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中國新型潛艇高難度躲魚雷:如巨鯨躍出海面(圖)

2015年07月25日09: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新型潛艇高難度躲魚雷:如巨鯨躍出海面(圖)

女工程師深入潛艇檢測設備。王鬆岐攝

某年初夏,我軍某新型潛艇悄無聲息地航行在某海域。突然,聲吶技師報告:“發現魚雷!”

潛艇內的氣氛驟然緊張。指揮員隨即拉響戰斗警報,並在10多秒內連續下達一系列防御和規避口令。緊接著,聲吶室裡傳來緊促的告警聲,這意味著來襲魚雷隻有幾公裡遠,潛艇即將遭受攻擊。

“緊急上浮!”指揮員再次下達指令。這是一種規避魚雷末制導階段的強機動動作。體量巨大的潛艇迅速以大縱傾姿態從深海中上浮,如同一頭巨鯨躍出海面,成功擺脫魚雷。

就像經歷了一場實戰,有的人鼻尖挂滿了細密的汗珠。但事實上,這是一項模擬的魚雷規避試驗,潛艇和規避動作是真實的,但險些擊中潛艇的“魚雷”卻是高度模擬仿真的結果。

這驚險一幕的“導演”正是北海艦隊某潛艇試訓基地驗收部的科技干部們。此項虛實合成試驗的成功標志著他們探索的作戰使用試驗工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作為海軍唯一專職驗收機構,驗收部擔負著海軍艦艇裝備驗收的重任,但他們把眼光放到了比單純質量驗收更遠的地方。

“仗怎麼打,我們就怎麼試”

提起驗收部的歷史,48歲的部長張東俊顯得有些激動。他留著一頭干練的短發,說起話來總會不自覺地提高聲調。同事們評價說,他的身上有著老一輩科研工作者潛心鑽研、嚴謹奉獻的品質。

1995年,海軍建立驗委會制度,在北海艦隊某潛艇試訓基地成立驗收科,負責組織軍代表、廠家院所開展潛艇航行試驗階段的驗收工作,並對接裝部隊進行培訓。可以說,他們把守著裝備交付部隊的最后關口。

剛剛建立時,驗收科面對陌生的科研領域,在人才和基礎設備都很缺乏的條件下完成多艘艦艇質量驗收任務,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跨越。

這支團隊成立的前10年裡,驗收領域秉承的理念是質量驗收,即檢驗裝備是否達到研制合同所規定的各項戰技指標。這種理念被驗收干部們形象地稱為“卡指標”。

驗收試驗時,平時為人隨和的干部會突然變得錙銖必較,不放過每一個細節。久而久之,有人開始用霸道、挑剔、無情來形容他們。但隻有熟悉驗收工作性質的人才知道,他們是在為海軍戰斗力和官兵生命把關。

隨著部隊戰斗力建設的發展,張東俊和同事們敏銳地察覺到,單純的質量驗收已經無法跟上部隊的需求。“卡指標並不能解決打仗的問題,”張東俊說,“艦艇驗收不能僅盯著各種實驗手冊中的性能指標,還要著眼各種復雜情況下的戰斗使用。”

2005年,海軍提出了由單純質量驗收向戰斗力生成驗收轉變的理念。這群驗收干部經過艱苦調研發現,一些演習由於缺少基於逼真環境下作戰使用試驗的手段和數據支撐,面臨“演習成擺練”的尷尬困境。這成了他們探索戰斗力生成驗收新路徑的突破口。

“如果能模擬出真實作戰環境,讓潛艇感受到真實的威脅,從而倒逼部隊改進戰法,將會大大提高部隊戰斗力。”這個想法讓張東俊眼前一亮。由此,他們提出了除裝備質量驗收之外的另一個全新領域——作戰試驗,用張東俊的話來說,就是“仗怎麼打,我們就怎麼試”。

作戰試驗能在近似實戰條件下實現對武器裝備作戰適用性和作戰效能的考核評估,一方面,它可以發現武器裝備的設計和生產缺陷,倒逼廠家院所提高裝備質量﹔另一方面,它可以用精確的數據指導官兵如何使用裝備,為部隊創新戰法訓法提供科學依據。

全新的領域讓驗收干部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與此同時,一系列未知的困難也悄然向他們襲來。

這一躍,標志著海軍戰斗力生成驗收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在未知的領域裡,驗收干部們很快感到了壓力。“作戰試驗是探索未知能力,難度幾何增加。” 驗收部總工程師董金鑫說。

作戰試驗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整套的理論和試驗分析手段。依托經驗豐富的老高工和博碩士青年骨干隊伍,驗收部開始了一場艱難的攻關。

模擬仿真手段成為重要建設方向之一。董金鑫介紹說,仿真技術可以解決實裝試驗的安全性和效費比的問題,是開展作戰試驗的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撐。

32歲的仿真工程師黎瀟是驗收部模擬工程骨干。在2013年的魚雷規避試驗中,她和同事們為潛艇構建的虛擬環境足以和真實戰場媲美。比如虛擬魚雷,它存在信號衰減,在接近目標過程中噪聲量級也會逐漸加大,並且會跟隨潛艇機動,“就像真的魚雷一樣”。

