,20多個預選渡場河幅、水深、流速、兩岸進出路等情況一目了然。團領導開始部署行動方案:“被毀大橋上下游各有1個預選渡場,下游預選渡場離高速公路較近,便於機動。但根據任務部隊需求,在下游開設60噸浮橋渡場。特務連負責渡場周邊警戒,偵察連負責渡場偽裝……”
以往該團組織訓練時,構筑渡場往往選擇在便於機動、流速較低、水文地質良好、社民情較為熟悉的地域﹔對岸邊坡度較大、水文條件復雜的地域,則盡量規避。
“戰時條件下,部隊從哪裡過河,渡場就應該在哪裡建!” 隻有最大限度考慮戰時可能遇到的情況,才能拉近訓練與實戰的距離。
今年上半年,該預備役團組織力量對漢江流域進行了大范圍勘察,匯總了16條支流河道情況,結合戰時保障任務特點,對分布在高速公路進出口附近、鐵路站點周邊、重要國道省道周圍、重點大橋上下游、汛情高發段、防洪節制閘周邊等地岸灘的坡度、水深、流速和水下地質情況進行了詳細勘測,確定20多個預選渡場,確保戰時渡河保障無盲區。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