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道
長征中有哪些重要戰役戰斗
參加長征的紅軍共有四路,分別是: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這是長征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一路﹔紅25軍﹔紅四方面軍和紅2、紅6軍團(紅二方面軍)。
長征期間,四路紅軍共進行各種戰役戰斗600余次,其中師以上規模120多次。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紅軍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譜寫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
這裡,選取四路紅軍的幾個典型戰役戰斗,從中可窺一斑而知全豹。
最慘烈的戰役——湘江戰役
稱其慘烈,是因為經過這場戰役,中央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余人銳減至3萬余人。戰役發生在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作戰地區是湖南道縣和廣西全州的湘江兩岸。
此役,蔣介石調動了其嫡系部隊及地方軍閥部隊近30萬人,企圖將紅軍殲滅於湘江、漓水以東地區。由於當時黨內“左”傾領導者的錯誤決策,把戰略轉移變成大搬家,使紅軍丟掉了機動靈活的法寶,雖然突破了湘江,但也遭遇了紅軍有史以來最為慘重的損失。
湘江戰役的慘重失利,促使更多的紅軍指戰員認識到“左”傾冒險主義給黨和紅軍帶來的危害,為后來召開遵義會議奠定了重要基礎。
絕境求生——血戰獨樹鎮
這是紅25軍在長征初期生死攸關的一場惡仗。戰斗發生於1934年11月26日,地點在河南方城縣獨樹鎮一帶。
這一仗,可以說把所有不利條件都湊齊了:前有圍堵,后有追兵,地形極為不利,天氣極端惡劣,戰前毫無准備,倉促迎戰。
有利條件隻有一個,那就是紅軍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和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犧牲精神。從軍長、政委到普通戰士,廣大指戰員與敵人血拼肉搏,最終突破重圍進入伏牛山區,繼續踏上長征之路。
毛澤東軍事生涯的“得意之筆”——四渡赤水
“得意之筆”這四個字,是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在1960年訪問中國時,毛澤東說給他聽的。四渡赤水之戰,是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后,他指揮的第一個戰役行動,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渡赤水發生在1935年初,作戰區域主要在貴州、四川、雲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帶。在三個多月時間裡,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按照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赤水河兩岸穿梭往來,縱橫馳騁於40萬敵軍叢中,在運動中創造戰機。紅軍歷經大小40余次戰斗,成功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奇跡,也從根本上扭轉了長征以來的被動局面。
“大渡橋橫鐵索寒”——強渡大渡河及飛奪瀘定橋
1935年10月,在長征即將結束的時候,毛澤東寫下《七律·長征》這一壯麗詩篇。詩中寫道:“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其中后一句記述了中央紅軍長征中兩場著名的戰斗。
強渡大渡河,發生在1935年5月24日、25日間。25日上午,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率“十七勇士”在槍林彈雨中,以一條木船強行從安順場渡河,在國民黨軍視為天險的大渡河防線上,撕開了一個缺口,為紅軍沿大渡河兩岸夾河北上奪佔瀘定橋創造了有利條件。
飛奪瀘定橋,發生在1935年5月29日。戰斗發起前,紅軍先頭部隊紅4團兩天半時間裡,沿大渡河西岸崎嶇的山路急行軍320華裡到達瀘定橋。戰斗中,22名勇士冒著敵人密集火力,攀援13根懸空的鐵索猛打猛沖,最終奪佔鐵索橋。隨后,紅軍后續部隊攻佔瀘定城,打開了中央紅軍北上的通道。
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一舉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夢想。
走出草地第一戰——包座戰斗
這是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走出草地后,打響的第一個戰斗。
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8月分成左右兩路軍經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草地北上。為打通進入甘南的門戶,8月29日,右路軍發起包座戰斗。紅軍指戰員克服人馬勞頓、飢寒交迫的困難,採取“圍點打援”戰法,至8月31日勝利攻佔包座,全殲守敵及敵援軍大部,繳獲大批裝備和物資,使剛剛走出草地的紅軍得到了及時的補充。
這場戰斗的勝利,粉碎了敵人把紅軍逼回草地的企圖,為實現中共中央的北上戰略方針創造了有利條件。
“誰敢橫刀立馬”——吳起鎮戰斗
這是中央紅軍結束兩萬五千裡長征,到達陝北吳起鎮后取得的一次重要勝利。
戰斗發生在1935年10月21日。為打退尾追紅軍陝甘支隊的國民黨軍騎兵部隊,毛澤東決定主動出擊“砍掉這個尾巴”,彭德懷具體部署和指揮。紅軍在吳起鎮依托有利地形,經過數小時激戰,殲敵1個團,擊潰另3個團,迫使國民黨軍停止了追擊。
戰斗結束后,毛澤東興奮地提筆揮毫,寫下“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名句。彭德懷則謙虛地將后一句改為“唯我英勇紅軍”。
“轉出來的勝利”——烏蒙山回旋戰
1936年10月,在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毛澤東曾風趣地對紅二方面軍領導說:你們在烏蒙山打轉轉,不要說敵人,連我們也被你們轉昏了頭。
烏蒙山回旋戰發生在1936年二三月間,是紅2、紅6軍團在雲貴高原烏蒙山區進行的一系列機動作戰。在一個多月時間裡,紅軍克服天氣惡劣、糧食缺乏的困難,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歷經大小數十戰,往來馳騁,轉戰上千裡。
這一戰,與四渡赤水之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使紅2、紅6軍團最終以較小的代價擺脫了國民黨軍的重兵包圍,從絕境中求得了生存。(徐飛、楊茹、婁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