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某基地哨所官兵扎根大漠戈壁,亙古荒原出現生態綠洲——

“死亡之海”裡的那抹綠

2019年02月12日09:19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狂風揚起砂石,漫卷成金色的“波浪”,在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上肆虐。目光所及之處,天地相連,既沒有道路,也分不清東南西北。這就是“死亡之海”,某基地哨所就駐守在這裡。

  2月10日,經過千余公裡的長途跋涉,記者一行人來到駐守在大漠戈壁深處的某基地哨所。4年前,記者曾到該哨所採訪,當時一位班長的話猶在耳畔:“每天清晨起床,被子上都是厚厚一層沙。”

  這次趕到哨所時,正碰上官兵整裝列隊出發,我們獲准隨小分隊一同執行巡邏任務。上士趙阿振告訴記者,過去條件有限,夜行軍大隊人馬偏離路線的情況時有發生。

  “巡邏任務雖然普通,但如今我們的裝備一點也不普通。”看到記者有些擔憂,排長王軍接過話茬,“巡邏小分隊不僅配有衛星電話,兩輛巡邏越野車上還裝有北斗定位設備。”

  “我們雖然駐地偏遠,但信息化建設與時代同步。”大學生新兵薛秋楠滿臉自豪,“巡邏時的情況,都能通過哨所裡的監控視頻看到,並且哨所還有光線感應設備、聲震探測設備……”

  跨冰河、越沙海,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聊著哨所的新變化,2個多小時的巡邏任務很快就結束了。

  返回哨所,記者對剛才官兵所說的變化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哨所建筑是復式結構,中心大廳還配有塑膠羽毛球場。趙阿振帶記者參觀了他們的新營房:牆壁上的電動窗戶,可以通過按鈕一鍵通風﹔廚房內蒸箱、和面機等設備一應俱全﹔網絡學習室內有可連接強軍網的電腦﹔院子裡還有防爆加油站……

  雖然哨所條件不斷改善,但官兵始終對“綠色”有特殊情感。帶著對“綠色”的向往,新哨所被官兵建得生機勃勃——院內的綠色植物長勢喜人,水族箱內有幾尾金魚閑游……

  哨所最綠的地方,當屬溫室大棚。邁入大棚,仿佛進入了綠色世界,右邊土地上種著香菜、油菜,左側架子則有西紅柿、黃瓜垂吊下來,桌子上還有幾盆怒放的鮮花。原來,為了改善哨所條件,他們請石河子大學研究戈壁灘種植的專家現場指導,如今大棚裡無土種植、黃沙種植、基質種植等多種育苗手段交叉使用,不僅一年四季有綠色,收獲的蔬菜種類也越來越多。

  對於哨所官兵來說,“綠色”意味著生命,也意味著使命。隻有生活在這裡,才能體會到為“死亡之海”添綠有多麼不易。

  “去年,部隊為哨所購買了200棵樹苗,想為官兵造一片綠蔭,但戈壁灘種樹談何容易。”王軍邊回憶邊感慨地說,為種樹,官兵在厚達1米的砂礫層上挖坑,挖斷不少鐵鍬,最終用電錘才打出一個個樹坑。從部隊營區運來土壤,從鄰近的水站引來清水,這200棵樹苗才活了下來。

  “隻要熬過這個冬天,樹苗春天就能扎下根。”王軍說。春節前,哨所官兵為每棵樹苗加固了支架,根部培上了新土。他們相信,總有一天,哨所將綠樹成蔭,成為“死亡之海”中最動人的一片綠。

  4年前來哨所,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從營區到哨所隻有一條車輪多次碾壓形成的“車轍路”。

  “2018年這裡鋪上了柏油路,又快又穩當。”哨所駕駛員祝曉軍對路的變化最有感觸。他曾經多次給哨所送過給養,因為“車轍路”太顛簸,雞蛋需要用保鮮膜反復固定,再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副駕駛座位下,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被顛破,運送玻璃等易碎物品更難。

  如今,“車轍路”變成雙車道的柏油公路,曾經2周1次的給養,也隨著公路的開通變為1周1次。“雞蛋再也不用‘捧著’送啦。”王軍說。

  戈壁灘上的公路好似生命線,不僅打通了營區與哨所之間的阻隔,也激活了“死亡之海”的生命脈搏。“軍旅的第一站在這裡,我感到很自豪。”剛下連的新戰士薛秋楠說,“哨所雖然是公路的終點,卻是青春的起點,希望軍旅生涯能同這條公路一樣延伸下去。”(鄒維榮 韓阜業 郝勱)

(責編:羋金、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