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6日,宣城市委書記姚玉舟(前右二)專程前往梁望家看望慰問,送去地方黨委政府對軍屬的關愛。
陳 雷攝
一滴水見太陽,一份情看大愛。
從去年10月20日至今年2月3日,106天的搶救與守護,106天的關愛與幫助,106天的牽挂與祈禱,皖蘇甘陝四省軍地演繹了接力救助戰士梁望妻子姚亞廷的感人故事(見本報5月14日一版)。這場救助行動,在雙擁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朵小浪花,但它閃爍著軍政軍民團結的時代光芒。
長期的和平環境,濃厚的市場經濟氛圍,一個年輕軍嫂的生命,緣何能牽動軍地領導和普通群眾的心?一個士兵家庭的困難,緣何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走進安徽宣城這片紅土地,記者從救助行動中探尋源頭活水。
一次愛心救助,展現出一種情感的積澱
談起宣城人民救助自己妻子的一幕幕往事,梁望的眼中閃著淚花:“沒有想到,深受觸動……”
“把軍人當家人,把軍屬當親屬”,宣城百姓視躺在病床上的軍屬姚亞廷為自己的家人,市領導到醫院去探望慰問,鄰裡到家中照顧老人和孩子,社會上許許多多的人伸出援手,給梁望一家最大可能的救助和關愛。
目睹愛心救助行動的場面,一名剛到宣城市政府工作的干部震驚了:“沒想到軍民情在這片紅土地上的根扎得這麼深!”
樹有根,水有源。宣城是新四軍的“大本營”,戰爭年代,這裡曾有無數優秀兒女擁軍支前,他們不顧個人安危,為新四軍運送彈藥、搶救傷員、搶修工事、傳遞情報,譜寫出一曲“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的擁軍贊歌。
涇縣雲嶺有一位革命母親叫張素蓮,人稱“擁軍媽媽”。皖南事變中,她為掩護新四軍突圍勇當向導,被國民黨逮捕后受盡酷刑,卻始終不肯透露新四軍的秘密,新中國成立后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而姚亞廷的爺爺姚樂山,一位普通的農民,曾長期照顧癱瘓軍人,1990年被當時的宣州市政府表彰為擁軍優屬先進個人。“這次救助軍屬姚亞廷引發的愛心熱潮,是宣城幾十年擁軍優屬真情的延續,是幾十年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真實寫照。”宣城軍分區政委江伯友感慨地說。
“把駐地當家鄉,視人民為父母”,是駐宣部隊的優良傳統。“新四軍,為百姓,親親熱熱一家人……”這首創作於新四軍軍部駐扎涇縣雲嶺期間的歌謠,至今傳唱不衰。
在宣城採訪,記者聽到許多軍民一家親的故事:
——2014年9月12日,陳新民老人和兒子對自家老井進行維修清理,不料老井突然坍塌,兒子陳繼軍被石塊和泥土埋在井底,命懸一線。駐宣武警官兵及時趕到現場,頂著瓢潑大雨,硬是用手挖了整整7小時。人被救起,兩名戰士卻因體力不支倒下了……宣城市雙擁辦副主任高維玲告訴記者:近3年來,駐宣部隊官兵成功解救被洪水圍困群眾100余人,安全轉移群眾2萬余人,搶修公路50多公裡,為當地群眾挽回經濟損失千余萬元。
——沈村鎮有條“愛民路”,一頭靠著沈村鎮的龍圖山,一頭連著南京軍區某倉庫。部隊當年進駐時,龍圖山隻有一條泥濘小道通往外界,山裡的農產品因道路不暢賣不出去。“老百姓的困難就是部隊的困難。”部隊籌建伊始,就從緊張的經費裡拿出數萬元,修通了一條山裡通往鎮裡的簡易馬路。1998年,部隊再次投入20萬元,將道路改建成柏油路,並建成愛民、友誼、擁軍三座橋,從此,龍圖山的百姓走上了奔小康的富裕路。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駐宣部隊積極參與地方建設,近兩年共有12個共建村被授予“宣城市美好鄉村”稱號。 2013年6月29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和省軍區聯合在宣城召開“軍民共建美好鄉村推進會”,肯定並推廣了宣城軍民共建美好鄉村的做法。
