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融合:解鎖打贏的一把新“鑰匙”

2019年08月15日09:35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融合:解鎖打贏的一把新“鑰匙”

第79集團軍某旅混合編隊空中飛行。譚長俊 攝

2018年9月27日,習主席在視察79集團軍時強調,全面加強練兵備戰,加快提升打贏能力。習主席的重要指示,為大抓練兵備戰注入了強勁動力。

調整改革以來,陸軍集團軍部隊編成發生巨大變化。部隊模塊化、合成化的作戰編組模式日趨成型,新型作戰力量比重大幅增加,日益成為推動陸軍戰斗力建設的“新引擎”。

勝利總是對那些“站在桅杆上眺望的人”微笑。如何打破觀念“藩籬”,率先在思想上“破冰”,加快新型作戰力量融入聯合作戰體系、提升打贏能力?請看記者一線調查。

草原腹地,隨著信號彈升空,一架無人機直沖雲霄。控制方艙內,第79集團軍某旅無人機連連長吳海山,注視著眼前顯示屏上閃爍的數據。

這次飛行,是無人機連在裝備配發不滿百天的情況下,執行引導陸航直升機精確攻擊、戰場搜尋偵察和毀傷效果評估任務。

“肩負著為新裝備實戰運用探路的使命,盡管累,內心卻很高興!”回味自己走過的路,吳海山很驕傲——新裝備能盡快形成戰斗力,自己是旅裡的“探路者”之一。

“××機組、無人機地面站注意,按預定航線起飛!”隨著指揮員口令,無人機騰空而起。此時,直升機也聞令而動,卷起黃沙陣陣。

吳海山說,操縱無人機的每一次飛行,都牽動著很多個“團隊”:機務、飛行控制、情報處理……

從任務規劃到無人機作戰使用管理、從操控軟件改進升級到機務戰場維護……無人機作戰實踐探索的每一步對於吳海山和戰友們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

“作為新型作戰力量,無人機與原有戰斗力體系的融合,困難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吳海山說。

從地面電台模擬實驗,到實飛過程中的參數調試……終於,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調試訓練,無人機與某型直升機好不容易實現了通聯。

吳連長眼中的無人機戰斗力探索之路,只是該集團軍加快新型作戰力量建設的一個縮影。

打贏的阻力主要來自敵方,軍事變革的阻力則主要來自自己——

破除傳統陸軍思想障礙,催動“物理組合”向“化學反應”轉變

仲夏,第79集團軍某旅一場空地協同對抗演練激戰正酣。

該旅上士鄭濤緊盯雷達屏幕,見“敵”機已進入打擊范圍,迅速鎖定。正准備實施導彈攻擊時,“敵”強電磁干擾突然而至。

千鈞一發之際,某型直升機果斷出擊,最終導彈直奔“敵”機並成功命中。戰斗結束,該旅官兵不禁感慨:“空地協同,發揮了‘1+1>2’的效果!”

“關鍵時刻‘拔刀相助’源於戰場上各兵種能夠‘並肩同行’。”該集團軍一位領導介紹,以往各兵種搞聯戰聯訓往往是臨時“搭伙”,表面上看著熱熱鬧鬧實則“貌合神離”。現在,新編制體制下的集團軍擁有偵察、火力、防空、支援保障等多種新型作戰力量,聯的壁壘已經打破,戰的效果正在逐步顯現。

“現在再搞過去老一套戰法就是等著挨打!”去年遭遇的一次“滑鐵盧”,讓營長姜洪宇至今記憶猶新。

去年,該營參加了上級組織的實兵演練,藍方依托地形和建筑物構成堅固防御態勢。該營一味猛沖猛打,結果損失慘重。

復盤時,姜營長自我檢討,自己沒能結合實際任務革新戰場思維,仍舊沿用沖山頭、打據點的作戰模式。如果及時召喚空中、特戰等力量支援,採取穩步突進、各個擊破的方式,就能夠以最小的代價奪取勝利。

如果說打贏的阻力主要來自敵方,那麼軍事變革的阻力則主要來自自己。

一次實兵演習中,某新型直升機編隊突遭強電磁干擾。飛行員王鵬飛使出渾身解數,始終未能找到破解之策。事后發現,直升機上配備的新型通信系統,可以有效對抗此類干擾,而他卻不知道。這事至今讓他耿耿於懷。

“這就是慣性思維作祟,心懷老觀念,習慣於用老裝備、老方法”。指揮員李長茂反思,要發揮新型作戰力量優勢,必須破除心中那些“老裝備用著順手,不願學不願用新裝備”的守舊思想。

