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情瞭望》——

前途渺茫的美國瀕海戰斗艦

2020年11月30日10:49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近日,因故障失去航行能力的“自由”級瀕海戰斗艦“底特律”號(LCS-7)被拖船拖回了美國本土。事實上,這並非第一艘出現故障的“自由”級瀕海戰斗艦,在此之前,美海軍早已有數艘“自由”級曾因機械故障陷入癱瘓狀態。因此,美國海軍方面有可能提出退役全部“自由”級的建議。“自由”級瀕海戰斗艦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又緣何步入將被淘汰的境地呢?

“海上卡車”,設計性能優越

“自由”級瀕海戰斗艦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設計,是美國海軍的一型護衛艦,被稱為“海上卡車”,是美國瀕海戰斗艦系列的艦級之一。其最多能夠搭建220噸的武器及任務模塊系統,艦首裝備一門博福斯Mk110型57毫米艦炮,能夠發射Mk295型炮彈,射速220枚/分,射程為14千米。且在直升機庫上方設有一套RM-116“拉姆”防空導彈系統,艦船兩側共裝有4挺12.7毫米機槍,並預留了兩個武器模組安裝空間,可用來裝填其他武器,根據不同戰斗任務靈活調整戰斗模塊。

“自由”級瀕海戰斗艦配置一個直升機甲板和機庫,為直升機和無人機作戰使用,可搭配MH-60R/S海鷹直升機和MQ-8B“火力偵察兵”戰術無人機。

“自由”級瀕海戰斗艦的艦電系統是基於開放式體系結構COMBATSS-21,融合了開放架構的宙斯盾系統,採用全分散式的開放式架構,可以配合其他系統使用,並且可依據任務的不同施行更換。該艦還設有光電搜索系統,配有EADS TRS-3D型C波段對空/平面搜索雷達,以實施空中與水面目標的定位、監測、跟蹤和火力分配,該雷達還採用了最先進的信號處理技術,尤其適合在極端條件下對低空飛行或慢速移動目標進行探測。

“自由”級瀕海戰斗艦是一種高速、高機動性的網絡化水面戰斗艦,將海洋、陸地、天空、太空和計算機網絡空間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綜合到一起,是美國海軍軍事戰略由遠洋走向近海的重要標志。

故障頻發,前途虛無渺茫

毋庸置疑,從“自由”級瀕海戰斗艦的設計裝備看,這無疑是一個集各種高科技武器和探測系統的艦艇。 “自由”級瀕海戰斗艦雖然有如此多的優點和好處,但從被交付美國海軍使用后,“自由”級瀕海戰斗艦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故障。 “自由”級瀕海戰斗艦採用的發動機過於復雜,可靠性差,多數故障都由此造成。並且炮火控制系統和雷達防御系統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

2013年,“自由”級瀕海戰斗艦在南亞地區執行任務時,遭遇了多起斷電事故,甚至在2016年,“自由”號瀕海戰斗艦因海水泵密封泄露,使海水進入發動機潤滑油系統,直接導致發動機報廢。故障頻發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也讓美國海軍很難接受。

現代信息化海戰的背景下,“自由”級瀕海戰斗艦還存在不少缺點。“自由”級瀕海戰斗艦缺少武器的垂直發射系統,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打擊范圍和形式,並且它的任務模塊轉換時間長,需要約兩周的時間完成轉換。同時瀕海戰斗艦的武器配置較弱,無法攔截超音速反艦導彈,一旦受損,很容易沉沒。

隨著各國海軍不斷發展,“自由”級瀕海戰斗艦已經不能滿足美國海軍的戰斗需要,甚至有的媒體還宣稱美國海軍計劃讓“自由”級瀕海戰斗艦退役。

瀕海戰斗艦漸與美海軍戰略背道而馳

瀕海戰斗艦的研發與時代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對於美國海軍而言,自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后,美國海軍的戰略需求、作戰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從“控制海洋”轉向“近岸作戰和支援陸上作戰”。

據《簡氏防務周刊》網站報道,近期美國海軍公布了一份招標文件,要求發展一種新型多任務導彈護衛艦來代替瀕海戰斗艦,使之成為未來美軍小型水面艦艇的主力。這表明美國海軍可能將放棄瀕海戰斗艦發展的項目。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海洋力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瀕海戰斗艦的對海作戰能力很孱弱,無法應對高強度的海空戰斗,因此美國海軍將目光投向在反艦、反潛和防空等各方面都具有較好性能的護衛艦。護衛艦在噸位、尺寸和成本上都與瀕海戰斗艦相似,但火力卻遠遠超過后者,完全可以作為遠征打擊群和兩棲打擊群的前驅力量。

從未來發展分析,瀕海戰斗艦問題頻發,並沒有達到以較小艦體獲得區域防空作戰、反艦、反潛作戰能力的效果。美國海軍已經失去耐心,轉向尋求一種能夠立足於現實威脅,具備優秀防空、反潛和信息化作戰能力的多用途新銳護衛艦。雖然目前瀕海戰斗艦項目還未徹底下馬,但其前途已經極為暗淡,未來究竟能建多少艘、項目能否繼續維持,都是一個未知數。(姜廷帥、姜楠、章子星、梅育源)                       

(責編:黃子娟、陳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