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紅牆見証魚水情深

2018年04月17日08:31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原標題:紅牆見証魚水情深

  柳蔭街,北京市什剎海西側一處古朴的街區,由徐向前元帥題詞的“柳蔭軍民文明街”街碑靜靜矗立。36年前,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活動從這裡走向全國。雙擁共建,成為這條街所在西城區的一張亮麗名片。

  歲月無痕,紅牆見証。習主席多次強調,要加強軍政軍民團結,不斷譜寫軍民魚水情時代新篇。暖心的話兒激勵著緊鄰中南海紅牆的西城軍民,他們以首善標准書寫出新時代雙擁工作新篇章。

  聽,紅牆邊的一曲曲新時代魚水歌……

  這裡有“穿軍裝的居委會主任”

  “小孫的工作定下來沒有?”上士武鑫鋆提著從醫院取回的藥品走進胡同口的一處老屋,剛一坐定,老屋主人沈永秀便迫不及待地問。

  老人今年83歲,家住西長安街街道義達裡社區。她口中的小孫名叫孫華樂,原是火箭軍某通信團二連上士,也是義達裡社區第19任“穿軍裝的居委會主任”。去年,他退伍返回老家。從此,小孫的工作安置問題成了沈永秀老人一直惦記的事。這不,武鑫鋆剛一進門,她又問起小孫的事來。

  自1984年起,孫華樂所在連黨支部就與義達裡社區居委會確立了共建關系,經常派戰士參與社區建設,協助居委會開展環境整治、便民服務、治安巡邏等工作。久而久之,官兵成了社區居民家的常客,街坊們親切地稱之為“穿軍裝的居委會主任”。2013年12月,接下這一重擔的孫華樂一干就是4年。期間,他和戰友幫社區居民解決了不少難題。

  沈永秀老人的兒子一直患病在身,加上老伴去世得早,自己生活不便不說,還要照顧兒子的起居,每個月都要去醫院給兒子開藥。沉重的生活壓力,讓老人臉上布滿愁雲。孫華樂了解情況后,主動承擔起陪老人去醫院取藥的任務。隨著老人身體越發不便,他索性代替老人取藥,並定期帶她做體檢。

  后來,孫華樂和戰友們還多次到社區幫居民修電表、拆違建、清掃房頂落葉,把社區當成了自己的家。有了官兵的陪伴,沈永秀老人臉上的愁雲不見了,小院裡也多起了朗朗笑聲。

  共建先進單位、雙擁標兵連隊、先進黨支部……走進這個連的榮譽室,挂滿后牆的牌匾讓人印象深刻,這也是官兵們擁政愛民的生動見証。

  去年底,經過個人申請、群眾評議、組織考察、黨支部研究一系列程序后,武鑫鋆接棒成為社區第20任“穿軍裝的居委會主任”。上任時,他動情地說:“樹有根,水有源,百姓是靠山。”

  寫不完的“擁軍日志”動人心扉

  對於某部上士宮慶賓來說,去年讓他倍感驕傲的一件事是被評為了“紅牆衛士”,父母還被邀請來北京參觀游覽,感受首都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2017年的金秋,讓人難忘。習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暖心的話語,飽含著黨和人民對子弟兵厚重的關愛,體現了黨中央厚植國防建設基礎的戰略考量。

  一次軍地聯席會議上,西城區雙擁辦主任侯雅彬感慨地說,尊崇軍人不是一句空話,關鍵要落實在擁軍優屬的暖心行動上,受“紅牆意識”滋養多年的西城人尤其要有走在前列的使命感。

  此后,他們在多方調研、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把“紅牆意識”轉化為擁軍優屬的暖心舉動,每年都在駐區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中評選一批優秀士兵、表彰一批優秀軍嫂。西長安街街道還邀請被評為“紅牆衛士”士兵的父母,來北京看望孩子、參觀游覽,以此激發官兵的職業自豪感,培育尊崇軍人軍屬的社會風尚。

  武警某部戰士盛豪杰的父親,聽說兒子被評為“紅牆衛士”的消息后,高興地說:“孩子能為保護首都平安做些事情,是全家人的莫大榮耀。希望他在部隊安心服役,再立新功!”

