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當“雙創”與軍民融合激情相遇

2018年11月03日10:32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圖1:石梁

圖2:曹彥志

圖3:李廣君

石梁——

跨界中走出困境

■葛青 孟超 趙東元

人物小傳

石梁 原總裝某部正團職干部,2003年轉業選擇自主擇業。現任西安信安保密技術研究所所長、書記。清華大學軍民融合研究中心顧問。

在常人看來,石梁甭說創業成功,而早應該“趴”下了。

第一關便是遭遇財務危機。創業之初,幾百萬元打了水漂,巨額債務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第二關則是人員不穩定。“不賺錢,誰願意跟著你喝西北風?”就為這,石梁也曾絞盡腦汁,一度苦不堪言。

那時候,石梁幾乎相信了《創業36條軍規》中第一條軍規: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幾年后回過頭來再看,這反而成了一筆無形的財富,讓他走得更穩,也走得更遠。

石梁說,感謝兩大國家戰略給了他喘息之機,更讓他“咸魚翻身”:一個是軍民融合,一個是網絡強國。

2018年9月19日,清華大學軍民融合發展高端人才專題培訓班首次開課,作為策劃實施者和授課人之一,石梁再度引起各界關注:這個軍轉干部不簡單!

而“軍民融合如何加強風險防控”之所以成為培訓課題之一,恰恰源於他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更多戰友避免走彎路,讓更多民企駛入軍民融合快車道,是我最大心願。”聚光燈下,石梁語調平和地說。

1985年,石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時穿上了軍裝。從普通參謀到副處長再到總工程師,一路走來用了近20年光景。這期間,他搞過通信指揮、通信工程,從事過裝備管理,還負責過載人航天搜救系統建設。

2003年轉業時盡管選擇了自主擇業,但他還是憑自身專業特長應聘於東軟軟件,擔任了西北大區副總。3年后毅然辭職,放棄優厚待遇,開始創業。回顧這段經歷,石梁道出了其中奧妙:“先就業再創業,對行業熟悉了,對社會適應了,自然能降低創業風險。”

沒想到,開頭提到的兩種風險還是不期而至,讓他措手不及。

“風險防控太有必要了!”撫今追昔,石梁更堅信這一判斷。當今,軍民融合國家戰略成為社會熱點,民企乘勢而上把握機會,甚至想搭快車賺大錢都無可厚非,關鍵是怎樣努力做到國家、軍隊、企業和個人利益的統一?石梁堅決反對急功近利,主張企業自身包袱不要試圖甩給軍民融合,跑馬圈地不可取,虎頭蛇尾要不得。

行穩致遠,更需要韌性與彈力。清華課堂上,石梁從創業體會中總結出的10條經驗,引起越來越多人的共鳴:文化是靈魂,政策是引領,人才是核心,人脈是關鍵,創新是動力,信息是引信,項目是引擎,資金是血液,技術是筋骨,保密是保証。

就保密而言,石梁所在研究所2016、2017年連續兩年,被授予中國網絡安全和信息產業“金智獎”。軍民融合從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邁進,需要跨越很多障礙。石梁說,他願意與更多民企合作,從諸如“軍工五証”的認証與培訓等具體事情做起,當一名沖鋒陷陣的“跨欄運動員”。

曹彥志——

創新靈感源於“朝陽大媽”

■陳坤豐

人物小傳

曹彥志 1987年考入軍校圖書情報學專業。1998年考入國防大學研究生院。2005年轉業選擇自主擇業,現從事開發網絡安全系列產品並持續跟蹤新能源科技。

作為企業,沒有訂單能活嗎?當然不能!

