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國防科技大學“海星計劃”溫暖孤老殘童

【查看原圖】
學員紛紛簽署助養協議
學員紛紛簽署助養協議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2015年03月27日11:14

在湖南長沙,有這樣一群陌生的熟悉人,熟悉在於她們隸屬過同一個單位,關心著同一個群體﹔陌生是因為他們彼此並不相識,只是經常聽人說起那個“兵哥哥兵姐姐”。

10年來,他們積極開展 “海星計劃”大行動,累計助養孤老殘童十余萬人,資助貧困學子數千人……讓“人民軍隊愛人民、人民軍隊為人民”的旗幟高揚在三湘大地。現在,他們或服役在祖國大江南北,或還在星城長沙勤學苦訓,雖然天各一方,卻依然通過“海星計劃”心心相連。

他們就是國防科技大學三號院的莘莘學子們。

無聲感召,行動踐諾言

2015年3月5日,在毛澤東同志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52周年之際,國防科技大學三號院“海星計劃”助養團隊來到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看望他們幫扶的孩子們。

若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相信一個患有先天性腦癱、隻有左手一個指頭能動的孩子能熟練地運用電腦。這位名叫王華的女孩,將輪椅挪到一台印有“國防科技大學捐贈”字樣的電腦前,用左手的一個指頭敲出一行文字:感謝國防科技大學三號院“海星計劃”助養團隊的幫助,讓我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

王華提到的國防科技大學三號院“海星計劃”助養團隊,是由該校學員自發組成的一個愛心組織。那一年是2004年,國防科技大學與南方醫科大學首次聯合培養八年制本、碩、博連讀臨床醫學生,組建了航天科學與工程學院醫學隊。剛剛走進國防科技大學三號院的6名醫學隊學員懷著“為孤殘兒童做一點事”的朴實的想法,與長沙市彩虹孤殘兒童服務中心啟動了“手拉手”海星助養計劃,他們自己則成了最初的義工。

那一年,國防科技大學編制體制調整,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在三號院正式成立並迎來了首批學員。學員宿舍樓前、餐廳門口,義工們拉起橫幅、打起“廣告”、招募“海星”助養人。聽到孤殘兒童在生活中面臨的種種困難,看到義工們用這些孩子最燦爛的笑容做成的笑臉牆,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的學員們鄭重地在“助養協議書”上簽署了名字。

助養協議落在紙上,也從此刻在了學員們的心裡。他們約定: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到服務中心看望孩子們,幫他們整理衣物、打掃衛生,教他們寫字、唱歌、畫畫,讓他們像正常孩子一樣得到關愛、快樂成長。

盡管做足心理准備,一到孤殘兒童面前,學員們的心仍深受極大震撼:有的患有先天性脊柱損傷,有的雙下肢癱瘓,有的帶有嚴重自閉……曾在汶川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英雄少年歐陽宇航助養的小刊刊就是這樣一位患有先天性腦癱、自閉嚴重孤殘兒童。手牽手游戲,她不參與﹔心貼心交流,她無動於衷。溫暖的關懷始終換不來一個微笑,真心的付出也總被誤解為“可憐”。留下了愛心捐款,歐陽宇航並未輕鬆,而是帶著沉甸甸的使命回到了學校:如何針對兒童開展心理溝通?面對健康的同齡小伙伴,如何幫他們擺正心態?如何教育他們不怨天由人,懂得積極生活回報社會,而不成為問題兒童?

學院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長沙市社會福利院、殘疾人醫療康復中心……歐陽宇航總是犧牲休息時間來到這些機構學習取經,不厭其煩地當起了小刊刊的課外輔導員、知心哥哥……點點滴滴的努力捂熱了小刊刊原本自卑自閉的童心。每次離開福利院,小刊刊總是鑽在歐陽宇航的懷裡不願分開,一句句“兵哥哥,別走!”更是把他們的心“栓”得更緊了。

真情接力,鑄魂育新人

國防科大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培養的合訓學員超出全軍的1/5,他們經過四年學歷教育和一年任職培訓后,將分配到一線作戰部隊,擔任基層指揮軍官。“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是該院人才培養的根本遵循,“海星計劃”助養活動則是他們鑄魂育人的重要載體。

在助養團隊裡,該院2010級學員李佳豪給長沙市第二福利院院長留下了深刻印象。助養了兩個孩子的他,畢業分到西安某分流院校后由於聯系不上團隊,一度中斷了助養,后來通過多方聯系才接上線,最終硬是往固定賬戶補交了一年的助養費。

2014年3月2日,長沙市第二社會福利院迎來了這位特殊的“親人”。他特地請假從西安趕回長沙,為的就是能在下部隊前再親眼看看他們助養過的孩子們。

走進福利院時,原本還有些擔心孩子們無人接力助養的他驚呆了:原學員隊教導員羅有敢正帶著孩子們在走廊列隊歡迎他,一聲聲“兵哥哥”把他的心都喚得融化了。

原來,羅教導員是“海星助養”活動的首批愛心助養人之一。畢業后留校工作的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將助養活動更好地接力下去。通過多方努力,他們擴展了“海星計劃”,借助學校連隊化管理改革契機,注冊成立“綠色陽光”等義工服務隊,把畢業學員的助養對象一一接納過來。