如今,當我們把目光再次投向該集團軍各演兵場,諸多變化令人耳目一新:一張“網”把多種通聯手段聯在一起,各兵種之間實現了態勢共享、數據互通,各類情報信息再也不用“拐彎抹角”﹔復盤檢討各兵種不再“唱獨角戲”,而是參演各方一同總結經驗教訓。

無形的信息網絡,使每一個作戰單元“嵌入”體系:敵情判斷、方案制作、火力打擊、空中支援,充分發揮了聯演聯訓“耳聰目明、臂長拳硬”的優勢,使戰斗力各單元從過去的“物理組合”向“化學反應”轉變。

戰爭的前台看似是用“硅片”和“鋼鐵”較量,后場則是作戰指揮人才素養的比拼——

打造新型作戰指揮“中軍帳”,實現“量才使用”與“素質升級”並舉

低空滲透,隱蔽抵近,特戰分隊空降深入“敵”后﹔熒屏閃動,戰場情報第一時間共享,火炮轟鳴實施精確打擊……前不久,一場融合多種新型作戰力量的實兵演練悄然打響。一位參與此次演練的連長說:“這一仗打得真解氣!”

解氣的背后是底氣,底氣源自於該集團軍有一支能駕馭新型作戰力量的指揮人才隊伍。

時間回到一年前,某旅炮兵專業出身的李智超轉崗成為支援保障連連長。面對融合了工兵、汽車、偵察以及通信專業的連隊,如何將支援保障力量嵌入合成營作戰體系,成了李智超必須盡快攻下的“山頭”。

一場合成營戰術演練中,李連長由於對偵察力量使用不當,提前暴露了作戰企圖,導致任務失敗。

李連長遇到的“尷尬”並非個例。該集團軍組建伊始,各級指揮員面臨同樣一個問題:“駕馭新型作戰力量到底靠什麼?”

戰爭的前台看似是用“硅片”和“鋼鐵”較量,后場則是作戰指揮人才素養的比拼。

“要把人才培養緊緊抓在手裡,鍛造一批指技合一、軍政合一的復合型人才,形成行行有尖子、崗崗有能手的人才方陣。”這是該集團軍領導的共識。

練兵先練將,強軍先強官。為打造新型“中軍帳”,該集團軍機關率先從自身嚴起,組織開展“學習新知識、熟悉新裝備、掌握新力量、用好新手段”集訓,全面提升新形勢下首長機關人員能力素質。

“精確作戰必須依靠數據支撐,作戰數據庫建設為指揮決策科學化、精准化提供了有力支撐……”講台上,來自院校的專家教授為該集團軍首長機關講解最新作戰理論。

集團軍首長機關還重點圍繞各型新裝備操作進行實裝訓練,熟悉基本戰技術性能、基本操作使用方法及實戰運用,對一體化指揮平台操作使用進行學習,開闊作戰視野,拓寬作戰思路,提升能力素質。

“新型作戰力量越早融入作戰體系,就能越快發揮戰斗力倍增器作用。”面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有缺口、能力有欠缺的問題,如何盤活現有人才資源,縮短人才培養周期,成為提升戰斗力的當務之急。

全程實戰化披戴裝備裝具,全程連隊式封閉管理,全程一條龍連貫作業,全程多手段立體監督……來自該集團軍各旅的參謀們圍繞軍事理論、作戰計算、戰術作業等12個考核內容展開角逐。

該集團軍牢牢牽住人才培養這個“牛鼻子”,通過考核選拔把優秀的指揮人才篩選出來,通過考核提升新型指揮人才能力素質,使“好鋼用在刀刃上”。

勝利之師用超前理念打今天的戰爭,失敗之旅則用落后思維打今天的戰爭——

構建深度融合聯訓平台,告別“各自為戰”,聚焦“攥指成拳”

夕陽西下,剛結束一天的飛行射擊訓練,由該集團軍兩個旅所屬作戰單元混編組成的戰斗小組就聚在一起,討論修改后續訓練計劃的意見建議。

“打破建制隔閡,把每架飛機編成一個戰斗小組,建立機長負責制和乘員責任分工制,這樣深度融合的訓練模式,以往從未有過先例。”作為戰斗小組的負責人,機長王雷拿著手中的訓練計劃,感觸頗深。

薄薄一紙訓練計劃,背后的意義非同一般。舉例來說,過去陸航、特戰兩個兵種一起訓練時,主要開展機降、傘降等課目訓練,雙方扮演的往往是“戰場運輸隊”和“臨時搭載員”角色,力量融合局限於淺層面,訓練模式老套,協同配合生疏,制約了新質戰斗力的提升。

勝利的軍隊用超前理念打今天的戰爭,失敗的軍隊則用落后思維打今天的戰爭。該集團軍領導感到,新型作戰力量是贏得未來戰爭的“利刃”,必須著眼使命任務要求,下大力抓好新型作戰力量的融合聚合,積極探索聯訓聯戰新模式。