曹彥志和他作為法人的紅山瑞達,顯然是一個例外:投入1000多萬元,兩年沒一份訂單,卻堅強地活了下來。

這家以退役軍人為主體、專注於提升全民網絡安全意識的高科技公司能活下來,一靠其他企業賺錢后“貼補”,二靠17位志同道合者“投入”。

紅山瑞達的起步,大背景源於網絡強國戰略,小背景則是活躍在北京街頭的“朝陽大媽”——這個具有國防視野的團隊,從現實薄弱環節中找准了創業切入點。街頭有了攝像頭,為什麼還離不開“朝陽大媽”?最准確的回答是:技防+人防=可靠的安防。現實中的朝陽大媽,直接催生了網絡中的朝陽大媽。

網絡安全不也是如此嗎?物理隔離被跨網入侵,金融交易信息被竊取,勒索病毒爆發和網絡攻擊導致諸多行業癱瘓……技術再高明,總有被突破的時候,人防與技防並駕齊驅,才能構筑起網絡疆域的銅牆鐵壁——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而網信軍民融合正是軍民融合的一個重要新興領域。

“從最邊緣的人搞到最核心的機密!”曹彥志和同伴們一次“實戰化”網絡安全測試,讓一家專業性很強的地方單位領導“嚇”出了一身冷汗:“邊緣人”的保密教育也絕對不能忽視!

這一點不奇怪。由紅山瑞達研發的網絡安全意識評測系統,連續兩年服務應用於“國家層面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檢查”,首次採用模擬網絡釣魚方式對人員測評,有效發現了人員網絡安全意識的諸多“漏洞”。

“漏洞”咋發現?曹彥志說,利用人的意識弱點實施社會工程學攻擊,對“最邊緣人員”進行潛伏、滲透,就能以邊緣人群為“跳板”獲取“最核心人員”的機密信息。尤其可怕的是,這一切都在“神不知鬼不覺”中完成。

“補丁”怎麼打?曹彥志和同伴們精心打造的“網絡安全意識提升解決方案”,從測評到學習,從訓練到體驗,從宣貫再回到測評,“五維一體”構筑起網絡安全的“人員防火牆”——權威機構認定,這在全國屬於首創。

“說到底,網絡中的朝陽大媽就是專門發現人的‘漏洞’,及時為人的網絡安全意識打‘補丁’,捍衛我們的‘信息邊疆’!”曹彥志這番通俗化講解常常贏得軍地領導贊許,“五維一體”網絡安全解決方案正贏得越來越廣泛的認可。

令曹彥志欣慰的是,經過團隊兩年努力,紅山瑞達獲得“2017年度創新產品獎”“2018安全新銳力量”“2018年網絡安全解決方案優秀獎”3項獎勵,網絡安全意識測評產品與服務還被10多家網絡安全測評機構應用,受到網信辦、銀監會、衛計委、南方電網、廣州市等多方肯定和好評。他相信,訂單很快就會有!

前不久,北京市和海澱區政府創業補貼支持,令曹彥志和團隊成員備受鼓舞。說到下一步打算,曹彥志表示,如果軍方需要,他們願意義務為全軍新入職文職人員提供網絡安全意識測試,並組織針對性培訓。

李廣君——

從初中生到碩士導師

■武景生 龐紅宇

人物小傳

李廣君,原總參通信部某部士官(當時的志願兵),2003年轉業時選擇自主擇業。現為精密機械制造領域的知名專家,應聘擔任山東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本來,他應該上大學﹔本來,他應該提干﹔本來,他還能……每當有人這樣當面夸贊他的時候,他總是說:“人生在世,哪有那麼多本來和應該?隻要善於抓住機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誰也沒想到,他會與人工智能結緣,竟然能從一個初中畢業的農村娃成長為名校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他就是有著12年軍齡的退伍老兵李廣君。

逼出來的巧心思

2003年,李廣君已晉升為三級軍士長,卻因父親去世,母親患病,年幼的妹妹和弟弟需要照顧,不得不放棄提干機會,選擇退役回到山東老家。

他做通母親和妻子的工作,沒要計劃安置的“鐵飯碗”,而是選擇自主創業。當時,李廣君買了一頂草帽、一輛三輪車和一杆秤,干起了販賣蔬菜兼收酒瓶、廢品的行當。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塑鋼門窗、防護窗、防護欄銷量很大,聯想到菏澤當地房地產開發剛剛起步,便認定這類產品今后肯定不愁銷路。李廣君很快籌建了一支塑鋼門窗、防護窗、防護欄加工施工隊。質量好、服務好、口碑好,他們的訂單接到手軟。施工中,李廣君強烈感到,手持電鑽人工打孔的方法太落后,安裝、制作一個防護窗竟然需要幾個小時,有時候整體效果還不夠美觀。

