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智能化將給戰爭帶來哪些革命性沖擊?

2017年12月14日09:4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智能化給戰爭帶來革命性沖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軍事智能化發展,提高基於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全域作戰能力。新時代軍人必須以發展的眼光、戰略的視野、科學的角度,理性審視、正確認知智能化革命,分析智能化究竟會帶來哪些根本改變,明確面對智能化挑戰該在思維、理念等方面做出何種改變,確保把握未來戰爭發展方向和時代脈搏,在未來戰場佔據主動和先機。

智能技術深入發展及軍事化運用持續加速,催生了未來戰爭新形態:在物理域,網絡、數據、算法和模型成為重要物質基礎﹔在信息域,空間泛在互聯的智能化系統成為作戰主體﹔在認知域,制智權代替制空間權成為作戰重心。如果說信息系統是輔助人作戰,那麼以機器學習、仿生技術等為代表的智能化技術群,對未來戰爭帶來的影響則更加具有長遠性和革命性。

智能技術顛覆了戰斗力表現形態

歷次軍事革命實踐表明,每當技術發展引起武器裝備改變,必然促使人與武器的結合發生相應變化,進而影響新質戰斗力的生成。

智能技術使人與武器逐漸物理脫離。隨著深度學習等技術快速進步,人工智能呈現出井噴式發展趨勢,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未來智能化戰場上,機器人基於陸海空天泛在互聯的柵格化信息網絡,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群,將出現從輔助人作戰轉向代替人作戰,完成諸多不適合人去履行的高危作戰行動,並且,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得越高級越完善,這種替代就越徹底。這在某種程度上,必然促使人與武器實現物理脫離。

人與機器深度融合為有機共生體。信息化戰爭中,戰場對抗是超視距的,人逐漸退出對抗一線。而在智能化時代,將出現把人的智能賦予機器進而實施作戰的模式,人更加退居到后台。但這並不是說機器可以全面代替人,人與武器結合方式,將以嶄新形態出現。無人作戰系統將與人深度融合為有機共生體,把人的創造性、思想性和機器的精准性、快速性完美結合起來。

智能技術顛覆了指揮控制的根本方式

由依托信息化指揮轉向依托智能化指揮。智能化戰爭不是作戰效能的逐步釋放和作戰效果的線性疊加,而是非線性、涌現性、自適應性、自組織性等各種系統效應的融合。戰場態勢高度復雜、瞬息萬變,作戰對抗異常激烈,多種信息交匯形成海量數據。僅憑人腦難以快速、准確處理如此海量的數據,隻有實現“人腦+智能系統”的協作運行方式,基於作戰雲、數據庫、物聯網等智能化技術群,指揮員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完成指揮任務。

智能化自主決策逐步顯現。獨立自主決策是未來智能技術軍事化運用的核心,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之一。一旦指揮控制活動實現完全智能化,將更加方便地獲取有用、有序、及時、准確的戰場信息數據,大大壓縮作戰構想、任務分配、目標打擊、毀傷評估等作戰周期,更加理性地思考戰場上出現的意外情況,游刃有余地處置戰場態勢。尤其是用於圖像處理的網絡模式識別、用於作戰決策的“尋優”算法、用於機器學習的深度神經網絡等智能技術的軍事化運用,將賦予指揮控制系統更加高級、完善的決策能力,使其實現“共同的智力模型”“理解作戰意圖”“完全自適應協同”等功能,實現“人在回路外”的作戰循環。

智能技術顛覆了戰場對抗的交戰方式

從戰爭形態演變軌跡看,交戰方式取決於武器裝備。有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就有什麼樣的交戰方式。智能化戰爭中,無人作戰系統具有不受地形天候限制、生存能力強、作戰速度快、后裝保障便捷、持續時間久等優勢,在未來戰場遂行任務的幾率必將增加,甚至成為戰場上的“寵兒”。

人與機器人混合作戰成為未來戰爭重要形式。在未來戰場上,一部分作戰任務將由機器人完成,一部分作戰任務可能由人完成,還有一部分作戰任務可由人和機器人共同完成。在一定范圍內,人和機器人能夠順暢交流,在作戰中一同理解上級意圖,一致認知戰場態勢,共同規劃作戰行動,相互協作完成任務。但為防止無人作戰系統行為失控,必須為其設定交戰范圍和界限,讓其明白如何處置計劃內情況。必要時,需有人實時介入和干預,保証機器人在規則允許范圍內行動。

智能作戰平台集群規模化運用成為常態。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將讓單件智能作戰平台運用逐漸向智能化作戰平台集群規模化運用轉變。智能化技術的成熟將使智能作戰平台的生產成本越來越低,一次作戰行動可以投入大量低成本智能作戰平台,實現“數量本身就是質量”的戰術價值。智能平台集群化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涌現性效應,實現十分復雜的作戰功能。比如,智能無人機就可完成多種任務,包括光電、紅外、聲波監視,電子干擾及電子欺騙,定位、導航與授時、通信,實施打擊,等等。智能作戰平台之間的有限通信或點對點協同簡單易行,能夠有效對抗復雜電磁環境的干擾或破壞,使這種集群作戰系統具有很強戰場生存力和戰斗力。(李春元 張繼偉)

(責編:鄢玲淼(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