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創作需補英雄鈣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英雄敘事講述著世界通行的話語,英雄精神綻放的是恆常人性的光芒。作為中國當代英雄敘事的重鎮,軍事文藝理應在彰顯新時代文化自信、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建構新時代英雄價值等層面做出回應、尋求突破。今天,我們邀請四位青年評論家、作家從不同的角度梳理研判英雄敘事的瓶頸問題和發展空間。 ——編 者
英雄情結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人類社會共同情結,在文學作品中體現為大量的英雄形象及其承載的理想主義精神與崇高美學追求。
進入20世紀以來,五四新文化所孕育的中國現代新文學發出“人的文學”“平民文學”的口號。文學進入了一個以民主、科學、自由、平等、生命尊嚴為精神主潮的文學新時代。五四新文學的英雄形象及其倫理文化內涵,在延續傳統英雄形象的同時,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有了新的民族國家、獨立人格、革命、自由精神等新文化意蘊。魯迅《狂人日記》中的“狂人”、茅盾《虹》中的梅女士、巴金《家》中的覺慧、蔣光慈《沖出雲圍的月亮》中的王曼英、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中的小二黑等人物形象是現代文學中的新英雄形象。三四十年代中的《生死場》《八月的鄉村》《新兒女英雄傳》等作品塑造了眾多抗戰英雄和解放戰爭英雄。新中國成立之后,“十七年文學”中的英雄形象有著特定時代的歷史烙印和精神底色,具有鮮明的樂觀、明朗、革命、理想的時代精神氣質。直到今天,依然閃耀著穿越時空的崇高之美。
新時期以來,在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引領下,一批新時期文學中的英雄形象誕生了。《喬廠長上任記》中的“喬廠長”、《新星》中的縣委書記“李向南”等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新英雄形象出現於文學與影視屏幕中,激起強烈的時代精神共鳴。與此同時,以往“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被新的具有民間色彩和大地氣息的草莽英雄、平民英雄所取代,英雄形象具有了民間化、個體化、日常生活化的敘述維度。
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思想意識和話語聲音出現了:“其他都是空的,多掙幾個錢要緊”“要享受,不要奮斗”“找個好老公,少奮斗十年”等視個人生活享受為人生最大目標的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潮興起。社會上所流行的“躲避崇高”、消解英雄的解構性思潮,不僅僅是源於人文精神領域某些人的思想蠱惑,更重要的、更直接的是來自現實的、巨大經濟壓力的物質性逼迫。昔日的“遍地梟雄”、革命英雄與民間的草莽英雄,亦隨之黯然失色。
“小林家一斤豆腐變餿了。”這是曾經寫作《新兵連》《塔鋪》等一系列純淨、明亮作品的劉震雲的小說《官場》開篇。“餿豆腐”氣息,不僅是日常生活頹敗、腐爛的氣息,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小林等人心靈絕望、無奈、悲哀的時代憂傷氣息象征。“新寫實小說”,無疑是在刺穿時代的精神弊病,也對社會現實發出了思想叩問。我們到底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為什麼如此平庸乃至無望?英雄精神的光芒與抗擊平庸的理想主義哪裡去了?
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迷茫之后,中國當代文學尋覓到了變革前行的力量,塑造出屬於新時代的新英雄形象。張煒在創作出長達四百五十萬字的《你在高原》系列作品之后,2016年又推出新的長篇小說《獨藥師》。《獨藥師》是一部“變法之作”,內容是全新題材,人物是全新形象。書中塑造了兩類不同的英雄形象,一類是關於個體的生命長生的醫學探索者,另一類是關於人類群體社會的生命長生的革命探索者。《獨藥師》是21世紀中國文學的一部全新題材的、重新深入歷史和地域文化的具有很高藝術性、思想性和精神探索意義的重要作品。而賈平凹近年來接連創作了《高興》《帶燈》等長篇小說,塑造了自覺認同城市、帶領農民兄弟姐妹共同致富的新農民形象劉高興,以及同情弱勢群體、扶危濟困、與農民姐妹交“老伙計關系”的鄉鎮干部形象帶燈。這些農民形象在延續了《新兒女英雄傳》《創業史》《公社書記》等以往文學作品的英雄品質和敘述傳統的情況下,有了新的發展,堪稱新鄉土文學的英雄形象。
作為當下中國文學最為活躍的主體力量,70后作家群體在文學技巧、敘述能力、人性觀照等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但是,在文學精神深度、英雄敘事、理想維度等方面,卻存在著匍匐於大地之下,敘述過於個體化、微觀化、日常化的局限,而難以獲得飛翔的藝術想象力和宏大的、超越性的精神力量。中國70后作家有著“到世界上去”的開闊視野和從故鄉到都市、從歷史到當代、從現實苦難到精神救贖的敘述深度,但是與現代文學、“十七年文學”比起來,依然存在著敘述廣度、思想高度和精神深度的差距,依然存在著對時代核心精神、大眾共性問題關注不足,人物形象缺少理想主義、英雄之氣的瓶頸。70后作家在深刻把握世事人情,准確描摹時代新變的同時,也存在如何超越日常生活的庸常、瑣碎的問題。整體來看,對於時代的共性問題、英雄形象、理想主義關注不足、敘述不力。70后作家的世界格局、人生境界、文學理念亟待進一步開拓和深化,而更為緊迫的是要從內心深處培育一種理想主義、英雄氣概和磅礡向上的文學壯志。
補充英雄精神的鈣質,提升崇高審美的質感,正是當下的中國作家,尤其是70后青年作家建構自己的精神原鄉、確立文學經典地位的根本途徑。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置身新時代,站上新起點,廣大青年作家要開闊視野、擴大格局、提升氣象﹔以偉大的文學心靈去深入民間大地、深入民族歷史、深入當下現實,書寫新時代的“民族脊梁”、塑造新時代的英雄形象﹔以應有的文化自覺參與到時代精神與世道人心的建構中來。(張麗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