“如果能有一台自動高效鑽孔設備就好了!”李廣君四處打聽,上網檢索,怎麼也找不到這種設備。

“既然沒有現成的,何不自己造出來?”一向善於琢磨的李廣君決心自己研發。他把生意交給弟弟妹妹打理,自己悶在家裡查閱資料,繪制圖紙。一稿、二稿、三稿,繪制圖紙加起來足有一人多高。多少個不眠之夜,他在車間裡度過。經過半年時間反復實驗,一台多頭排式鑽床終於研制成功!設備訂單雪片似地飛來,忙不過來他又找了兩家工廠代工生產。

誰也沒想到,防護門窗逼出來的巧心思,竟然成了李廣君日后從事人工智能的一個起點。

誠信的第一桶金

安裝防護門窗的時候,在街頭招攬生意,用戶放心地把定金交給了李廣君。那種信任,至今深深打動著李廣君。從那時起,他就打定主意:誠養德,信立業。

當多頭排式鑽床投產后,他特地出台一個營銷規定:凡退伍老兵購買,一律先試用后付款,根據實際回款周期從半年到一年不等。一些員工對此困惑不解:“咱這樣做企業,可是拖不起啊!”哪承想就憑這一條,李廣君的訂單反而越來越多,企業狀況越來越好。

一位退伍老兵至今對李廣君感念不已。當初他判斷失誤,盲目購進設備,一年多一直沒能推開業務。李廣君二話沒說,全款退貨。再后來,這位退伍老兵還幫李廣君介紹不少業務呢。

誠信的第一桶金,給李廣君一個最大啟示:千金非貴誠為貴。

當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多年的機械制造和生產經營實踐,讓李廣君認定了一個理兒:軍民融合發展要想實現“趨利避害,方向不偏”,就應該有一套完整系統,確保軍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還要有第三方綜合信用查詢系統,確保“民參軍”的個人和企業“行端立正,可堪重托”。

“咱們盡管不是搞誠信的專家,但應該爭當誠信企業!” 李廣君經常提醒員工,“一定確保從咱們手裡出去的每一款產品,老百姓用起來喜歡,軍隊用起來放心。”如今,他們研發生產的智能精密機械加工設備出口德國、以色列等十多個國家,並在全球設有30多個專業服務站。

“母機”提供者

“一條擁有100多人的傳統生產線,一天150噸鋼材的制孔、鋸切、轉運、焊接量,使用智能化生產線,隻需要2至4人就能完成。”

“機器換人”令人震撼!李廣君所在企業研發推出的智能無人化自動生產線,獲國家發明專利,山東省將他確定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領軍人物之一。

這一切來之不易。

2013年,國內外光伏產業爆炸式增長,多頭排式鑽床成了“搶手貨”。李廣君深知自家生產的設備還存在一些不足,便懷揣專利証書到省城求助,沒想到屢屢碰壁,人家看不上小微企業。

李廣君不死心。一家不行再換一家,他來到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誤打誤撞闖進了院黨委書記仇道濱的辦公室。李廣君說明來意后,仇書記當即把他介紹給負責機電智能裝備研發教學的馮顯英教授。李廣君對機械制造的發展設想與馮教授的研究課題不謀而合,一個星期后,馮教授帶領團隊如約而至。緊接著,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專家教授們也成了李廣君的座上賓。短短半年時間,由10多位院士、博士生導師為首席技術官的研發團隊,成為金博利達研究院的常客。如今,李廣君還在行業內率先設立了院士工作站。

2017年3月,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頒發的一份聘書送到李廣君手中:李廣君被聘請擔任碩士研究生合作導師。那一刻,李廣君熱淚盈眶。

當軍工企業採購使用上他們生產的智能無人化自動生產線后,有人替李廣君打抱不平:“你應該直接與軍方簽單,避開中間環節!”李廣君聽后笑了:“軍民融合就像一座大建筑,有四梁八柱的架屋者,也有勾邊抹縫的泥瓦匠。”

李廣君說,作為“母機”提供者,他和同事們願意當為軍民融合大廈勾邊抹縫的“泥瓦匠”。

(責編:邱越、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