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消除“高度差”  解放戰斗力

2018年07月23日08:28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空軍航空兵某旅在暮色下的天空中展開對抗訓練。劉應華攝

  從飛行員到戰斗員——

  急需的是一個嬗變的熔爐

  和很多新生事物一樣,“金頭盔”比武一開始面對的並非是鮮花和掌聲,而是在一次次思想觀念的爭鳴和交鋒中成長。

  “與其說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平台,不如說是給大家立一個門檻。”談到當年策劃組織“金頭盔”比武的初衷,時任空軍司令部軍訓部部長的亢衛民如是說。

  有著近3000個飛行小時的“老飛”亢衛民,深知我們有些飛行員的差距:能飛,但不一定能打——拉出來能把數據飛得很漂亮的飛行員,卻不一定都是能打仗的戰斗員。

  “飛行員”與“戰斗員”之間有一個門檻,這個門檻就是“自由空戰”。當年組織“金頭盔”比武,就是要給空軍飛行員提供一面鏡子,讓眾多飛行員從這面鏡子裡看清自己的本領,看清自己與打勝仗還有多遠。

  想法很好,但問題也來了:誰能保障安全?

  具體說到空戰的訓練,為保証安全,曾有一段時間,飛行員進行的是“保持一定高度差的空戰”。有了這個“高度差”,保証了訓練“安全”,但在實戰中肯定是“最不安全”的。

  參加首屆比武的李紅文,有一個痛徹心扉的體會:幾十年如一日,空戰訓練始終保持高度差,按照固定的套路飛著長年不變的戰法,飛行員的空戰素養和戰斗作風始終有一種“被包裹”的感覺,打仗的潛能和激情始終激發不出來。

  “高度差”像一條無形的鎖鏈,束縛著空軍飛行員實戰化訓練的手腳,也限制了廣大飛行員的創造力和戰斗力。用“高度差”訓練出來的飛行員,未來戰場上不要說消滅敵人,就連保存自己也令人擔憂。

  “金頭盔”比武的設想提出之后,經過兩年多時間的一次次討論、調研和論証,大家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要提升實戰能力就必須消除“高度差”,安全不是保出來的,是練出來打出來的。

  首屆“金頭盔”,還不敢堂而皇之稱之為比武,而是叫“對抗空戰檢驗性考核”。考核也不是在一個地方一次性進行的,而是在多地分批組織的。

  當時組織者的想法是,把孩子生出來再說,至於取什麼名字、場面宏不宏大並不重要。

  令人沒想到的是,首屆“金頭盔”比武,在空軍乃至全軍激起了強烈的反響,好評如潮。

  空軍領導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是空軍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的成功實踐。

  參訓的飛行員普遍反映:體會深刻,收獲很大,空戰水平有了質的提高。

  更多的有識之士則看到:自由空戰不僅消除了“高度差”,極大地激發了廣大飛行員的訓練熱情,也極大地解放了戰斗力!

  不過,思維堅冰不是通過一次努力就能夠徹底打破的。

  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后,我軍的訓練場上迎來了新的春天。“能打仗、打勝仗”的號角,一掃各種質疑和擔心,掀起了實戰化練兵的熱潮。

  2013年,第三屆“金頭盔”比武拉開了戰幕,空軍進一步完善了對抗交戰規則、協同規則、安全規則和空戰評估方法及標准。

  也正是在這一年,“金頭盔”比武還搞不搞的質疑銷聲匿跡,把“金頭盔”比武如何搞得更好成為了大家的共識。

  從歪招到奇招——

  創造力才是制勝的法寶

  如果說“金頭盔”比武有什麼讓人刻骨銘心的話,首屆比武那個42︰0的比分,肯定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地標”。

  這場空戰打下來,輸的一方不要說飛行員不服氣,連他們整個團隊都不服氣。

  為什麼不服氣?輸的一方認為贏的一方勝之不武,用的是“歪招”。

  用了啥“歪招”?

  現任西部戰區空軍副司令員的亢衛民,笑著給記者解釋:“是啥歪招啊!贏的一方用的不是什麼奇招,也不是什麼歪招,是再正不過的正招。”

  亢衛民副司令員用了一個很通俗的比喻——

  對抗空戰,就像兩個拿著矛和盾的武士在一間黑屋子裡搏殺。突然,搏殺的一方掏出了一個手電筒,把對手晃得睜不開眼了,最后打得對手丟盔卸甲,沒有還手之力。

  這個“手電筒”,就是“電子干擾”。

  現代戰爭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信息化。兵馬未動,電子對抗先行。一個戰斗機飛行員,不會干擾和抗干擾,就是有再好的矛和盾,也可能吃敗仗。

  經歷過“金頭盔”比武,飛行員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時任原沈空某團副參謀長的王暉就在比武體會中寫道:沒有信息的支撐,我們就成為睜眼瞎,升空作戰就成為別人的靶子。

