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評選的100個“榮譽公民”名單裡,有20多人是部隊即將退伍的戰士。這些戰士“回娘家”,可享受食宿、觀光等優惠待遇。
不僅如此,在駐守嵊泗島的某海防團,5年來共有202名軍事訓練成績突出、多次參與地方建設的退伍老兵經層層推薦,被駐地評為“榮譽公民”。這只是嵊泗縣政府全力支持國防建設,用心做好擁軍優屬工作的一個縮影。
舟山群島嵊泗列島由404座島嶼組成,地處我國1.8萬公裡海岸線的中心,據守南北海運和長江水運型樞紐點,扼長江、錢塘江出海口之要沖,集“黃金海岸”和“黃金水道”的區位優勢於一體,既是海洋大縣,更是“邊陲國門”、“海疆要塞”。
近年來,嵊泗軍民積極發揚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軍地攜手共建海疆、軍民攜手共建海島,連續7次蟬聯浙江省“雙擁模范縣”,3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縣”,所轄鄉鎮多次評為舟山市“雙擁模范鄉鎮”,先后涌現2名全國愛國擁軍模范、1名全國愛民模范。
3代“兵阿媽”“兵兒子”“漁嫂”續寫62載魚水情——
“軍民一家親”唱響雙擁新常態
元宵節,在嵊泗花鳥島大岙一戶漁家,滿桌海鮮飄香,歡聲笑語繞梁。島上“兵阿媽”黃霞球從江蘇姜堰市遠到而來的“兵兒子”張偉接風。“聽說你回島探親,鄰裡們爭相送來海鮮美味。”黃霞球說,這桌海鮮宴,蘊含全島鄉親的濃濃深情。
花鳥島遠離大陸,年輕人都在外打工就業,孤寡老人多。黃霞球的爺爺、父親過世,島上的“兵兒子”都上門吊孝,令黃霞球深受感動。10余年來,她不僅擔任島上官兵的“編外運輸員”,還結認了13位“兵兒子”。逢年過節,這些退伍“兵兒子”都會攜親人回島探望黃霞球。
許多像張偉這樣的“兵兒子”還和“五老戶”結成對子。逢年過節,他們都通過為老年人讀書讀報、教老年人上網等方式,為老先進、老海歸、老科學家、老教師和老文藝工作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花鳥島是市雙擁模范鄉,早在45年前雙擁工作就受到黨和國家的表彰。而今,‘軍民一家親’是島上一種雙擁常態。”舟山市委常委、嵊泗縣委書記徐張艷介紹說,自1953年島上有駐軍以來,小島漁民從祖父輩開始與守島官兵結下的魚水親情就代代承傳,擁軍愛民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肝膽相照護國門,代代相依魚水情。據載,嵊泗人民歷來有不畏強暴、愛國衛海的民族氣節和優良傳統。在庄嚴肅穆的嵊泗革命烈士陵園,埋葬的大多是解放舟山群島戰役時犧牲的革命先烈,他們用生命的火花照亮了共和國的黎明。五星紅旗插遍這片藍色疆土后,列島兒女弘揚先輩愛國衛海精神,一手扛槍一手撒網,軍民水乳交融、唇齒相依守衛祖國海上東大門。
“全國擁軍模范”葉祝芳在島上設立“老兵之家”以來,已收到108面錦旗。從2007年8月至今,葉祝芳在自家免費為上島懷舊老兵提供食宿。得到當地鄉政府、駐軍等6家單位的支持后,葉祝芳還帶動一些寧波、上海等地從事賓館、出租車行業的退伍老兵設立聯系點,解決了上島的退伍老兵吃住行“老大難”。
身居大海常與風浪險阻搏斗。每逢強台風來襲,駐島部隊搶險救災應急分隊總是沖在最前列。近3年來,有2600人次官兵參加抗台風救漁船,救助遇險群眾245人,挽回經濟損失1.5億元。漁嫂謝娜產后大出血,正好趕上台風,駐島某部4位同血型官兵聞訊冒險趕到,挽救了產婦生命,漁嫂丈夫給新生兒取名謝軍,讓孩子銘記親人救命之恩。
軍民同心固國防,槍聲伴著鼾聲揚。某海防團團長高俊介紹說,由於歷史原因,該團一靶場與駐地社區相鄰、與學校相連,前不久,上級機關同志到靶場附近了解軍民關系情況,當問起部隊搞射擊訓練是否影響居民生活休息時,村干部樂呵呵地說:“部隊練兵勁頭越積極,群眾擁軍熱情越高漲。官兵武藝練精了,我們晚上睡覺更踏實!”