在如此接近真實的仿真平台背后,是一套套高精度模型和一組組真實的裝備試驗數據。在本世紀初,驗收部前瞻性地建立了一套用於數據錄入的系統,並積累了海量數據。黎瀟的仿真模型全部基於這些真實數據,而不是靜態的指標參數,從而大大提高了仿真的准確度。

在這場作戰試驗中,如何營造水下逼真的作戰環境,也是驗收干部們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把實驗室搬到潛艇上!”這樣一來,問題迎刃而解。而要實現這一點,首先要對試驗設備進行改進。

測控工程師宮生輝和檢測工程師王石迅速展開攻關,他們將測控分析設備和環境生成設備集成起來,實現袖珍化、一體化,並和潛艇系統對接。這套試驗系統既不影響潛艇的操縱使用,又能注入虛擬環境,還能對潛艇運動姿態進行測控。

這次作戰試驗的另外一個難題是如何保証安全性。潛艇大縱傾機動是一個危險動作,如何把握安全邊界?課題組又利用模型仿真方法在實驗室進行安全性和風險性評估,並到部隊和負責操縱的老水手長共同制定操縱策略和安全預案,確保整個試驗安全進行。

正是驗收干部多方面的努力,才造就了潛艇規避虛擬魚雷的驚人一躍。試訓基地司令員車永哲評價說:“這一躍,標志著海軍戰斗力生成驗收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試驗結束后,黎瀟還用仿真系統直觀復現了整個作戰過程,試驗得到的大量數據也為后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支撐。這次作戰試驗不僅摸清了該型潛艇的邊界性能和適應性,而且為部隊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戰法。

在張東俊的帶領下,這項試驗積累的方法、經驗與其他驗收干部的多項成果匯在一起,共同形成了“某裝備使用試驗工程”,並於去年被評為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剛來半年多就當科長,驗收部真敢用人”

在驗收部的辦公區裡,出入最多的是肩扛少校軍銜的年輕人。80后出生,擁有博士、碩士學歷的干部佔到了70%。

“驗收事業的未來是年輕人的。”張東俊說,自己特別喜歡和年輕人打交道,因為他們“敢想、敢干、敢實踐”,他培養年輕人的方法就是“給機會,壓擔子”。

37歲的博士聶永發對此深有感觸。剛到驗收部半年多,這名兼具基層艦艇部隊經歷和深厚專業理論功底的博士便被驗收部推薦為質量研究科科長。

“這裡沒有論資排輩,而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聶永發的語氣裡充滿了感激。到驗收部半年多的時間裡,他先在技術室學習驗收領域的基礎知識,隨后到驗收部門代職參加實踐,並多次參加演習、獨立執行試驗任務。半年下來,他就摸清了從質量驗收到作戰試驗的工作內容。

當聶永發的任命出現在公示欄時,有人感慨說:“剛來半年多就當科長,驗收部真敢用人!”

聶永發說,除了引進人才,驗收部還很注重提升現有人員的科研能力。他了解到,驗收部曾先后送出兩人到院校攻讀碩士研究生,一人到相關研究單位做博士后。

黎瀟就是其中之一。2007年,她在試驗仿真領域的研究中遭遇瓶頸,想要報考仿真研究重鎮——國防科技大學的研究生。張東俊得知后非常支持,並積極為她爭取備考時間。經過半年緊張的復習,黎瀟終於如願以償地考入該校仿真相關專業。

讀研期間,黎瀟始終帶著明確的目標去學習,“一有新方向、新技術就和單位溝通”,畢業論文也和仿真工作緊密相關。3年裡,她經常趁著寒暑假回驗收部,仿真課題一直在向前推進。

2011年,她牽頭研發的“某型裝備質量驗收試驗仿真分析系統”就實現了一體化試驗驗收的技術創新,並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平時的工作中,張東俊總是鼓勵年輕人走出去參加學術研討會議,和業內專家交流自己的觀點,因為“這有利於年輕人成長進步”。

有一件事讓可靠性工程師江蓮印象深刻。2014年,張東俊讓她參加總裝備部組織的某調研會。接到通知后,江蓮早飯都沒有顧上吃就匆匆趕到辦公室寫發言稿。

然而,一個電話讓她放下了剛寫到一半的材料。會議主管參謀在電話裡委婉地說,參加此次會議發言的都是專家,她是年輕輩,似乎隻有聽的份兒。她隻好關上電腦,但是又覺得心有不甘,於是又打開電腦,一時間陷入糾結之中。

這正是張東俊所擔心的。他鼓勵江蓮說:“年輕人要有闖勁,沒試過怎麼知道不可以,行政級別有區分,但在科研上要看誰能解決問題。”一番話讓這個年輕的工程師重新充滿了信心。在調研會上,她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成果濃縮成15分鐘的發言,並針對一些難點問題提出了詳盡的解決方案。發言完畢時,白發蒼蒼的專家向她投來贊賞的目光,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得益於這些激勵措施,驗收部的年輕工程師成長迅速,很多已經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業務骨干。20年來,這支年輕的團隊已經獲得12項軍隊科技進步獎,11項發明專利,發表學術論文557篇。

“未來開展驗收試驗和作戰試驗,就靠這幫年輕人了。”張東俊自信地說。(王達 王慶厚 李丁)

分享到:
(責編:閆嘉琪、王吉全)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