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需調整人員比例 減少非戰斗機構和人員

2015年06月30日03:03  來源:解放軍報
 

  一般而言,一場戰爭或戰役戰斗,出頭露臉最多、發揮作用最大的往往是沖鋒陷陣、攻城略地的突擊力量。因而無論平時還是戰時,人們最看重突擊力量的建設和運用。於是也就經常出現“大炮與黃油”之間,人們更關注“大炮”﹔在“牙齒與尾巴”之間,更關注“牙齒”的現象。

  越戰之后,美軍曾發生過“牙齒與尾巴”的比例之爭,即如何界定一支軍隊中擔負奪取陣地、摧毀目標或消滅敵人任務的作戰部隊,與向戰斗部隊提供后勤支援部隊間的比例數值。因為對於前者來說,五角大樓每年都要對是否添置B-2轟炸機、核動力潛艇或某種其他造價昂貴的武器爭論不休,而對於伴隨著此類武器系統的輔助性“尾巴”卻少有問津。

  統計數據顯示,每一名陸軍戰斗員、水兵、飛行員或海軍陸戰隊員均需30名左右保障人員,后者負責前者的補給,接轉他們的信息,為坦克、軍艦和戰機加油、裝彈、維護,向他們通報天氣和敵情,教他們技能,保証他們的文娛活動。遇到陣亡者,還要負責接其“回家”安葬等。

  上述數據說明,空洞的說教往往誰也說服不了誰﹔抽象的議論,時常讓人難以找到准確的結論﹔武斷的思維,容易陷入顧頭不顧尾。現實中不善於運用數據求証,僅憑印象來決策、靠直覺來改革,帶來的后果很可能是:原本合理的部分,卻被當作不合理安排而被革除﹔原本屬掣肘的成分,卻被當作不可或缺的加以保留。

  軍事家克勞塞維茨說過,實現各兵種恰當比例的肯定數值是一個無法求出的“X”,可是各國軍隊卻從未停止過優選合理的編制。拿出數據之所以重要,就在於隻有通過了解各要素的數量比例,方能知曉各要素在作戰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方能看清整個系統結構的性質和實質,方能把握改革取舍的維度和向度。簡言之,拿出數據就等於拿出証據。這項工作盡管說易行難,盡管很難做到精確,但隻要盡力盡心去做,至少能達到八九不離十的程度。

  深入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需要我們“調整改革軍兵種比例、官兵比例、部隊與機關的比例,減少非戰斗機構和人員”。這是改變我軍弊端提升戰斗力的關鍵一招,事到必需,勢在必行。其相互之間的比例數值調整到多小算合適、多大算合理,確實需要仔細推敲,依科學的數據來定奪。(於少燕)

 

(責編:婁楊宣(實習生)、崔東)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東京奧運會今日看點:中國隊向女子蹦床金…
  2. 初心砥柱天地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3.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
  4.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5. “祝融號”火星車累計行駛708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