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三問焦鋒利

2019年01月14日08:2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攻關不輟的焦鋒利,用汗水和心血澆灌革新之花。仇成梁 攝

一問:為一項革新專門讀研的決心從何而來?

“基層官兵最熟悉革新的需求和方向,但往往欠缺攻關的知識和能力”

這些天,焦鋒利的故事傳開后,在第80集團軍官兵中掀起了很大的波瀾。很多官兵敬佩之余,都問他:為了一項革新專門去讀研,你是怎麼下這個決心的?

焦鋒利知道,很多戰友為他當初的這個決定感到不可思議。確實,他當時也糾結了很長一段時間。

一時間,他又想起了那次校靶的情景:十幾個人在寬闊平整的場地上,依靠幾噸重的設備忙活了小半天。“費時費力不說,效率還低,真打起仗來可咋辦?”焦鋒利輾轉反側,萌生了革新的念頭。

然而,半年過去了,筆記本寫了撕、撕了寫,卻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焦鋒利急得瘦了一圈。慢慢地他明白了,校靶系統涉及光學、編程、信號處理等多個專業領域,以他現有的知識儲備遠遠不夠。怎麼辦?他想去請教專家,可身邊上哪兒找這麼多專業的行家裡手?他也想找人協作,可周圍懂行的人實在太少﹔他甚至想去找國家有關科研院所幫忙,可作為一名連隊軍械師,他實在是找不到途徑……

更讓焦鋒利沒想到的是,那段時間,他和身邊戰友聊起這個困惑,很多人竟然都感同身受:作為武器裝備的操作者,哪兒不方便、哪塊該咋改,他們最清楚﹔可光有想法沒法行動,缺乏攻關的知識和能力,到了最后往往都是不了了之。

“這是一個共性問題!”戰友們的話讓焦鋒利頗受震動:人與武器裝備的結合,是未來戰場制勝的關鍵。一丁點兒的不順,都有可能影響戰斗力﹔反之,一丁點兒的改進,都可能提高戰斗力。想到這些,焦鋒利下定了決心,帶著課題去讀研。

當時,有人好心勸他說,你正值調職晉銜的關鍵時候,這時候離開部隊去讀研,怕是要耽誤個人成長﹔也有人對他說,知識的積累未必就一定能提高攻關的能力,萬一你去讀了研最后卻沒能研發出成果來,竹籃打水一場空該咋辦?

如今回首過去,焦鋒利坦言:當時自己也並非完全沒想這些,但他更加知道,自己在陸航部隊干了十幾年,明知技術設備有短板,卻不努力去攻關,有可能會成為軍旅生涯最后悔的事。

“不會不是理由,缺啥就去補啥!”3年后,焦鋒利補齊短板畢業歸來接著搞攻關,果然不一樣:

如何實現各種地形、各種環境下校靶儀的平衡,是制約革新的一個技術難題。過去,焦鋒利絞盡腦汁琢磨了大半年,都沒想到好辦法。讀研期間,他系統學習了相關知識,回部隊后不到3個月,就找到了用陀螺解決問題的辦法,並設計出了草圖。

過去,焦鋒利不會編程,設計畫圖全靠手工作業,不僅速度慢,而且精細度不夠,經常是“粗加工”導致“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讀研歸來,他依靠計算機編程設計,不僅實現了精准設計,還常有意外收獲,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經過數年持續攻關,焦鋒利終於研發出某新型直升機校靶系統,不僅使快速校靶成為了現實,而且能在任何野戰環境隨時校靶,通過了軍隊有關部門的鑒定,並在多支陸航部隊得到試用檢驗,一舉攻克全軍重大科研難題。

無聲之處響驚雷。一時間,焦鋒利“火”了。站在領獎台上談體會,他第一條經驗就是:“基層官兵最熟悉革新的需求和方向,但往往欠缺攻關的知識和能力。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往前邁出學習的一小步,理想就可能向現實靠攏一大步!”

二問:連隊軍械師為啥敢挑戰軍隊重大科研難題?

“科研創新不是專家學者的專利,有問題就有研究的方向,敢試驗就有成功的希望”

“當時我要是鬆把勁兒,這個項目可能就夭折了!”

回首10年科研攻關路,焦鋒利感受最深的是:“科研創新不是專家學者的專利,有問題就有研究的方向,敢試驗就有成功的希望。”

焦鋒利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失敗后付出的堅持最多。等他讀完研回到部隊,經過無數次失敗,終於研發出全新的校靶系統模型時,卻在成果轉化中遇到了攔路虎:生產一款高精度零部件竟然需要上百萬元經費。由於單位資質有限,隻能申請到一小部分經費,剩下的錢怎麼辦?

