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孔雀藍和國防綠一樣絢爛

——聽4位文職戰友談變與不變

2019年02月14日09:03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轉改文職,為因種種原因需退出現役的軍人開辟出新的道路,讓矢志國防建設事業的人有了新的選擇。然而,轉改文職,並非只是換身衣服那麼簡單。他們更需要面對的是身份、職責、心理等方面的變化,個中滋味,隻有親歷者自知。轉眼,首批轉改人員進入文職戰位已半年多,他們有哪些感悟?讓我們一起傾聽他們的訴說。

  ——編 者

  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干事徐殿闖:

  “真正干事的人並不過分糾結身份”

  時光如流,我從寧夏轉文職到江蘇省軍區工作已逾有半年。2018年5月底,我來省軍區報到,遇到幾名和我一樣從外地轉改回來的戰友,得知我從原單位政治工作處主任崗位轉改回來,大家表情裡透著一絲驚訝。

  戰友們的驚訝,讓我有些不自在。2018年8月,習主席對時代楷模王繼才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后,在全國掀起學習熱潮。王繼才的事跡就發生在江蘇,認真學習他們夫婦愛國守島32年的事跡后,我被這種強烈的愛國情深深震撼。我問自己,投身轉改是為了什麼?要怎麼做?我是因為不舍軍營,想要繼續完成兵之初的信念,所以留下。投身轉改就意味著要繼續扛著責任和擔當,過去的成績和榮譽都已歸零,隻有以時不我待的精神趕超才能在新崗位上有所作為。

  轉身是為了更好出發。現在,你問我值不值,我會告訴你一切值得,轉改帶來的變與不變都是收獲。

  23年軍旅生涯,8000多個日夜,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情懷。從一個初中生、農家子弟,一步步成長為正團職軍官,是部隊培養了我。轉改文職是國防事業的需要,必然要有人脫下戎裝換個身份繼續奮斗。如果都不願意轉改,軍隊戰斗力如何增強?服務保障能力怎麼提高?強軍目標如何實現?新時代賦予文職人員新的職能使命,各項政策逐漸完善,每個人都像現役軍人一樣為強軍事業貢獻力量,文職崗位也會有所作為。

  1600公裡到200公裡,變的是距離,不變的是責任。過去原單位在寧夏,距離江蘇1600公裡。每年回家次數有限,不能盡孝父母膝前,常伴妻兒左右,心中著實愧疚。現在回趟家隻有200公裡,待文職人員配備到位之后,不趕上大項任務、值班等情況,周末就能夠正常休息。這得益於轉改文職帶來的紅利,家國已兼顧,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擔起責任往前沖。

  從現役軍人到文職人員,變的是身份、是環境,不變的是組織的關心支持。去年12月,我到老家辦理落戶手續。在排隊領號時,我拿出原有的軍官証試探地問工作人員“能不能走軍人優先的通道?”“不好意思,您已經退役了,按照規定不能優先。”這樣的情況有很多,剛開始我也曾因此而心存芥蒂。可半年來,單位領導同事工作上的幫帶、在家屬工作問題上各級領導的關心、住房優惠政策的支持,早已抵消了身份變化帶來的不適應。身份帶來的附加值是暫時的,干事的人並不過分糾結身份,這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更是轉改以來最大的收獲和心態改變。轉改就是要既換裝也換腦。我相信,隻要認真履職,一樣能夠找到穿軍裝時的感覺,受到同樣的尊重。

  河南省新鄉市牧野區人武部政工科長張英波: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的選擇沒錯”

  每到走留時,必有問訊人。最近和幾位老戰友交流,說話間大家繞不開的莫過於要不要轉改,轉改值不值等話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不能給他們答案,隻好把這半年多的心路歷程“曝光”供他們參考,自己也好查漏補缺。

  2017年6月,由於編制體制調整,我面臨走與留。是自主擇業還是轉改文職?我給自己算了筆賬:職務正營、兵齡20年,轉業到基層人武部,職務直接到天花板,工資可能和原來相差無幾。自主擇業我能做什麼,一切也是未知。一時間,進退兩難。

  一次周末返營的車上,妻子忽然對我說:“心裡不想離開部隊,要不就轉文職吧。”“為什麼這麼說?”“剛才軍號響了,隔得那麼遠,聲音很小,你卻一直在側耳聽。”妻子的話點醒了我。個人賬算得再清楚,也抵不過對軍隊軍裝的熱愛。2018年2月,我向組織遞交了轉改文職申請。

  經過申請、批復公示等一系列程序,3月我轉改來到牧野區人武部政工科工作。投入工作后,我發現自己曾經了解的人武部早已“面目全非”,現在每天忙得團團轉:上級有檢查、通知,地方有會議﹔兵役登記、民兵整組、軍民融合、優撫慰問等事項,需要逐一落實﹔工作具體責任到人,標准更嚴更實。

  人武部怎麼和部隊一樣忙?黨小組會上的集中討論,解開了我的困惑。人武部作為溝通部隊和地方的橋梁,“面向三軍,服務打贏”的責任也越來越重要。從來為武少安閑。軍隊的性質,強軍改革的進程、軍人天然的使命都決定著要想做好每項工作就要以時不我待,敬業奉獻的精神去拼。思想疙瘩解開了,工作方向也就更明確了。