思路一變天地寬。一時間,該集團軍部隊新型作戰力量實戰化訓練展現出融合新態勢。不同兵種指揮員演訓場上共同制訂訓練演習計劃,演訓場上做到訓練綁在一塊、作戰融為一體。

藍天之上,陸航和特戰力量協同進行的10多個專攻精練課目接續展開。平飛打擊固定目標、盤旋打擊動態目標等多個訓練內容,在空中緊張展開……

渤海灣畔,該集團軍某旅與空軍航空兵某部展開聯合演練,雙方在“信息保障、偵察預警、信火抗擊”等演練課目中互聯互通,提升了空情共享、整體抗擾、信火一體等作戰能力……

遼南腹地,該集團軍某旅一改“一線平推、層層打擊”的傳統打法,裝步分隊加強一些新型作戰力量,根據作戰需求,細分融合成一個個作戰“拳頭”,實施小型單元化編組,信火一體、多點突破、快速殲敵……

無“聯”不戰,勝戰必“聯”。新型作戰力量嵌入聯合作戰戰斗力鏈條,深度融入聯合作戰體系,推動戰斗力建設加速提升。

一次演練,該集團軍運輸直升機接受空軍部隊地面精確指揮引導完成任務。

看似並不復雜的戰術行動,實際上卻包含從雷達預警到情報處理,從分派任務到升空搜尋,從鎖定打擊到跟蹤尋獲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龐大復雜的聯合作戰體系來支撐。如何解決武器裝備信息系統互通兼容的問題,成為一道必須邁過的“坎”。

為此,他們主動把空軍領航員請來授課,每次轉進起飛前和任務返回后,反復就指揮引導中存在的問題與前指指揮引導員進行溝通協同,大家互提建議、共同探討……

“未來作戰,信息主導、聯合制勝是大勢所趨,有了這次行動的有益嘗試,我們對新型作戰力量融入聯合作戰體系信心更足了!”該集團軍領導說。

創新是新質戰斗力的活水源頭,創新指數決定了新型作戰力量的戰斗力生成指數——

激活官兵創造“倍增器”,扭住“創新杠杆”撬動“制勝天平”

偵察與反偵察、干擾與反干擾、摧毀與反摧毀……塞北某地,一場實兵對抗演練激戰正酣。某旅三營參謀孟憲宇接到“敵釋放干擾,無法進行實時偵察”的情況通報后,根據共享衛星雲圖和無人機回饋畫面,迅速判定目標下達指令,確保部隊作戰行動按計劃穩步推進。

“直接賦予參謀人員調控戰斗行動的權力,減少了層級,有效提高了作戰效率。”營長徐向豐介紹,合成營單獨遂行作戰任務時兵種多、協同難,營指揮員難以面面俱到。他們區分不同職能賦予營參謀調控兵力以及指揮偵察、火力、保障等行動的權力。同時,他們在戰前協同中規定了哪些行動可以由參謀自主調控,哪些行動必須經指揮員批准后調控,有效提高了作戰效率。

手握金箍棒,要有七十二般變化的真本事。

調整改革后,偵察情報要素得到加強。以某旅為例,偵察營配發了多種新型專業裝備,能夠與上級及友鄰的專業力量共享情報資源。

演練初期,他們憑借先進的偵察手段往往能夠獲得戰場主動權。然而,隨著對手反偵察能力的不斷提升,單一的偵察方法已經滿足不了戰場需求。如何根據戰場需要,合理編組搭配偵察力量成為指揮員關注的焦點。

經過多場演練摸索,他們通過充分運用各級偵察力量及資源,編成各種隊組,根據不同力量的偵察能力和被偵察目標的不同性質制訂偵察方案。指揮員根據戰場態勢調遣不同兵種分隊排兵布陣,進行合理火力配系,火力毀傷效率大幅提高。

創新是新質戰斗力的活水源頭,創新指數決定了新型作戰力量的戰斗力生成指數。該集團軍官兵大膽解放思想,在指揮協同、戰法運用、器材革新等方面進行了許多創新創造。

某旅聯合科研院所升級軟件,使分散獲取的作戰信息得到科學集成,研制出一套可以融合不同種類信息數據的戰場三維綜合態勢圖。

靠實戰檢驗建設標准,在打仗中鍛造新型陸戰鐵拳。前不久,該集團軍某旅把新型裝備悉數拉到演兵場展開實戰演練,各類新型作戰單元融入一體化作戰行動,有效聚合、協同發力,作戰能力得到實戰檢驗,體系優勢逐漸轉化為戰場勝勢,發揮出攥指成拳的作戰效能。

(責編:陳羽、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