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院校教學如何推動實戰化訓練

2018年01月16日08:49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院校教學如何推動實戰化訓練

軍事院校是實戰化訓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軍事院校實戰化教學水平,就是在促進部隊實戰化訓練水平的提升。這既需要在教學方針、理念上向實戰化靠攏,突出實戰化特色,建設好知實戰善教學的教員隊伍,也需要著眼與部隊對接,遵循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生成規律,全面打牢學員組織開展實戰化訓練能力素質,積極構建與未來作戰相適應的實戰化訓練運行機制,確保人才培養走上集成高效可持續發展路徑。

“三位一體”夯實實戰化訓練基礎。實戰化訓練作為未來戰爭的預演,對官兵素質的考驗是全方位的。院校作為軍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始終堅持著眼提升學員的實戰能力,把握智能、體能和技能訓練的內在邏輯關系,注重全方位鍛造人才。不能過分強調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尤其不能把技能訓單了,把體能訓弱了。應以體能為基礎,以技能為核心,以智能為重點,通過“三合一”訓練促進學員軍事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協調發展。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的生成基礎是信息化,院校人才培養必須在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智能上求突破,使學員掌握基於信息系統和訓練網絡組織作戰訓練的方式方法,增強對作戰訓練體系的全面理解,形成多軍種認知。通過建立健全學習教育、知識培訓、檢查考核、獎懲激勵等制度機制,不斷營造鑽研信息化戰爭制勝機理的濃厚氛圍,為提高體系作戰能力奠定素質基礎。在技能上見成效,在強化傳統的“三實”作業和米秒環基礎上,推進技能訓練向信息化裝備系統操作和維護保養發展。緊密結合武器裝備更新換代進程,在構建體系作戰能力的單裝終端上下功夫,讓學員熟練掌握信息化裝備系統的技戰術知識。在體能上練硬功,提高學員適應殘酷戰場環境的能力。這是因為信息化條件下作戰的毀滅性、慘烈性遠遠超過以往戰爭,抗高強度戰斗、抗高精度打擊、抗高威力毀傷的晝夜連貫實施作戰,對軍人體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需要加強相關訓練。

加強實戰化演訓提高組訓能力。未來作戰能力,源於今天的訓練水平。今天訓練水平的提高,源於超強的組訓能力。因此,軍事院校必須強化學員組訓能力素質。這既包括基礎訓練組訓能力,也包括集成訓練組織水平。綜合來看,參與組織演習對於學員組訓能力的提高,最為直接也最為關鍵。但不可忽視的是,當前有的院校在教學中,學員參與的演習次數寥寥無幾,有時甚至只是少數幾個學員的獨享盛宴,未能達到全額輪訓,普遍培養。因此,要使學員做到“知行合一”,真正掌握裝備發展狀況,掌握實在管用的戰法、訓法,就必須讓學員充當演習的主角,全員主動介入,接受立體式全方位的磨礪鍛煉,實現課堂與戰場無縫對接。立足信息系統平台檢驗群體威力,借助網上推演、網上作業、網上訓練和對抗,練聯合指揮,練指揮謀略,練戰法技能,不斷檢驗和增強人才培養成效。促進學員全程參與演習方案與導調文書擬制及編組作業,使之緊貼部隊作戰訓練實際,切實突出部隊最關切、學員崗位任職最需要、作戰訓練最前沿最現實的問題。全程參與演習導調與情況設置,學習掌握導調的時機、方法和內容,提高學員組織籌劃演練、控制演練進程能力。注重學員參與演習效果評估,通過自評互評、專家仲裁認定等評估過程,尋找優點缺點,不斷受啟發、拓思路,實現演習觀摩過程向實際能力的轉化與強化。

多渠道聯合施訓拓展視野。未來體系作戰是多層次、多系統、多要素的綜合集成作戰,需要聯合陸海空天等多個軍種,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某種程度考驗的是作戰人員的全面素質、寬廣視野。為此,院校教育必須注重全面開拓學員視野。著眼全局、把握整體,培養造就與未來戰爭相適應的聯合作戰人才群體,力求經過訓練場上的錘煉,形成體系作戰骨干人才網。既可以在同一院校內組織人員聯合訓練,也可以跨多所院校實施相應組訓,還可與部隊共同開展聯合訓練,全面培養學員的聯合作戰能力。突出戰略視野培養,培養學員以國際視角審視戰爭,從政治視角審視軍事的思維能力。力求通過視野的開闊,帶來思路的開闊和眼界的提高,進而促進實戰化訓練水平的提升。

給予個性空間助力實戰化訓練創新。當前,一般院校教學考慮更多的是學員整體發展需求,對必修課的安排分量比較重。這樣雖然有利於保証基本教學質量,但同時也會使學員局限於狹窄的學科領域,知識結構拓展不足。要看到,一些學員入學前任職崗位、知識結構及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因此院校教學在注重全面教學的同時,也要兼顧學員個性發展,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條件。促使學員充分利用有限的在校時間,自主學習,自我完善。可加強校園網絡基礎建設,多渠道開展慕課點播,數據庫文件下載,為自主學習提供豐富的信息網絡支撐。加強多媒體課程資源建設,按照學科分類體系,充分挖掘整理校內優質大課、學術報告以及各類講壇論壇等課程資源。現代戰爭往往在實驗室內醞釀,科學實驗是高級軍事任職教育實戰化教學的重要環節,是突出實戰化訓練的重要基礎。因此,要搭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實驗室體系,讓學員走進實驗室,學會在實驗室中加強前瞻性理論研究。(馬生 赫運)

(責編:俞奕佳(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