——“解放軍叔叔,我交不上學費要退學了,我好想上學啊!”1999年夏天,一封求助信寄到了駐宣某部。寫信的小女孩名叫楊翠,幼時父親去世,母親身患重度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她和姐姐僅靠外公外婆做零工維持生活。了解情況后,官兵們在第一時間為楊翠送去了學費和生活費。為了幫助更多像楊翠一樣的孩子,從那時起,該部與宣州區溪口鎮結成幫扶對子。16年來,官兵們先后資助近40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而該部16年如一日扶貧助學的事跡,也光榮入選2013年7月的“中國好人榜”。目前,駐宣部隊每個師、團和營以下干部分別資助3名、2名和1名貧困學生,近3年的助學資金達76萬元,先后結對幫扶了463名學生,其中278名學生已考上大學。
宣城的軍民情誼,是軍地雙方在長期良性互動中一點一點培養、日積月累加深的,它深深根植於官兵和百姓心中。
“這場愛心救助行動發生在宣城,有偶然性又在情理之中。”南京軍區政治部領導認為,維護軍政軍民團結的良好局面,要靠軍地雙方共同努力,把雙擁工作做在平時,做到經常,有了“一家人”的濃濃親情,才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行動。
一份來信批示,牽引出一個社會的責任
2015年1月7日,寒冷的一天。但梁望心裡卻暖融融的,壓在身上的巨債有了解決的希望。
這天,宣城市委書記姚玉舟看到了蘭州軍區某部關於請地方政府救助梁望家庭困難的來信,當即作出批示,並帶頭捐款,隨后專門召開市委常委會研究解決。梁望的家庭困難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系列救助行動迅速展開。
有人說,梁望是幸運的。多虧宣城有位擁軍的好書記,讓梁望碰上了。假如沒有書記的批示,沒有領導親自抓,像這樣的困難怎麼解決?會不會有人幫?
這些疑問,在宣城是有答案的。2003年,一名剛剛退役回鄉的戰士不幸罹患白血病,這突如其來的厄運將把一個剛剛脫貧的家庭壓垮。按照當時的規定,退伍戰士無法享受優撫醫療待遇。縣民政局調查了解情況后,第二天便為這名退伍戰士送去1.7萬元醫療費和5000多元群眾捐款,並安排好了后續治療。原來,在宣城,有一項長期堅持的“愛心獻功臣行動”,目前已有20多名復轉軍人享受到了這一優惠政策。
“擁軍優屬,是地方領導的重要職責,書記要重視帶頭抓,更要變成全社會的責任,組織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有批示的要辦好,沒批示的也要能辦好,關鍵是要發揮機制的作用。”姚玉舟結合救助梁望家庭,這樣談開展雙擁工作的感悟。
“這次救助行動是對我們雙擁工作的一個檢驗。宣城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著眼軍隊和國防建設需要,逐步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擁軍優屬制度和措施,保証像梁望這樣遇到特殊困難的軍人家庭能得到應有的救助。”宣城市民政局副局長章熙平介紹說,近3年來,宣城市為2萬余名重點優撫對象發放撫恤補助近兩億元,為2000余戶城鄉義務兵家庭發放優待金5000多萬元。
“有些事,領導有批示有要求,未必能一呼百應。這次市委部署救助工作后,民政、衛生等部門迅速行動,社會各界紛紛響應,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有很強的認同感,這與宣城市雙擁工作經常化、群眾基礎打得牢分不開。”宣城軍分區司令員范育虎直言不諱。
走進宣城,雙擁一條街、雙擁廣場、媒體雙擁專題專欄等,格外引人注目﹔雙擁工作在宣城有“五進”: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鄉村,吸引了廣大群眾加入到擁軍優屬的隊伍中﹔科技擁軍、法律擁軍、教育擁軍、文化擁軍等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目前,全市有200多個單位與駐軍部隊結對共建,市區兩級設立了軍人軍屬法律援助站,為駐軍部隊開辦計算機應用等12個培訓班,近年來先后贈送部隊2萬余冊書籍。
宣城市委副書記王章來說:“通過這些活動,我們把領導重視與群眾參與、政府行為與社會責任有機結合起來,拓寬了雙擁工作領域,豐富了雙擁工作內容。”
