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太平盛世要強化憂患教育 不能在迷醉中消亡

2015年05月23日09:02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無法想象,北宋范仲淹是以怎樣的心境在遠離洞庭湖千裡之外的河南鄧州,僅憑好友滕子京送來的一幅水墨畫,即寫就《岳陽樓記》這一千古名篇的。

范仲淹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一個“憂”字上。他憂民、憂君、憂政,是憂患文化的歷史解讀者。歷史用純青的火候,將這篇傳統文字鑄煉成一面照史照人的銅鏡。一個封建社會的文人尚有如此之情懷境界,那麼當代共產黨人呢?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意識,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這不僅體現了一個執政黨的清醒和成熟,也是對新時期政治文明的再提純。

因為磨難,我們這個民族始終深處憂患之中。中國革命從一開始,就伴隨著血雨腥風,經歷了無數個“最危險的時候”。從苦難中走來的共產黨人,正是憑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戰勝一次次危機,挽救了革命,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憂患不僅鍛造了共產黨人鋼鐵般的意志,也培養了共產黨人深厚的家國情懷和高尚的精神氣質。那是周恩來在“文革”時凝重憂慮的表情,是彭德懷敢於上書、為民請命的勇氣,是焦裕祿在風沙中艱難跋涉的背影,是孔繁森為藏族孤兒點燃的爐火……

共產黨人的“憂”,是國家民族之幸,是黎民百姓之福﹔共產黨人的“憂”,是對宗旨最真實的體現,是對忠誠最起碼的要求﹔共產黨人的“憂”,是執政為民必須具備的情感基礎,是治國興邦必須保持的精神狀態。

“憂”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政治品格。歷代明君賢臣,無不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一個“憂”字,更是共產黨人的心靈寫照。當年范仲淹凝望名樓大觀,心中卻牽挂著社稷蒼生。今天,我們更應捫心自問,在實現價值和追逐夢想的過程中,內心是否還擁有“萬家憂樂到心頭”的惆悵,是否還為國之安危、民之疾苦、黨之興衰而憂心忡忡,是否還因心中有“憂”而甘於清苦、孤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每一名共產黨人都應把憂思作為一種政治素養、一種思維習慣和一種精神狀態。心懷憂患,就是在凝聚正氣、播洒光明。唯有具備這樣的情懷,我們才配談信仰、說德政。這個萬古永恆的哲理,范仲淹解讀得好,共產黨人要做得更好。

當今世界既充滿挑戰和危機,也彌漫著娛樂時代所特有的歡愉和浮華。不在迷醉中消亡,就在憂患中重生。我們不能敗,也敗不起,更不能自廢武功。面對內外威脅,必須喚醒全民族的憂患意識,讓文官思患、武官思戰、全民思責。越是太平盛世,越要強化憂患教育,培育先憂后樂、居安思危,不粉飾、不媚俗、不輕浮的優良品德,用深厚的憂患文化,托起強國強軍之夢。

忘危必有貽患,無憂即是短見。創造歷史,續寫輝煌,豈能無憂,又怎是一個“憂”字了得!(人民武警報社 楊 敏)

分享到:
(責編:邱越、肖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