  從最初的無從下手,到身邊人對我轉改的不解甚至同情,我也曾有過懷疑。現在,轉改半年多,我想說轉改值得。

  2018年征兵工作中,我遇到一個害怕部隊太苦而不敢報名的大學生。我把自己在部隊的經歷講給他,鼓勵他試試。聽了我的講述,他的眼神亮了,告訴我他不想以后后悔。雖然不能夠沖鋒在前,但做好每一次征兵宣傳,選送好每一個優質兵員也是換種方式為國防事業助力。如果當初離開,恐怕沒有機會參與這項工作。

  任職后不久,人武部受領任務保障演訓部隊過境。因為了解部隊需要,部裡指派由我協調地方資源,嚴格落實協調飲食、住宿、車輛維修、村庄交通保障、不易通行路段標示等細節問題,順利保障了演訓部隊通過。隊伍經過時,一位上校向我敬禮。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的選擇沒錯,我為自己自豪。

  回顧轉改以來的經歷,文職並不像一些人所言沒有盼頭,在我看來它反而更有“嚼頭”。“學問貴精專”,工作也是同樣的道理。擺正工作態度、放下原來的身份意識,主動作為必然能夠在改革強軍中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發揮光與熱。文職雖不是現役軍人,但履職履責的意識早已經融入了血脈。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敬業奉獻的追求。

  山西省潞城市人武部政工科干事申江森:

  “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

  轉文職會有什麼變化?沒轉改之前,我覺得就是換個崗位需要適應新環境。轉改后才明白,最難面對的不是環境的變化,而是對自己的再認知和重塑。

  2018年6月,我到人武部報到,正好趕上“民兵整組工作規范現場會”。清晰明確的流程、規范有序的訓練,讓我對后備力量建設有了新的認識。演練間隙,一位民兵問我:“武裝工作到底是什麼?”面對他,我啞口無言,在人武部的第一場“考試”我得了不及格。

  7月,人武部組織基干民兵群眾性崗位練兵比武競賽活動。在原單位我曾多次組訓,於是主動請纓。活動中,我認真組織訓練,在一些課目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組織實彈射擊訓練時,我把訓練重點放在精度射擊上,沒有扎實抓基礎訓練,導致最終成績不理想。部長知道后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民兵訓練,抓好基礎才能更好提升質效。隻講理論上的可行,忽略民兵素質能力參差不齊的實際,隻會事倍功半。”

  年末,寫總結時回想起這兩次的“考試”失利,我不禁慶幸。正是最開始的失利,讓我找准了自己的短板弱項、改變了我對武裝工作的認識。文職是專職,要從“新兵”開始,國防動員等武裝工作是國防大廈的基礎,作為專職人員要學得還很多。你要是問我不變的地方?我想應該是和大多數選擇轉文職的人一樣:因為不舍軍隊軍裝,所以留下。既然選擇了留下,就要時刻懷著與強軍同行的信念,扑下身子干好本職。就像詩人說的: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

  吉林省延邊軍分區政治工作處干事李紹尉:

  “現在,我最關注的是自己的‘職業水准’”

  轉改文職,一切在變與不變中交錯。還是熟悉的業務,熟識的戰友﹔只是綠軍裝換成了孔雀藍文職服裝﹔只是正營職改成了文職科級正職﹔只是軍人身份証換回了普通居民身份証,家庭戶口本上加上了含有我個人信息的一頁,服兵役情況裡備注著“退出現役”。

  2018年春節后,我主動提交了轉改文職申請。2018年4月,因為工作任務需要,我被臨時抽調到軍分區現崗位。相對人武部,軍分區工作節奏更快、標准也更高。不管是現役還是文職,標准是同樣的。我腦子裡也就一個想法“隻要還在部隊一天,工作標准一點都不能降。”從參與保障吉林省“傳承紅色基因,爭當時代新人”活動到組織理論學習﹔協調傳遞人武部與軍分區之間的信息溝通,日常工作中的每個細節都需要去認真核實,也讓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短板。

  在軍分區工作一段時間后,2018年5月,我被推薦到報社學習。在那裡,通過一篇篇稿件我看到了更多官兵、文職人員、退役士兵的優秀事跡,深感於他們在各自崗位上貢獻力量的熱情,在改革強軍中扛著使命往前沖的擔當﹔也學習了各地促進軍地融合、脫貧攻堅的一些做法,想著以后的工作中能夠活學活用。8月份,學習結束后我回到軍分區,接手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擔任軍分區脫貧攻堅工作的聯絡員。作為聯絡員,既要將村裡面臨的現實難題形成材料上報軍分區,也要在工作中提供好點子。在與扶貧干部溝通的過程中我了解到村裡環境衛生差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改善,想到之前其他地方建立“愛心超市”的做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用,我建議也可以在當地實行。得到領導肯定后,村裡建起了“愛心超市”。隻要積極維護村容村貌,參與義務衛生勞動就可以獲得相應積分,憑積分可到超市換取米面油等生活日用品。當地群眾說,“剛開始就是想用積分換東西,看到村裡環境變好了,我們心裡也舒坦。現在說到勞動就是不能換東西,也願意去。”

  如今正值年初,回顧轉改的半年,我發現和現役時相比,自己的心態有了很大變化。現役時,此刻我可能正在和戰友討論進退走留,為個人晉升成長而苦惱,而現在我最關注的是自己的“職業水准”。從為個人前程擔憂到全心考慮工作,繞不開的還是責任二字,這是源於本領的恐慌。面臨新使命和職責,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文職崗位相對更加穩定,立足崗位,做好本職就是我對強軍改革最真摯的回應。

(責編:羋金、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