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特種兵”建成340余項大型國防工程 助航天核爆

2016年10月26日08:49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2016年6月25日20時,中國新一代“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一飛沖天,從椰影婆娑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飛向浩瀚太空。

一群身著迷彩服的官兵格外激動:經過8年奮戰,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在他們的汗水中崛起,由藍圖變為現實,經受住了實戰檢驗。

我國航天事業每一次艱辛而輝煌的跨越,都有他們沉默堅實的背影——某特種工程技術安裝總隊的官兵。

這個總隊承擔著衛星、飛船等航天器發射陣地的建設任務。從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的發射場,到載人航天發射陣地、“嫦娥”探月衛星發射塔,他們用雙手建成一座座鋼鐵“天梯”,托起中國飛天之路﹔從中國首次核試驗爆塔到世界一流的2米超聲速風洞,他們先后完成340余項大型國防工程建設任務。

當年在川西大涼山,總隊接到建設航天發射港的任務。安裝總隊900余名官兵,挖運土石方27萬余立方米,澆筑混凝土2.5余萬立方米,安裝鋼結構5000多噸,駕駛機械車輛行程153萬余公裡,提前完成了這項舉世矚目的工程。

1990年7月16日9時,“長二捆”火箭呼嘯升空,發射塔巍然屹立。不久后,發射場整體工程獲國家建筑行業最高榮譽“魯班獎”。

風餐露宿、雨雪雷電……踏遍神州版圖的該總隊官兵總是自豪地說:“為了火箭呼嘯升空,我們早已習慣過特種工程兵的生活!”

“習慣”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無論何時何地,他們接到命令打起背包就出發,而親人常常不知道他們的去向﹔意味著無論戈壁大漠、林海雪原,還是山巒沼澤,都是他們安營扎寨的地方﹔意味著面對困難、面對極限,甚至面對生死考驗時,他們都一往無前、決不退縮!

建一項工程,歷幾多艱辛。在地面溫度60多攝氏度的戈壁灘,施工官兵中暑暈倒在腳手架上﹔在戈壁深處,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遮天蔽日,帳篷被吹走,彩鋼板搭建的房頂被大風擰成“麻花”,官兵們收拾完施工現場,繼續戰斗﹔在海南發射場建設一線,第一批去勘察的工程師在密林中陷進可以瞬間吞噬生命的泥潭沼澤,相互攙扶著掙脫出來繼續前行﹔在零下40多攝氏度的北國邊陲,大雪封路,運材料的卡車陷進雪窩,官兵用千斤頂撐起卡車,數次沖鋒,穿越雪線,把急需材料及時送到施工現場……

人們不會忘記,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烈士陵園,第一位在這裡安息的烈士就是總隊的一名工程兵,墓碑上沒有名字。1958年,他隨大部隊第一批開進戈壁灘參加施工,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永遠留在了戰場。

採訪中,記者聽到了許多子承父業的故事,他們溫暖而堅毅的家國情懷,時刻感動著記者的心靈。他們都像多年前自己的父輩那樣年輕,在這個充滿多樣選擇、張揚個性的年代,卻將青春融進了為共和國打造國防工程的事業裡。

工程師張宗蘭,上世紀90年代大學畢業到總隊工作,在戈壁灘參加施工,被譽為當時戈壁灘上的“三朵金花”之一。她的父親上世紀60年代曾在戈壁荒灘上修建道路。2009年,當張宗蘭參加任務再次來到戈壁灘的時候,父親在電話裡告訴女兒,那裡是他曾經戰斗過的地方,讓女兒一定去看看自己當年修的路還在不在……

侯永祥是建核爆塔時周恩來總理親自特批的33名技術工人之一,他的兒子侯懷義也入伍成為一名工程師。1989年,他們父子倆一起參加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二號塔建設。2009年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開工,侯懷義又請戰去了海南。

蔡振湘上世紀60年代在酒泉參與修建發射陣地,他的兩個兒子蔡亦兵、蔡亦農也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同樣是在酒泉,蔡亦農參與修建了載人航天發射陣地,肩負相同使命的兩代人懷著同一個強軍夢,在時空的經緯坐標中會合。

正如總隊領導所說:“一代又一代安裝戰士,前赴后繼、無怨無悔,懷著報效祖國的一腔熱血,用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鑄就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鄒維榮、韓阜業)

(責編:王璐佳(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