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鐘發鎮:

在長征中成長(聽老紅軍講長征故事(1))

本報記者  盧曉琳
2016年08月28日04: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鐘發鎮,現年96歲。1920年出生於江西贛州市興國縣長岡鄉。12歲參加紅軍,成為紅軍醫院的預備衛生兵。長征出發時隻有14歲,被分配到紅五軍團政治部當宣傳員。
  圖為賴福鑫攝

  編者的話:80年前,兩萬五千裡艱苦卓絕的戰略轉移,寫就了中國共產黨人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80年間,長征雖已遠去但長征精神卻在時代中淬火升華,激勵著中華兒女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

  長征保留了中國革命的火種,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鐫刻下不怕犧牲、前赴后繼,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百折不撓、攻堅克難的長征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需要長征精神的引領和傳承,使其成為民族自強奮進的不竭動力。

  長征,不僅是爬雪山過草地的代稱,更是為理想信念不惜犧牲一切、英勇向前的紅軍戰士串聯起的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從長征中走來的老紅軍,已然成為我們的精神財富!

  即日起,本報記者將尋訪健在的老紅軍,讓我們一起聽一聽他們講述的長征故事,感念老一輩革命家流血犧牲換來的幸福生活,學習他們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

        

  “不管困難多大,從來沒有掉過隊,要一直跟著紅軍走,跟著共產黨走。”

      

  從江西贛州市興國縣城向北驅車3公裡左右,有一處村庄依山傍水、林木茂盛,這裡就是曾被毛澤東稱贊為創造了“第一等工作”的蘇區模范鄉、誕生了《長岡鄉調查》的長岡鄉。

  從鄉間的小路進入長岡鄉的長岡村,距離村口不遠有一處農家小院。記者一走進堂屋,身著灰土布做的紅軍服的鐘發鎮老人坐在木板凳上,笑著向我們揮手,瘦削、精神矍鑠,慈祥的微笑,還有每一道記錄著歲月的皺紋。

  時間仿佛定格,因為此刻96歲老人的笑容,和84年前那個雀躍著加入紅軍的12歲小男孩的笑容一樣純真、質朴。

  從招呼兵到宣傳員

  小小少年也是紅軍戰士

  鐘發鎮1920年出生在長岡鄉長岡村。1932年,鐘發鎮隻有12歲,正在長岡列寧小學讀書。一天,村裡有個14歲的同班同學要去參加紅軍,途中碰上了鐘發鎮,便鼓動他一起去當紅軍。鐘發鎮早就想加入紅軍,就跟著小伙伴一路小跑到招兵的地方。到招兵的地方一對照牆上的身高刻度線,鐘發鎮還不足步槍高,招兵的干部勸他回家去,他卻纏著要當紅軍。招兵的干部拗不過這個可愛的“小老表”,就說:“那你就去當招呼兵吧。”

  招呼兵,就是紅軍醫院的預備衛生兵。報名參加紅軍的第二天,鐘發鎮被送到了興國縣后方醫院,照護傷員一年多后,被調到瑞金做了半年醫護員,1934年又被派到於都的第一后方醫院。當年,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節節失利,中央蘇區根據地不斷縮小,中央紅軍被迫突圍,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鐘發鎮又被分配到紅五軍團政治部當宣傳員。

  “紅軍宣傳員比野戰部隊還要辛苦。” 過夾金山,鐘發鎮老人至今印象深刻,這是中央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部隊是白天登山,宣傳隊卻是每人背一竹筒姜湯,半夜開始登山,在沿途險要處留下來,待野戰部隊上來時進行宣傳,鼓舞士氣。野戰部隊通過以后,宣傳隊留在后面收容掉隊的官兵。鐘發鎮說,他當時僅14歲,不知道什麼叫苦和累。