  自此以后,“無電抗、不起飛”便成了一個法則,“電子干擾和抗干擾”就成了自由空戰的“標配”。

  水無常形,兵無常勢。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金頭盔”比武,核心就是要激發大家的創造力。每一年的比武,光有正招還不行,還得有新招、奇招甚至絕招,要靠創新來驅動和提升戰斗力。“金頭盔”是飛行員至高無上的榮譽,更應該戴在有金點子、金思維、金思想的飛行員頭上。

  不可否認,在實戰化對抗中,確實出現過“歪招”。“金頭盔”比武的態度是,不放過一個“歪招”,也不錯殺一個“奇招”。

  曾經,有的飛行員在比武中祭出了“非完全儀表狀態”的打法。他的這個戰法,到底行不行,大家各抒己見。

  有人專門刊文否定了這一打法,稱在實戰中是不可行的。

  這個打法到底是一個新招,還是一個歪招?紙上爭論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為了不錯殺一個創新戰法,空軍決定通過打實彈來進行驗証。

  實彈驗証証明,這是一個在一定條件下可行的戰法。

  現代戰爭,有作戰原則,沒有一定之規﹔有制勝機理,沒有固定套路。在波譎雲詭的戰場上,過去是,將來也還是,以變應變的創新力永遠是戰爭制勝的法寶。

  鼓勵創新,激發大家的創造力,是“金頭盔”比武的初衷,也是目的。其結果是給航空兵部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激發了大家對武器裝備更深層次的研究。要想練出狠招絕招,不對武器裝備進行深入研究,不把武器裝備練到極致,是難以做到的。現如今,武器裝備都被使用到了極限,很少還能找到沉睡的功能。

  ——牽引著武器裝備的發展和升級。以前是被武器裝備牽著鼻子走,現在是飛行員們許多創新戰法,倒逼著科研院所和廠家,去對武器裝備進行改造升級,提質增效,使得國產戰機性能不斷邁上新台階。

  從積分制到擊落制——

  貼近實戰的追求永無止境

  “金頭盔”比武迄今舉行了七屆。如果說像一場婚姻一樣有“七年之痒”的話,那就是對比賽打分存在的“爭議”。

  自由空戰競賽一開始採用的是積分制。好處是能比較准確完整地評估出競賽雙方所展現出來的技戰術水平,不足之處就是離實戰有點距離。

  如何不斷縮小與實戰的距離?近幾屆“金頭盔”比武探索採用“准擊落制”。所謂“准擊落制”就是評勝負以誰先把對手擊落為准,而空中對抗不中止。這種競賽規則被認為更為接近實戰。真正在實戰過程中,要是一上來就被人家擊落了,后面哪還有機會開第二炮呀。搶攻和首發命中在自由空戰中,非常非常重要,給你的機會可能隻有一次,而且稍縱即逝。“金頭盔”比武,就是要錘煉戰斗機飛行員一錘定音的制勝能力。

  贊同積分制的人認為,擊落制存在著一定的偶然性,再說了,飛行員一上天就被“擊落”,結束了比賽,戰機攜帶的好幾噸油怎麼辦,不都浪費了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積分制更符合提高訓練的效費比要求。

  近些年,實戰化訓練在全軍如火如荼地展開,什麼樣的訓練才更接近實戰?這一直是廣大官兵在軍事訓練中不斷研究的課題,而“實戰化最大的問題就是看不到問題”則成了大家一個共識。

  “金頭盔”比武有關爭議的存在,說明有問題在被發現。發現問題越具體,解決問題才會越實,我們才離實戰化越近。

  實際上,隨著對抗空戰訓練的不斷深入開展,競賽規則也在不斷完善。有人就建議,可以依托實時評估系統對擊落制加以改進,引進帶“復活機制”的多回合比武的思路。總之,既要不斷地貼近實戰,又要不斷地提高訓練的效費比。

  賽場可以無限地接近實戰,但賽場和戰場畢竟還不是一回事。貼近實戰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欣喜地看到了“金頭盔”比武在打通與戰場“最后一公裡”的道路上進行的可貴探索。

  不管是參賽者,還是組織者,大家發現在爭議中也無形地打開了另外一扇窗戶,看到了一頂更為耀眼的思想的“金頭盔”。飛行員在天空爭奪“金頭盔”的時間是短暫的,而大家關於實戰化思想和理念的“自由空戰”則是長久的,永無止境。

  沒有當年的解放思想,也不會有今天的改革開放。飛行員劉期鴻參加了“金頭盔”比武之后,在他的總結體會中寫道:“自由空戰”不僅放開了空戰的“高度差”,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是放開了飛行員理念上的“高度差”。

  小智治事,大智治人,睿智治法。“金頭盔”比武的規則,在各種積極的爭論中得到了不斷完善,也為在更高層次上提高我軍飛行員的實戰水平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法制基礎。今年年初,空軍新一代軍事訓練法規頒布施行。在新一代軍事訓練法規中,我們看到了訓練法規更加注重“一切訓練都是為了作戰”理念,也看到了“金頭盔”比武在實踐和理論層面為新訓練法規所做出的貢獻。(范江懷 王天益)

(責編:王健(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