  評選“紅牆衛士”、表彰“最美軍嫂”、宣傳“最美士兵”……一項項活動在西城區開展得如火如荼,讓軍人軍屬倍感榮耀與尊崇。

  在西城,很多社區居民都有一個習慣。新兵入營時,大家會自發地組織歡迎儀式,讓新兵感到駐地如家﹔立功受獎時,大家會邀請官兵到社區一起分享榮光﹔老兵退伍了,居民們又不約而同地組成歡送團,讓他們感受到第二故鄉人民的留戀……年復一年,一個個儀式,一次次分享,成為官兵難以忘卻的成長記憶。

  打開西城區的“擁軍日志”,一個個動人心扉的務實之舉映入眼帘:38場次軍嫂安置招聘會,實現崗前培訓全覆蓋﹔100%軍人子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解決官兵后顧之憂﹔十八大以來持續投入資金,為官兵改善生活和訓練設施……這一系列暖心之舉,讓子弟兵擁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人民深情暖心窩。這片熱土孕育的西城雙擁,就如那春日的百花園,芳香自來,沁人心脾!

  胡同裡有講不完的擁軍故事

  冬日的暖陽,映照著西城區廣安門外街道。那天,北京首家軍民融合書香驛站在這裡正式挂牌成立。

  “啟動軍民融合主題書香驛站,是西城雙擁的一個新起點。”挂牌儀式上,西城區社區文明推進協會執行會長梁軍表示,他們在踐行“紅牆意識”中,致力於構建多功能融合、多元化參與的服務平台,通過開展讀書會、雙擁主題講座等文化活動,滿足西城軍民的多樣生活需求,以文化擁軍助推社區治理。

  如今,每天來這裡學習閱讀的人絡繹不絕,這個驛站已成為周邊軍民交流思想、文化共融的公益空間。

  作為驛站的常客,著名軍旅詞作家石祥多次在這裡觀看居民表演“新長征組歌”等節目。他說,作為黨和軍隊的文藝工作者,希望能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體現自己的價值,為文明西城作出貢獻。

  融孕新生,共創共贏。融合思維,為西城雙擁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走軍營慰問活動,在西城區各街道已有幾十年歷史。每年重大節慶日,西城居民除了為官兵送去食品、飲料、禮物等,還帶著由軍地藝術家組成的“紅牆雙擁藝術團”,為大家送去精彩的文藝節目。隨著時代發展,他們又以融合思維創新完善了具有“紅牆”特色的共建共贏機制。

  在德勝街道,很多居民津津樂道於這樣一個場景:華燈閃爍,音樂驟響,伴隨著動感的節奏,數十個靈巧的機器人翩翩起舞,“萌”壞了現場觀眾……這是該街道普天德勝科技雙擁實驗基地揭牌儀式上的一幕。當天,還發布了16個科技雙擁共建項目。

  讓人驚嘆的3D打印技術演示、妙趣橫生的科技與心理學講座、場景逼真的VR再現飛奪瀘定橋歷史場景……該基地每月的主題活動都吸引知名科技企業參與其中,不僅讓社區居民大開眼界,還幫駐地官兵打開了科技視野,提升了科技興軍的素養。

  一個社區,一條胡同,一段故事,成為一個時代的見証!

  “紅牆畔,柳蔭街,真情無限﹔軍民誼,魚水連,代代相傳”……走在彎彎繞繞的街巷胡同,現代京劇《西城雙擁頌》縈繞在人們耳畔,獨具京腔京韻的唱段與紅牆根下的魚水深情交相輝映,鼓蕩起軍民團結如一人的時代新風。(侯 磊 張藝藐)

(責編:陳程(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