為確保助養活動常態化制度化,使“擱淺海星”得到持續關愛,他們還自發形成了“真情不斷線,關愛續前緣”的“五個一”制度:入伍第一課,請學員旅領導給新學員介紹“海星計劃”,讓孝親愛幼的傳統薪火相傳﹔新學期第一個黨日,組織新學員到服務中心舉行助養儀式﹔與每一名資助對象簽訂助養協議,定期書信與服務中心交流,形成一份助養報告﹔每周派學員代表到服務中心看望兒童,做力所能及的服務﹔畢業前集體到服務中心舉行助養接力儀式,真情話別。不僅如此,他們還專門成立了善款管理中心,定期公示善款來源、去向、金額,每筆資金都定位到了受助單位和個人,讓人一目了然。

“10年前,我是你們援助的‘海星’﹔今天,我想加入你們,幫助更多的‘海星’……”2015年3月4日,一位名叫陳實的年輕人拄拐來到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流著熱淚送來了一份申請書和愛心捐款。他是“海星計劃”誕生以來的第一批受益孤殘兒童之一。10年后,在深圳某動漫設計公司就業的他,已成為該公司業務總監。而今,他終於如願成為 “海星計劃”的“編外”成員。類似陳實的孩子,在該群體中還有不少。

10年來,“海星計劃”助養團隊已由最初的6人發展到數千人,助養對象也由彩虹孤殘兒童服務中心擴展到第一、二社會福利院,森宇、晨光、萬事佳等數十個孤殘兒童社區家庭,先后被長沙彩虹孤殘兒童服務中心、長沙市殘聯授予“愛心團隊”“優秀志願者團隊”等光榮稱號。

全面輻射,星火也燎原

“開展軍營開放日、舉辦國防教育講座、組織軍訓活動……”自從2004年“海星助養”團隊成立以來,在為福利院的孤殘兒童幫困解難的同時,團隊成員還通過舉辦各類活動,將愛心輻射到關愛孤寡老人、呵護留守兒童、資助貧困學子等多項公益活動。

2008年,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四川籍學員李懷玉、周杰帶著團隊成員囑托來到受災極為嚴重的都江堰市。經多次走訪,兩人結識了雙胞胎姐妹張雪玲、張雪婷,她們都是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兒。得知她們的境遇,成員一致決定:成立“三川基金”,助失親學生圓夢象牙塔。

就在這屆學員臨近畢業時,喜訊傳來,張雪玲考上四川省民政干部學院,張雪婷順利進入一所五年制高職學院學習。得知消息學員們歡呼雀躍,分外激動。張雪玲到大學報到的第一天,滿懷深情地給全體學員寫了一封信:“雖然我不知道你們的名字,但我知道你們叫‘兵哥哥’‘兵姐姐’。是你們,在那個陰霾的歲月裡給我們帶來一縷陽光,讓我們感受到溫暖,給我們以堅強。我們將來一定像你們一樣,用愛心回報社會。”

隨著時間的流逝,雖然團隊的成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們對“海星計劃”的堅守沒有變,對“幫困助學”的決心沒有變。在學校的支持下,他們先后成立了“兄弟基金”“春雷基金”等愛心基金,與貧困學生一幫一結對子、寫家書、訴心腸,讓孩子們在愛心陪伴和教育幫扶下快樂學習﹔攜手地方政府積極開展“大手牽小手,共筑中國夢”活動,打造“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與長沙市四方坪二小、長沙縣安沙鎮時鐘小學共建少年軍校,與長沙市杉木小學等學校建立雙擁共建機制,共同助力農民工子女健康成長。

為了傳播愛的正能量,“海星計劃”助養團隊還經常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每年定期組織手牽手“愛心走長城活動”。一千多名愛心人士浩浩蕩蕩,帶領著孤寡老人、殘疾兒童沿著湘江之濱徒步行走十裡,他們廣泛深入企業、社區,向社會群眾宣傳獻愛心活動,吸引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海星計劃”大行動。

如今,在“海星計劃”的接力助養下,大多孤殘兒童、貧困學子都能自食其力,有的甚至考上了重點大學,有的就業也加入了“海星計劃”,成為“愛海”的一分子。

10年來,國防科大三號院“海星計劃”助養團隊共籌集善款200多萬元,累計助養孤老殘童10多萬人,資助貧困學子數千人……他們幫困助學的事跡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廣為傳頌。從部隊到地方,從校園到社會,從長沙到全國,一股股愛的暖流在神州大地涌動,在座座軍營蔓延。(黃偉 強天林)

分享到:
(責編:張瑤(實習)、閆嘉琪)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