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從兩次大閱兵觸摸我軍裝備發展脈動

2017年10月12日09:3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兩次大閱兵觸摸我軍裝備發展脈動

  剛剛過去的這5年,開啟“加速跑”模式的中國軍隊,吸引了世界無數目光。

  勝利日大閱兵,天安門虎賁雲集,挾長劍以衛疆土﹔建軍90周年大閱兵,草原腹地沙場點兵,攬風雲而瞰九天。

  從天安門廣場到朱日和訓練場,通過閱兵場這個窗口,國內外媒體競相解讀近年來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新技術新進展,一度刷爆“朋友圈”。

  閱兵場上展示的裝備,是全軍裝備體系建設跨越發展的一個縮影,更是中國軍隊推進科技興軍實踐呈上的一份成績單。從這張成績單中,我們觸摸到的是中國軍隊的強勁脈動。

  體系化:裝備建設實現跨越發展

  平沙莽莽,烽煙滾滾。10架直-10武裝直升機沖在最前,8架直-19武裝直升機貼身掩護18架直-8B運輸直升機,緊隨其后……

  震撼!沙場大閱兵,陸上作戰群空中突擊梯隊雷霆出擊的畫面,成為許多觀眾心中印象深刻的一幕。

  在陸軍裝備部航空裝備局副局長徐國林看來,這一幕,意味著新裝備正在成為我軍新質戰斗力的增長點。

  新裝備亮相固然“吸睛”,但裝備體系結構的優化更是亮點。軍事學博士劉鋼進行了這樣一次盤點:相比較之前閱兵,武器裝備以方隊為單位各自為陣,勝利日大閱兵,既有主戰裝備,也有信息裝備、保障裝備,編組為6個作戰模塊和10個空中梯隊﹔朱日和沙場大閱兵,受閱裝備按實戰要求編成9個作戰群,充實、合成、多能、靈活的特征更加明顯。

  從“模塊”到“組群”,從個體到平台,從平台到體系,我軍裝備體系建設正大踏步跨越發展。

  看著熟悉的某型艦空導彈、艦艦導彈等海戰“撒手锏”武器走上閱兵場,海軍上尉王志鵬說,這些只是“看得見”的部分,其實受閱的艦載武器背后,還有一個更大的體系在支撐。

  放眼閱兵場之外,國家利益所至,海軍航跡必達。裝備的發展速度,決定著中國海軍“走向遠洋、走向深藍”的實現程度。

  通過電視直播,網友“漢唐歸來”從閱兵場上看到了中國軍隊“可以比肩一些強國軍隊的裝備體系”,表示“對國家的國防力量越來越有信心”。

  信息化:裝備技術加快跨代升級

  新型遠程火箭炮、99式主戰坦克,這些在當年都曾引發外媒關注的新裝備,堪稱資深“網紅”。而這些兵器卻都無緣勝利日大閱兵和朱日和沙場大閱兵。

  不是裝備不夠新,而是入選閱兵場的兵器門檻更高了,“換茬”的速度太快了——新裝備還沒來得及變“老”,我軍已經又列裝了信息化程度更高的現代化裝備。

  數據顯示,勝利日大閱兵展示的全部為國產主戰裝備,且84%為首次亮相的新裝備﹔朱日和沙場大閱兵,中國軍隊再次“秀”出近一半的新型裝備。

  裝備快速“換代”是不少親歷大閱兵的記者最突出最直觀的感受。僅以空軍梯隊為例,之前的閱兵中,受閱裝備中還有部分殲-8D這樣的二代戰機﹔到勝利日大閱兵,受閱機群全部是殲-10等國產三代戰機﹔而朱日和閱兵場上空,已經是第四代戰機殲-20和第三代改進型戰機的天下……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杜文龍更關注“鋼鐵”與“芯片”融合。信息化升級,讓國產主戰裝備的“眼”更亮,“臂”更長,“拳”更重,“劍”更利。與勝利日大閱兵中亮相的轟-6H相比,沙場大閱兵中轟-6K轟炸機的改裝率高達90%。用受閱飛行員的話說,“除了杆和舵沒變,其他都變了”。

  閱兵場上,信息化水平更高、科技含量更高的新裝備不斷涌現。探尋這一令人振奮的景觀,不難發現,背后強力支撐的是國防科技與國防軍工的快速發展。

  自主化:創新脈動更加強勁有力

  在幾乎多得“看不過來”的新裝備中,首次亮相朱日和閱兵場的運-9並不顯眼。

  與殲-20等明星戰機相比,這種主要擔負空運、空降等任務的國產中型戰術運輸機,實在算不上高大上。但一條來自航空工業的消息卻意味深長:航空工業陝飛總裝脈動生產線已實現首架運-9的總裝交付。

  什麼是“脈動”生產線?這是一種按節拍移動的裝配線,通過對流程再設計、優化和平衡,大大縮短裝配周期。這意味著,飛臨閱兵場之前,運-9已經進入了生產快車道。隨著多型戰機開始啟用脈動生產線,空軍戰機換代速度將有質的提升,特別是新型戰機的服役速度將媲美中國海軍艦艇“下餃子”。

  武器裝備的預研、立項、研發、生產直至列裝,並非短期內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時間的積累過程。從某種程度上,這反映了中國軍隊裝備生產列裝之快速,創新研發能力之強勁。

  《日本時報》文章稱,從隱形戰機到彈道導彈,中國在閱兵式上展示的大量高新武器裝備,成為中國軍隊創新驅動最好的時代注腳。

  運-9經歷的“脈動”,也是我軍裝備發展的“脈動”。看得見的大國重器與看不見的大國工匠,兩條線索的交織,成為裝備突飛猛進發展故事的台前幕后。隨著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隨著科技興軍戰略的加速推進,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軍事裝備能夠從中國工業體系中獲得強力支撐。

  受閱武器,只是我軍裝備發展的一個縮影﹔閱兵場,只是展現科技興軍成果的一個棱鏡。

  以閱兵場為坐標,放眼前方,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必將推動著我軍在強軍興軍征途上加速前進。(高立英)

(責編:韓笑(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