為營造關心國防的濃厚氛圍,宣城市先后出台了《加強新形勢下國防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學校國防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使國防教育有章可循﹔把國防知識納入干部教育培訓內容,利用參觀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到部隊過軍事日等形式,先后對40余萬名干部群眾進行國防教育﹔廣泛開展“關心國防好領導”“熱愛國防好公民”“情系國防好家庭”評比表彰活動,讓擁軍優屬蔚然成風。近年來,該市適齡青年應征入伍熱情不減,年年超額完成征兵任務,優質兵員逐年上升。去年,績溪縣榮獲“全國雙擁模范縣”稱號,旌德縣被總參謀部表彰為“國防工程管護先進單位”。
從救助梁望家庭這一個例出發,宣城市軍地領導把目光投向更多的軍人家庭,正著手制定《關於做好軍人家庭重特大變故救助工作的相關規定》,動員社會力量做好擁軍優屬工作,激勵官兵建功立業。
一個士兵形象,折射出一支軍隊的擔當
“梁望是個好兵!”鄰裡鄉親們說。
2004年梁望入伍到西北,一去就是10多年,連年把“優秀士兵”的喜報寄回家。每次回家探親就那麼幾天,他卻是村裡的大忙人,哪家有需要就去幫一把,村裡的孤寡老人都要熱心去看望一下﹔鄰裡間有糾紛,他主動站出來調停,作為軍人他說出來的話別人服氣。一次半夜,村裡一名留守兒童發高燒,休假在家的梁望二話沒說,背著孩子跑了幾裡路,送到了診所。
“梁望是好樣的,解放軍是好樣的。”宣城群眾說。
在宣城,官兵立二等功的喜報要由市領導送到家,立三等功的由區縣領導送到家﹔每年,在外服役表現優秀的官兵,還會在宣城主要媒體上進行宣傳。梁望多次立功受獎,被蘭州軍區表彰為“搶險救災先進個人”,雖然他遠在西北軍營,但他的名字早就為不少宣城群眾所熟悉。
“軍嫂姚亞廷值得尊敬。”熟悉梁望家庭的人說。
梁望家在農村,母親早逝,父親體弱多病,妻子姚亞廷獨自挑起家庭的重擔。幾年來,她一邊就近打工,一邊照顧老人飲食起居,支持丈夫安心服役,從沒有半句怨言。
“梁望有軍人的好樣子,姚亞廷有軍屬的好形象,村裡人自然願意幫。”鄰居徐雪琴說:“我們幾個村組都不富裕,可聽說梁望家有難處,村民們4天就募集了3萬多元幫他解燃眉之急。錢不多,但是大家的一片真情。”
梁望是誰?姚亞廷又是誰?更多參與愛心救助行動的人並不知道。可當一家小吃店的老板聽說一名戰士的妻子得了重病需要幫助時,毫不猶豫地把當天收入的千余元全部捐出。一筆筆捐款,飽含的是對軍人的敬意,是對部隊建設的關愛和支持。
“這種敬意和關愛,是人民軍隊幾十年如一日模范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換來的,是一代代官兵以良好的軍人形象贏得的。”宣城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劉有斌認為,群眾對梁望家庭的熱情救助,既與戰士個人形象好有關,更與軍隊的使命擔當緊密相連。
在宣城,抗擊水災、森林滅火,部隊沖在前﹔救落水兒童、闖火海救群眾,官兵奮不顧身。這兩年,駐宣部隊牢記我軍宗旨,急人民所急,先后出動官兵上千人次參加搶險救災,樹立了良好形象。
這幾天,征兵工作剛展開,宣城市邀請梁望擔任征兵宣傳大使。“我希望通過我的這段經歷告訴青年朋友,部隊是培養鍛煉人的大學校,當一名軍人很光榮。”梁望激動地說。
回到部隊,梁望走上正在開展的“學習踐行強軍目標、做新一代革命軍人”主題教育講台,跟戰友們講述自己這段時間經歷的一件件事。大家聽著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思考著當代軍人的責任與擔當。
“越是關懷備至,越要倍加珍惜。”官兵們紛紛表示,一定要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上,爭做“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不負人民的重托與厚愛。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