上級給不夠,自己掏不起,看著“窟窿”堵不上,一般人早就堅持不下去了。可焦鋒利沒有放棄,他思來想去找到了辦法,走軍民融合之路,邀請企業出資共同參與研發。他走訪駐地、北京、西安等數十家企業,終於與其中一家達成了合作協議。

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經過多年努力,當耗資不菲的零部件組裝起來后,一試驗,結果令人大跌眼鏡:效果竟然還不如傳統校靶好!眼看投資的經費打了水漂,合作企業覺得這是個無底洞,停止生產打起了退堂鼓。不少人也開始冷言冷語:一個基層軍械師挑戰軍隊重大科研難題,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攻關失敗最“磨人”。那段時間,焦鋒利也慌了神。關鍵時刻,部隊領導站了出來。“這個攻關課題事關部隊戰斗力建設,‘砸鍋賣鐵’也要支持!”旅黨委不僅為焦鋒利專門開設工作室,還在質控室設置研發席,讓他可以隨時調閱查詢直升機裝備資料,並讓機務營骨干配合他進行日常實地試驗。與此同時,旅裡還積極為他爭取科研經費。

面對鼓勵,焦鋒利冷靜下來。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焦鋒利堅信,有問題就肯定會有辦法!他反復研究發現,問題出在核心零部件的生產精度不達標上。

一天晚飯后,他路過駐地后面的街道,無意間發現,很多小作坊的生產工藝並不比自動化流水線的差。他多方打聽,找到了一個技藝精湛的老師傅,用了幾個月時間,將這個零部件拆分成24個小配件,利用下班時間找老師傅一個一個生產,終於達到精度,成功生產出了樣機。一組裝,效果令人驚喜:無論是校靶效率,還是校靶准確度,都比傳統模式提高了好幾倍。

初戰告捷,讓焦鋒利備受鼓舞。輕裝上陣后,他更不斷給自己加壓:有時為了找到一種方法,他在直升機旁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在資料室一待就是一整天。

焦鋒利妻子總說他搞研究都魔怔了。一次逛公園,給女兒拍照的工夫,妻子轉過頭就看不見焦鋒利了。電話打不通,公園不見人,一個30多歲的大男人竟然“丟了”!

原地等了很久,妻子和女兒才看到焦鋒利手裡拿著個玩具,興高採烈地跑了過來,拉著她們就往回走。原來,受兒童玩具某部分結構的啟發,焦鋒利突然有了攻關的靈感。經過努力,他終於攻克某關鍵問題,在有效提高校靶機精度的同時,還簡化了操作方式。

“基層科研這難那難,我覺得,隻要有了永不言敗的精神,再難的問題也能攻克!”成果問世后,焦鋒利每次跟大家談體會,都會講這句話。他說,很多基層官兵總覺得重大科技創新、自主創新離自己很遙遠,我就想告訴他們,科技創新與每一名官兵息息相關,新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能有新作為。

三問:成果出爐,為何三拒廠家立即投產?

“科技革新不是為名利,‘捂一捂’是為了真正提高戰斗力”

焦鋒利“火”了之后,不少官兵學習他的事跡,都注意到一個細節:新型校靶儀兩年前就已革新成功了,可焦鋒利卻始終在“精打細磨”,幾次都婉拒了生產廠家投入生產的請求。

“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回想那次某生產廠家來找他商量時說的“狠話”,焦鋒利笑了:科研成果好不好,打仗實用是標尺。行不行,戰場說了算!

其實,該廠家對這個科研成果惦記很久了:焦鋒利研發的直升機新型校靶系統,在陸軍裝備部的技術鑒定會上一次性通過后,他們就打算找焦鋒利商量,想馬上投入生產。

焦鋒利考慮到野戰環境復雜惡劣,想進一步研究改進其穩定性和武器泛用性,讓官兵操作體驗更好,也讓更多的軍兵種部隊受益。但這將意味著更長時間的試驗及研發。

“前期付出了這麼多,現在該是‘豐收’的時候了!”廠家工作人員直截了當地遞給焦鋒利一份市場調研報告,拿出紙筆拉著焦鋒利算起賬來:預計投產后需求多少,每個系統能帶來多少具體利潤……

可沒等“蛋糕”畫完,焦鋒利就婉拒了他:“我們基層官兵搞科研,既不是為了出名挂號,更不是為了經濟利益,考慮最多的還是戰斗力建設!”

“科技革新不是為了名利,‘捂一捂’是為了真正提高戰斗力。”眼見焦鋒利態度堅決,廠家工作人員隻好失望而歸。這已經是焦鋒利第三次拒絕他們了。

對此,有人感到難以理解,勸他“盡快投入量產,搶佔市場先機,隨后再逐步改進細節”。可焦鋒利態度堅決:基層官兵攻關,最容易犯的問題是見好就收,要麼評完獎就束之高閣,要麼“見利就停”,帶來的結果無非兩種:一種是獎評了一大堆,部隊戰斗力卻沒有得到提高﹔另一種是一步一步研發,卻耽誤了戰斗力生成周期。

“武器裝備革新不能‘拿白菜逗兔子——一點一點出手’,必須要爭取一步到位,實現武器裝備性能的最大優化。”新型校靶系統在旅裡試用后,焦鋒利時刻鼓勵身邊戰友大膽指出問題,無論是普通一兵,還是技術大拿,提的意見他都虛心接受。

“陀螺儀支架調整角度有限,野戰環境下不利於官兵觀察數據。”“彈性鋼片會產生形變、增大誤差,建議更換材料……”一條條意見被焦鋒利收集匯總,他一邊催促廠家改進系統,一邊繼續科研攻關。

堅持終有回報。就這樣,焦鋒利硬是將直升機無靶標校靶系統工作耗時大大縮短,系統穩定性和便攜性均達到了先進水平。

夕陽西下,望著一架架回巢的戰鷹,焦鋒利感到特別有成就感。他說,這10年自己過得很幸福,因為——心向戰場不寂寞,腳踏實地有作為。(劉建偉 康子湛 仇成梁)

(責編:陳雲龍(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