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湖北省軍區武漢第七干休所 一位耄耋老兵的奮斗哲學

2019年03月21日09:00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從北京返回武漢,走出聚光燈的馬旭,生活漸復平靜。但她位於武漢郊區的家,已很難恢復往日的寧靜,每天前來尋訪慰問的人絡繹不絕,有的是為了表達感動,更多的則是在尋找答案——這位身材矮小的耄耋老人,究竟為什麼創下這麼多奇跡?

每每遇到問詢者,性格爽朗的馬旭都會將自己的心得和盤托出——“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這句毛澤東當年在《奮斗自勉》裡寫下的話,也是馬旭一輩子的信條。

奮斗與安逸

——軍人就要時刻保持沖鋒的姿態

走進馬旭的家中,迎面是3張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大照片。老伴顏學庸笑言:“那是她的偶像!”馬旭卻一臉認真,“我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向屠呦呦學習,都是八十多歲,人家成就比我大多了……”

為何耄耋之年依然保持著如此強烈的進取心?馬旭說,這輩子選擇了軍裝就與“安逸”無緣。“沖鋒”,早已成為這位有著72年軍齡的老兵的慣性姿態。

翻開馬旭的人生履歷,她至少有3次可以選擇安逸的機會。

1961年,從第一軍醫大學深造歸來的馬旭,被分配到武漢軍區總醫院。然而,聽說新組建的空降兵部隊急需野戰軍醫,她主動申請奔赴部隊。

來到空降兵部隊后,作為軍醫,馬旭可以踏踏實實地待在地面負責衛勤保障,她卻要求隨隊跳傘,並創下3個新中國跳傘之最:第一個跳傘的女兵、跳傘次數最多的女兵和空降年齡最大的女兵。

1988年,馬旭從空降兵醫院副院長崗位離休。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她,又一頭扎進科研事業。30年間,馬旭研制出能有效降低傘降傷病風險的“充氣護踝”、解決高原跳傘缺氧難題的“單兵高原供氧背心”,寫下了100多部學術論文和訓練教材……

有人說,奮斗就是為了將來能過上安逸的日子。像馬旭這樣始終不懈奮斗的意義何在?馬旭的回答簡單:沒想過意義,我就是怕閑著。也許,在老人心裡,能夠如己所願地去奮斗,就是一種安逸。

奮斗與幸福

——軍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為人民造福

走進感動中國頒獎現場時,馬旭和老伴顏學庸都是一身迷彩。主持人白岩鬆問他們為何都穿這身衣服,顏學庸回答:“我們一直穿這個,這些衣服很好,都穿不爛,為啥不穿呢?”主持人連連感嘆:“這就是最好看的情侶裝!”

這身情侶裝也是武漢第七干休所的一道風景。馬旭和老伴顏學庸是出了名的革命情侶、伉儷情深。1963年,同為軍醫的馬旭和顏學庸相識結婚,婚后問題隨之而來:空降兵跳傘的“黃金期”短,婚后一旦懷孕生孩子,幾年都不能參與訓練,意味著跳傘生涯的終結。於是,兩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作出驚人的決定:不要孩子,把全部精力投入事業之中。不后悔嗎?不少聽說他們故事的人都問。特別是離休后,看到別人兒孫膝下承歡,這老兩口相依為命,更多的人直言疑惑:奮斗一輩子圖啥?這樣的日子算幸福嗎?

“有遺憾,但不后悔,忙乎了一輩子,不就是為了讓別人過得更好嗎?”馬旭說,“幸福在於對人民有所貢獻。人民認可我,我就很幸福。”

馬旭的一生,從來都是圍著別人轉。作為軍人,她為人民“轉”﹔作為醫生,她為官兵“轉”。

在跳傘部隊時,馬旭發現總有戰士因為落地不穩而腳踝受傷。她和老伴顏學庸查閱了大量資料,反復研究嘗試,最終獲得重大突破,發明了跳傘著陸時保護腳踝的充氣護踝。

為便於到部隊調研和醫學研究,馬旭和老伴甚至放棄干休所安排的公寓房,搬到位於郊區的一個偏僻小院。在這裡,馬旭研制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寫下了《空降兵非戰斗成員初步分析》《跳傘訓練壓縮性骨折334例分析》等100多部學術論文和訓練教材。

“和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我能活著就是幸福。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為祖國作貢獻是無限的,隻要生命不息,就得奮斗不止。”馬旭說。

誠如斯言,“奮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奮斗與苦樂

——在軍人詞典中,不斷挑戰自我是一種快樂

倔強,是馬旭留給他人最強烈的印象。今年86歲的馬旭,還在執著地准備著考研!起因源於19年前的一次“賭氣”:2000年,中國(湖北)科技博覽會在武漢舉行,馬旭的一項專利項目,因有人質疑她的學歷低而導致流拍。這一質疑,讓馬旭萌生了考取研究生重回課堂,找志同道合的導師一起研究這個項目的念頭。

考研,對於年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記憶力已衰退的老人?可馬旭從來就喜歡干有挑戰的事。她說,在軍人的詞典中,不斷挑戰自我、完成人所不能是一種快樂。

1961年,剛當空降兵沒幾天的馬旭,就給領導出了一個大難題:她要和男兵一樣跳傘。理由很簡單:“作為軍醫,我必須和戰士們在一起。戰士下去受傷了,醫生卻還在飛機上,要我何用?戰士拿槍,我背藥箱,戰士到哪裡,我有責任跟到哪裡。”

她的請求當時被駁回了:一是當時我軍還沒有女兵跳傘的先例﹔二是她的身高和體重都不符合要求。馬旭卻鐵了心。回到獨自住的小院,她挖了一個三尺多深的大坑,填滿沙子,用桌子、椅子搭起高台練習跳傘動作,每天跳500次,足足跳了半年。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狠勁,她最終克服自身身體缺陷,通過重重考驗,贏得領導和官兵的信任,順利拿到了翱翔藍天的“資格証”,開啟了新中國成立后我軍女兵跳傘的歷史。

幾年之后,馬旭被批准為“試風跳”小組成員。從1962年第一次登機跳傘開始,馬旭從青年、中年一直跳到老年。

2018年,馬旭為家鄉黑龍江省木蘭縣捐款千萬的消息傳出后,網絡上“女空降兵捐1000萬何來”上了熱搜。的確,1000萬可不是小數,而馬旭和顏學庸都是普通軍隊離休干部,錢從何來?這其實也是馬旭自我挑戰的結果。

剛結婚那年,馬旭就和丈夫約定,把家庭開支減到最低限度,錢省下來將來捐給家鄉。尋訪過馬旭的人,都不會對這樣的場景感到陌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四五十年前的老式沙發,穿了20多年的舊棉襖,十幾年前的翻蓋手機……很難想象,這些幾乎是這位“一擲千金”的老人的全部家當。

一諾千金。馬旭說,生活苦點不算什麼,我享受其中奮斗的快樂。(田國鬆 劉藝爽 何武濤)

(責編:李方園(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