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中關村首屆科技軍民融合專題賽 部分項目國際領先超出預期

2017年12月12日09:38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探索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新路徑

  主辦方為獲獎選手頒獎

  參賽選手在調試設備

  輕型軍用柴油發電機組、新型纖維材料、高通過輪式無人平台、靜態代碼分析技術、高效二次電源變換技術……12月6日,一批滿足軍事需求的新銳技術在第二屆中國創新挑戰賽暨中關村首屆科技軍民融合專題賽決賽現場集中亮相,提供這些富有創新和應用前景的高新技術產品和創意設計的全是本次大賽的“揭榜者”。

  “想挑戰、你就來!”“不設范圍、不立門檻、不定形式”,兩句雖通俗易懂卻充滿誘惑力的口號使大賽一經亮相便參賽者雲集。中科院、航天科工、兵工集團等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國家隊”來了,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高校團隊來了,海歸科技精英和民間高手也來了。

  “辦軍民融合挑戰賽我們沒有經驗可循。”中關村管委會軍民融合創新工作處處長張曉明坦言,主辦這次大賽更像是找石頭往河裡扔。

  “這裡有權威的專家、這裡是展示的平台,這裡能找到慧眼的伯樂……”不少參賽者告訴記者,並不看重物質的獎勵,能有機會在中關村展示自己,能讓眾多難得一見的軍隊專家給把把脈就挺值。

  在中關村管委會副巡視員陳文奇看來,“以服務為主線的賽事宗旨得到了參賽企業和團隊的普遍認可,初步形成了賽事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上的軍民融合,為探索建立科技軍民融合創新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礎”。

  搭建挑戰賽平台:

  在創新中融合

  63項軍地項目需求,對應109個具體方案。得知這兩個數字之時,張曉明鬆了一口氣。

  說起賽事籌備初期,張曉明很是感慨,“軍民融合,最難的是‘信任’,深度融合首先要解決‘車同軌、書同文’”。

  一方面,大多軍方研究設計不能對外公開,軍隊單位的人有需求不敢亮出來,即便真有需求也對比賽能否收獲預期“成果”疑慮重重﹔另一方面,地方企業也往往持觀望態度,擔心“民參軍”這條路很難走,跟軍方的需求差得還遠,也有的企業擔心“真家伙兒”一旦亮出來,別人會連專利都偷掉。

  如何把事做到點上,讓軍民雙方都滿意?張曉明認為,需求、人員、資本、市場等等,都是軍民融合需要的要素,通過挑戰賽把這些要素集聚起來,相互作用就會帶來科技創新與軍民的融合。

  圍繞參賽者們的顧慮,組委會專門邀請行內專家擔綱,對軍方需求進行精准聚焦,按照需求來出賽題。在最后的決賽中,將評分重點放在了四個方面:解決方案的創新性或獨創性﹔解決方案在國際或國內處於何種水平,或是否填補某領域空白﹔解決方案核心關鍵技術的成熟度﹔解決方案與需求的契合度。

  以服務為主線的賽事最終讓“軍”“民”雙方樂見其成,經過預賽,109個方案中的41個解決方案晉級決賽,18個解決方案參加決賽比拼,專家委員會78名軍地專家,將需求對接、精准推介、引導培育、線下輔導、政策解讀等服務融入了比賽全過程。

  開辟軍民科技轉化渠道:

  在融合中發展

  “有什麼困難沒有,下一步在北京發展有什麼想法?”“你們擬定一個發展方案,我們來幫助對接。”“現有的空間夠嗎?需要場地我們可以幫你找。”

  決賽開始前,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早早便來到參展台前“淘金”,一項項原創性成果讓他興奮不已,頻頻向參賽企業拋出橄欖枝。

  來自上海璞劍航空技術有限公司的設計總師羅立峰告訴記者:“這次大賽發布了一個3000瓦小型化、微型化發電機組的需求,用我們‘空氣軸承’技術打造的發電機組可以滿足小型化、微型化、輕量化的要求。”