63個“先進雙擁共建點”聚合新型軍政軍民關系——
“網格化共建服務體系”拓寬雙擁新渠道
嵊泗縣是全省駐軍兵種最齊全、駐軍人數佔全縣總人口比例最高、支持部隊和國防建設財政投入比重最大的一個海島縣。他們充分發揮鄉鎮、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基層組織的作用,建立從城市到漁農村、從縣到鄉鎮、從地方到部隊“上下一條線、縱橫連成片、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網格化雙擁共建服務”新格局。
去年年三十,10余戶在外務工的村民輾轉車船回到綠華小島,正准備團團圓圓吃年夜飯,突然村裡變電站因線路老化燒毀,整個小島一片漆黑。村長當即向最近的網格服務點某海防團求援,一名工程師帶兩名電工當即乘縣裡派來的漁政船上島解決問題。
“軍地聯動提供專業網格化服務,是雙擁共建機制創新的一個成果。”該團副政委方進說,駐島官兵整合人力、物力等資源,將水、電、醫、維修等崗位能手納入各種雙擁服務小分隊,有力解決海島交通不便造成的群眾生活難題。近年來,以《軍地志願者服務制度》《擁政愛民制度》《搶險救災制度》等制度為保障,推進海島網格雙擁工作走上新台階。
“我們積極加強軍政軍民團結,拓展網格化雙擁活動載體。”剛到軍營送元宵晚會的嵊泗縣委副書記狄承勇介紹說,每逢重大節慶、新兵下連、老兵退伍等時機,他們都組織社區退休干部、職工、婦女骨干深入軍營,縫衣洗被、慰問演出、聯誼座談,廣泛開展“真情服務進部隊”“流動圖書館進海島”“最美嵊泗•軍民才藝秀”等系列活動。他們還成立軍地雙擁宣傳小組,為社區群眾做好國防教育、技術輔導、法制教育、政策宣傳等工作。
去年7月初,一場暴雨突如襲來,讓泗礁島基湖村的孤寡老人楊阿婆看著滿坡楊梅干著急。某海防連官兵一中午就把她的千余斤楊梅採收進筐,還依托社區干部解決銷路,幫楊阿婆將3萬多元揣進兜。
“社區困難戶、重點戶數量多,光靠幾個干部、義工顧不上。”嵊泗縣委、宣傳部長劉永革很是感慨。他們軍地攜手互辦實事,組建“巾幗海防服務隊”,切實掌握全縣72名“空巢老人”生活狀況,以“婦女骨干+駐軍戰士+老人”模式定時定點開展敬老愛老服務,確保了服務無盲點。
嵊泗縣老虎頭女子民兵哨所自1990年建立以來,配合駐軍共發現和報告海空情2600多次、山林火情142次,為上級提供了大量有價值情報,先后榮獲市“網格化管理先進單位”和集體三等功等榮譽。
目前,嵊泗縣共有90個雙擁工作領導組織、60支擁軍服務隊、68對軍(警)民共建對子、300余名雙擁工作聯絡員,成為新形勢下雙擁工作的堅強組織力量。其中,63個共建點被各級評為雙擁先進單位。
“港、景、漁、軍”為“一帶一路”藍圖添彩助力——
“兩個戰場”催征雙擁新步履
港道忙、名勝多、漁業豐、駐軍多,嵊泗縣委、縣政府遠眺“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樹立“大海防”觀念,以建設“海洋經濟強縣、雙擁共建強縣”為目標,加強深度軍民融合,市場、戰場兩不誤,構建了“港、景、漁、軍”雙擁共建新優勢。
“隻要部隊需要,黃金海灘就是練兵場!”某部政委印骉講述三任縣委書記接力擁軍支前的故事,令人肅然起敬。基湖沙灘是舟山群島最大天然海濱浴場,曾被侵華日軍辟為水陸兩用機場,作為進攻滬鬆的海上基地。2006年夏季,該部組織海訓急缺場地,當時的縣委書記二話沒說,空出基湖沙灘給部隊海訓。第二任縣委書記一上任,恰逢部隊海訓,主動提議讓出沙灘。第三任縣委書記明確提出把基湖沙灘當成該部常態海訓場。
“常懷憂患之思,常慮固國之務。”近幾年來,嵊泗縣委、縣政府同心協力,系統解決駐軍新建指揮中心、國防工程建設等強軍建設中的一系列難題。
而今,嵊泗縣各級“第一責任人”親力親為抓雙擁工作已成常態:把雙擁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納入黨委、政府督辦事項,納入領導干部任期考評內容,納入干部培訓計劃,對軍事斗爭准備重點項目優先立項、優先審批、優先撥款、優先施工,形成“一島一品牌、一鄉(鎮)一特色、一軍一形式”富國與強軍比翼齊飛的生動局面。
馬跡山礦砂中轉港是外海最大群眾性中心漁港,世界規模最大。嵊泗縣駐島部隊紛紛援建,出動艦艇、車輛600余艘(車)次和兵力8000多人次,克服潮汐性施工困難,幫助運輸機械設備。嵊泗縣雙擁辦主任朱鐵民感慨地說:“如果沒有部隊支持,經濟不可能騰飛!”
去年來,駐島官兵深入漁場,首創“海上110”,創新浙北大漁場聯防聯治網絡,破獲走私案11起、偷越國境案19起,偵破刑事案件121起,查處治安案件387起,維護了海島漁場安定。
新年初,嵊泗縣雙擁辦就組織召開“軍民融合發展,共建美麗海島”軍地座談會,結合創建國家文明衛生縣、省級雙擁模范縣、新型漁農村、海島紅星團委等實踐活動,又掀起新一輪雙擁熱潮。(王余根 張沖 朱鐵民 黃建東 丘斐遠 張毅力 許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