  拉著戰馬尾巴過草地

  一直跟著隊伍走

  長征征途非常艱辛,隨時面臨著敵人追兵的威脅。特別是在突破湘江、烏江防線時,必須搶在國民黨部隊到來之前限時通過。為此,部隊准備了三天三夜的干糧,鐘發鎮一夜未合眼。餓了,就咬幾口玉米﹔渴了,就喝幾口路邊積蓄的雨水。

  “過瀘定橋對我是個艱難的考驗。瀘定橋太高,橋下水太急,湍急的水聲震耳欲聾,一站到橋面上,鐵索橋就晃個不停。力氣大的戰士扶著橋欄杆向前移動過河,可我個子小,兩邊碗口粗的13根護欄,我抓不牢。但我不能退縮,要勇敢地渡過河,不能因為我個人耽誤了紅軍的勝利。我嚇得心扑通直跳,隻好閉上眼睛,趴在先頭部隊鋪好的木板上,像蝸牛一樣爬著過了橋。”鐘發鎮滔滔不絕地講起往事,說到激動之處,老人還不停地做起了匍匐的手勢。老人為自己當時的“靈機一動”感到十分驕傲,“趴著‘飛奪’瀘定橋,恐怕我是第一人!當時心中隻有一個想法,就是跟上隊伍。”

  講述完過瀘定橋的經歷,鐘發鎮老人沉默良久。隨后,他喃喃地告訴記者,他永遠忘不了那些沖鋒在最前端,抓著鐵索一點一點向對岸逼近的戰友們,沒有他們,他根本無法借助木板過橋。如今,老人經常要兒子用輪椅推著他到興國烈士陵園去祭拜那些長眠在此的戰友們,“他們沒有看到今天的好日子啊!”

  后來的長征路途更為艱苦,一路爬雪山、過草地。在鐘發鎮的記憶裡,有一次過草地時,一條30米寬的河擋住了去路,紅軍們一個個手拉著手、肩並著肩過了河。“但我年紀太小過不去,是拉著軍長孫玉清的戰馬尾巴,被拖過了河。”老人說,“不管困難多大,從來沒有掉過隊,要一直跟著紅軍走,跟著共產黨走。”

  同一種信念給人的力量是驚人地相似。鄧小平晚年時,對於長征是怎麼走過來的問題,他的回答隻有三個字:“跟著走!”

  跟著走,走出了壯懷激烈的長征兩萬五千裡﹔跟著走,走出了壯志凌雲的縱橫十余省﹔跟著走,走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壯麗史詩。

  紅軍戰士是最光榮的身份

  人生沒白活

  鐘發鎮后來被調到紅四方面軍紅九軍當譯電員。在隨軍西征至甘肅古浪縣時,遭遇了國民黨的近兩萬騎兵。古浪戰役失利后,紅九軍進行了縮編,他被編入紅三十軍。1938年至1941年在甘肅祁連山打游擊,1941年3月在打游擊時被國民黨馬匪俘虜,同年4月脫險回家務農。上世紀70年代,鐘發鎮老人為恢復自己的紅軍身份而奔走,1973年他寫信給有關部門反映自己的情況,特別回憶了他擔任紅三十軍譯電員時翻譯“西安事變”電報的過程。最后經調查核實,江西民政部門落實了鐘發鎮紅軍失散人員的身份。

  回顧這一生,鐘發鎮告訴記者,他最值得的人生記憶就是參加紅軍那幾年,特別是走過長征。紅軍戰士是他最光榮的身份。“雖然吃了苦,遇了險,但人生沒白活!”

  交談間,熱情的鐘發鎮老人時不時地會突然中斷聊天,招呼記者吃家裡人准備好的水果,這個如孩童般開朗的老人,煥發著贛南正午陽光的溫暖。鐘發鎮的小重孫一蹦一跳地進來,天真爛漫地向來客們“炫耀”堂屋牆上自己的一張張獎狀。

  鐘發鎮充滿愛意地注視著鐘家的第四代人。這對相差近90歲的曾祖孫,定格成了這個農家小院最美的畫面——一幅有關戰斗、奉獻與成長的畫卷。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28日 06 版)

(責編: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