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知敵之眾”莫如“知將之性”

2018年05月04日09:21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原標題:“知敵之眾”莫如“知將之性”

  對於領兵打仗,孫武教給我們的制勝秘訣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然而,面對眾多之“彼”,古人又道:“知敵之眾,莫如知敵將之性。”

  兵隨將,草隨風﹔將能打,兵不慫。每支部隊都有自己的特色特性。這種特色特性,主要取決於統率部隊的將領。戰將怎樣,官兵就怎樣,戰力便怎樣。戰將的特長和優勢,往往會成為所屬部隊的特長和優勢。戰將敢戰善戰,部屬便不會畏戰怯戰﹔戰將足智多謀,部屬便不會輕率莽撞。相反,戰將身上的缺點缺陷,也往往會成為所屬部隊的缺點缺陷。戰將優柔寡斷,部屬便不會雷厲風行﹔戰將好大喜功,部屬便不會腳踏實地。

  人們常用“料敵如神”來形容指揮員的神奇。其實,“料敵”很大程度上就是“料敵之將”,把握住了敵將的心理脈搏、思維軌跡,即可達到“如神”的“料敵”效果。諸葛亮之所以敢唱“空城計”,就在於他熟知司馬懿生性多疑的脾性﹔雷英夫之所以作出美軍將要在天塹仁川登陸的戰略判斷,關鍵是他知道麥克阿瑟好戰、狂妄的性格,且喜歡玩“蛙跳戰術”。人有思維共性,自然也有脾氣個性。摸透了敵將的“牛脾氣”,就不愁牽不住他的“牛鼻子”。

  古今中外,那些能打仗的高手,往往是“知彼”的能手。拿破侖說他在打仗時,如果不了解敵軍司令官的全部情況,包括他們的脾氣、秉性,便食不甘味、寢不安席﹔蒙哥馬利在北非同隆美爾較量時,房間裡專門挂著一張隆美爾的相片,不斷地研究他、揣摩他。我軍老一輩軍事家更是這樣。每次大戰之前,都先給對方指揮員“畫像”,把研究作戰對手作為重要的戰前准備,對“知敵將”做到了如指掌。

  人的思維看似天馬行空,但並非漫無邊際。現代科學表明,一個人無論多麼不可捉摸,他的思維活動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無論思維自由度有多大,他的思維空間絕不會超過其知識和經驗的思維活動半徑。就如同從一個人讀什麼書、結交什麼人之中,大致可以判定他是一個什麼人一樣,如果知道敵將在各種情況下怎樣思考問題,就不難弄清他將來遇到類似事情時會拿出什麼計策來。換言之,敵將的思維是有邊界的,其脾性也是可以琢磨的。

  “知己知彼”是勝戰的重要前提。“知彼”既要關注對手的編制結構、兵力規模、裝備性能等,更要摸清對方指揮官的脾氣喜好、性格特點、思維方式,知道他們想什麼、干什麼、想干什麼。這樣,才能在未來戰場上更准確地料敵、更有效地制勝。(張西成)

(責編:陳程(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