  “希望各位專家評委對我們的技術、產品提供寶貴建議,同時請有共同願景的投資方和資源方關注和支持我們,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們,一起把‘低空經濟’領域的‘蛋糕’做得更大。”作為決賽入場的第一位選手,車國鋒向評委表達了自己的訴求。

  “在挑戰中創新,在創新中融合,通過這種‘互補式’競爭,大家都能有所收獲。”一位參與評審的專家告訴記者,“許多選手的解決方案亮點很多,實用性很強。”

  用於海上救援、極端天氣下使用的便攜式海水淡化應急“水杯”,通過手動推拉即可完成海水的淡化,飲水質量達到直飲標准,極端天氣下可以保証15天的飲水量﹔一袋100克的“白粉”加上一壺水,就可以提供一個半小時的兩百瓦供電,在航空領域甚至已經有了1分鐘產生100升氫氣從而制作成的氫氣燃料電池﹔小體積大功率的超輕型柴油機可以提供的馬力足以和與它4倍大體積的發動機媲美,技術指標在國際上達到了領先水平……

  “挑戰賽,顧名思義就是要實現技術的創新突破,而不是把已有技術產品拿過來‘選秀’,目的是為軍民之間技術與產品的相互支撐與轉化開辟通道。”一位專家如是說。

  “這次挑戰賽發現了一批具有創新性、顛覆性的技術,有的項目屬於國內領先,甚至是國際領先水平。”大賽的結果讓張曉明信心滿滿,“不僅達到了預期,簡直超出了預期。”

  探索軍民融合新路徑:

  在發展中突破

  導航與通信、感知與識別、無人系統、網絡與信息安全、電能源與動力裝置、新概念新機理、應用場景設計7個決賽領域的18個解決方案,依次接受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科研機構和軍委科技委、軍事科學院、陸軍、海軍、空軍等軍口的15位專家的評審,激烈的競爭氣氛彌漫了整個決賽賽場。

  大賽評委之一、海軍研究院高工李立芳指出,軍民融合首先要做的就是“人”的融合。這次大賽不僅讓軍民雙方的“人員”同台互動,面對面交流,還將需求、市場、投資意願等方面都展現出來,增強了彼此的信任關系。

  “挑戰賽征集了大量有較高水平的技術方案與成果,都是軍方十分需要的。尤其是應用場景設計領域,晉級決賽的解決方案,如人機協同智能攻防訓練系統,對軍方很有用,原來單兵訓練的演習方式,現在可以與人工智能結合起來,使人與能自主‘學習’的機器對抗,從而提升實戰能力。”李立芳說。

  “民口企業怎麼跟軍方對接,難題之一就在於不知道門路。我們按照主辦方提供的軍方需求,就能用有限的資金做出最有用的產品。”北京銘峰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鐘燕寧說,“這次大賽是我們向軍方展示技術實力、提升知名度的好機會,我們能與中科院、航天科工集團、北理工等科研機構、軍工企業同台競技,正契合了大賽‘軍民融合’的主題。”

  十八大以來,國家層面接連出台有關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和規劃,明確要求發揮中關村示范區科技創新優勢,推動軍民融合創新發展。專題賽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科技軍民融合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在平台搭建、需求挖掘、對接服務等方面初步探索出了新路子。

  在張曉明看來,軍民融合的路是通的,但由於軍民雙方的了解程度還不夠,或理解的角度不一樣,導致溝通不暢快。他把軍民融合的路比喻成一條水渠,“水是可以流過去了,但其中有許多雜草,導致水流得不夠暢快”。軍民融合要做的,就是逐步清除這些“雜草”,比如信息不暢通、門檻高、缺乏信任等問題,其次是“旋轉門”“玻璃門”等問題。

  據了解,作為賽事后續服務的一部分,今年獲獎的項目還將獲得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比如:優先參與中關村相關展覽展示及推廣活動,並在專題賽官網上進行展示宣傳﹔將面向軍隊和軍工相關單位進行推送,優先安排參加軍地對接﹔優秀參賽項目優先入駐中關村軍民融合特色園,享受中關村示范區相關政策。(李建榮 蔣秀娟)

(責編:鄢玲淼(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