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提示
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是戰機性能的動力之源。近日,有消息稱,俄羅斯新一代發動機“30型”將成為第五代戰機T-50的標配,性能比第一階段“117型”優越15%-18%,裝配“30型”發動機的T-50將迎來新的生命。俄羅斯總統普京曾自豪地說:“T-50在機動性、武器和航程上都將優於主要競爭對手F-22。”
回首俄五代機發動機的發展歷程,幾多歡喜又令人堪憂,從設計之初的躊躇滿志,到研制階段的枝節橫生,直至“30型”的姍姍來遲,可謂吊足了世人的胃口。“30型”發動機到底有何獨特優勢?目前發展到什麼階段?未來前景如何?本文為您一一解讀。
亮點頗多 推出矢量
王牌戰機的賦能器
美國F-22“猛禽”戰機以前所未有的“4S”理念引領了五代機發展的潮流。然而,“4S”理念的難度與風險巨大,動輒數百億美元的投入讓不少國家望而卻步。對於俄羅斯而言,在T-50的設計理念中劍走偏鋒,依托長期對機動性與速度的追求,在傳統的技術強項上更加突出超音速巡航和高機動性。
如此追求超音速巡航與超機動性能的T-50,必須擁有超一流的“心臟”,才能起到“好馬配好鞍”的最佳效果。飛機發動機的核心是高壓渦輪,為此“30型”發動機採用耐高溫的鎳合金葉片,升級新一代壓氣機技術,並大量採用提升發動機壽命的新型復合材料,包括新的單晶鑄造技術、更多陶瓷與陶瓷合金的應用等。俄羅斯對外宣稱,“30型”發動機的單位重量比第一階段發動機“117型”輕30%,壽命周期費用低近三分之一,其他性能如燃油消耗率、散射面積也都有了顯著提升。“30型”發動機在巡航狀態下推力達到107千牛,加力狀態下為176千牛。除此以外,“30型”發動機加裝了全權限數字式電子控制系統,相對於傳統俄系發動機的液壓機械控制,該系統可以通過修改軟件來實現發動機的最佳控制,不僅精度高,而且可靠性更強,易於實現與飛機控制的一體化,有效降低燃油消耗和維護成本。
“30型”發動機最大的亮點是推力矢量控制,在矢量推力技術的探索中,俄羅斯並沒有一味地依照美國的技術模式,而是另辟蹊徑,獨創性地採用了噴口轉向技術。莫斯科航展上加裝“117型”發動機的T-50已經用精彩表演向外界詮釋了超凡的機動性,一旦換裝“30型”發動機,T-50的機動性將更上一層樓,不僅可以確保近距空戰中的靈活性,而且在超視距攻擊中提供優越的機頭指向和目標鎖定能力。在“發現即擊毀”的現代空戰中,誰能優先鎖定目標就意味著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講,“30型”發動機所賦予的超機動性將成為T-50這一空中王牌的力量倍增器。
奮起直追 先易后難
背水一戰的翻身仗
起始於二戰后的美蘇(俄)戰機的“瑜亮之爭”,隨著F-22的完勝而失衡,出現了難以逾越的“代差”,F-22首飛比T-50整整早出十幾年,俄羅斯的窘境可見一斑。30多年前,蘇-27正式服役,當前迫於奪取制空權的壓力,俄羅斯新型發動機計劃正大步追趕。
夢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30型”發動機始終處於漫長的改進研發之中。然而,俄羅斯的強軍目標迫在眉睫,T-50的交付不容拖延。為此,俄羅斯務實地採取了“先解決急需、再實現長遠”的兩步走發展戰略。計劃先以AL-41F的技術改進AL-31F發動機,AL-31F是蘇-27戰機的專用動力裝置,而AL-41F作為五代發動機的預研技術在90年代初便達到設計指標並完成官方試驗。改進后的型號為AL-41F1,又稱“117型”,已裝備至蘇-35S等俄4++代戰機,並作為第一階段的過渡型發動機用於T-50的原型機和初始型。隨后,再以成熟的技術發展第二階段五代發動機,用於T-50量產型。
“30型”發動機最初由莫斯科禮炮機械制造生產公司與留裡卡“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進行競標,后經航空工業的兼並改組,演變為聯合發動機公司與莫斯科禮炮機械制造生產公司之間的合作,由留裡卡“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設計主導,11家公司合作開發,其中克裡莫夫設計局主導矢量噴口,馬達公司負責低壓壓氣機,阿維達維格特爾發動機公司負責加力燃燒室,留裡卡“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則負責高壓壓氣機、控制系統及噴口隱身處理等。俄羅斯以“30型”發動機為牽引,拉動與優化整個航空發動機制造體系,從困境中起步,展現出俄羅斯航空工業強大的創新能力。
差距尚存 充滿變數
喜憂參半的荊棘路
動力強則航空強,航空強則空軍強。“30型”發動機凝聚著數代人的夢想與希望,更是俄羅斯背水一戰、打贏翻身仗的國之重器。它的問世使T-50戰機擺脫了長期困擾的“心臟病”,為俄奪取未來制空權的斗爭注入了一支強心劑,俄羅斯昔日航空大國的風採隱隱重現。
雖然“30型”發動機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但仍是在拼命趕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俄美之間多年形成的差距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彌補。即使傲視全球的美國,也未曾懈怠,美國空軍和工業部門自1987年開始進行“綜合高性能渦輪發動機技術”的發展計劃,到2000年前后基本完成。為了未雨綢繆和不斷突破,后繼計劃“通用經濟可承受先進渦輪發動機”早在2003年便由美國空軍實驗室及其工業伙伴通用電氣、普惠公司發起。自適應變循環技術項目是該計劃的核心,發展理念由片面追求大推比轉為提升燃油效率和更好的速度適應性,使下一代戰機可以通過更改配置實現任意速度、高度點的最高效率,這項技術被認為是航空發動機發展史上又一個重大裡程碑,意義相當於渦噴發動機向渦扇發動機的跨越。
與西方相比,俄冬眠已久的軍工體系尚未真正激活,俄系發動機一貫缺少細節上的精雕細刻,“30型”的可靠性乃至使用壽命仍有待考察。面對航空發動機這一有名的“吞金獸”,如今俄羅斯由於受到西方制裁以及油價大跌,經濟形勢嚴峻,長期與烏克蘭緊密合作的航空發動機項目也面臨諸多障礙,使俄軍備經費捉襟見肘,T-50的研制經費也遭大幅削減,俄空軍原定2020年前生產52架的計劃已經縮水到12架。可以預見,“30型”發動機的未來發展之路仍然荊棘密布、任重道遠。
上圖:俄羅斯T-50戰機。
版式設計:姚 通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