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一場“跨域”報告會的聯合效應

——南部戰區舉辦備戰打仗先進事跡報告會的新聞調查與啟示

2021年09月14日13:45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南部戰區積極探索培塑聯合文化,使聯合作戰效益得到更為充分的釋放。 湛移星、邵龍飛攝

“未來聯合作戰,先從溝通了解開始”

“一場報告會有啥稀奇,還能有意外收獲?”報告會前,戰區陸軍某旅參謀劉海濤心中嘀咕。

劉海濤正在抓緊准備參加一場多兵種聯合演練,沒想到還是被科長楊賢拽到了會場。楊賢告訴他,報告會上可能有“意外收獲”。

“我旅列裝的某新型戰機,能夠攜帶多種國產航空彈藥,具有優越的對地、對海精確打擊性能……”報告會上,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旅長王淼一開口,便讓劉海濤覺得不虛此行。

王淼簡單介紹裝備性能后,向大家分享了一段驚險的“戰斗”經歷。

“在某次演練中,我們一路突破攔截,克服電磁干擾,直抵攻擊區。我作為長機,30秒內完成搜索定位,首發命中﹔僚機在導調臨時更改目標、攻擊窗口僅剩4分鐘情況下,手動更改坐標,目視發現瞄准,精准無誤摧毀目標……”王淼的講述瞬間吸引了劉海濤的注意,不僅因為故事夠精彩,還因為這些故事裡蘊含著第一手的軍種知識。

聽得越多,劉海濤感覺收獲也就越多。他不禁感嘆:這場報告會傳遞了大量直觀而具體的軍兵種知識,這些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

從空軍到海軍、火箭軍,從有形戰場到無形戰線……來自不同軍兵種的典型事跡,讓劉海濤大開眼界:“沒想到未來戰場上一起並肩戰斗的兄弟軍種,還有這麼多絕活兒!”

“未來聯合作戰,先從溝通了解開始。這場‘跨域’報告會為全戰區官兵了解不同軍兵種部隊開啟了一扇窗。”南部戰區某局領導認為,隻有平時加強軍兵種之間溝通交流,才能使未來聯合作戰更加無縫銜接、更加高效。他們通過視頻會議系統,舉辦這場“跨域”報告會,就是希望不同軍兵種官兵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啟發,在彼此認同中自覺融合,在潛移默化中打造富有戰區特色的聯合文化。

“我帶領部隊飛遠海、登島礁,上高原、進戈壁,在極限環境、極限狀態下苦練精飛,先后突破10多個實戰難題,創新20多套戰法打法……”王淼的講述還在繼續。

千裡之外,戰區海軍某旅參謀王琰皓也在同步收聽收看王淼的報告。“這必定經歷了鳳凰涅槃般的痛苦。”王淼在某次軍事賽場上“折戟”后,知恥而后勇的奮斗歷程,令王琰皓感同身受。

前不久,王琰皓所在單位與陸航某旅聯合開展戰法研究,卻在幾次驗証中都失敗了。

“真讓人‘懷疑人生’!”想起這件事,王琰皓依然懊惱不已,但王淼的經歷為他們的戰法研究注入了一劑“強心劑”。聽完事跡報告,王琰皓重振勇氣:“創新之路沒有坦途,聯合戰法研究就應該越是艱險越向前。”

“聯合作戰,形聯更要心聯。‘聯心’有多緊密,聯合作戰的收益就有多大,勝算的把握也就會有多大。”南部戰區某部領導告訴記者,報告會既是軍兵種知識的交流,也是認知的拓展、情感的溝通,通過打破各軍兵種之間體制、編制、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壁壘,有助於戰區官兵在未來聯合作戰中從“形聯”真正走向“神聯”。

“不同的軍種,有著相同的精神底色”

“常年駐守在氣候惡劣的高山海島、人跡罕至的祖國邊陲,經常與寂寞為伍、荒涼為伴,不少人患上了胃病、風濕病……”對著攝像機的鏡頭,戰略支援部隊某部政委張曉文講述著官兵的工作生活狀況。

遠在千裡之外的巨幅屏幕前,戰區陸軍某邊防旅上士戴源聽得眼眶濕潤。

“除了感動,更多的還是共鳴。”戴源告訴記者,常年駐守邊防一線,他對這些戰略支援部隊戰友們的工作生活經歷很有共鳴,但真正觸動他的,還是軍人共有的使命情懷。

“有時面臨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考驗,大家也不問苦累,始終保持沖鋒姿態和戰斗狀態,就是想用這種使命擔當,兌現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的庄嚴承諾。”張曉文的事跡報告還在繼續,“我們的戰士經常愛說這樣一句話:‘桐油罐裡裝桐油,紅上加紅’,意思是忠心耿耿、絕對可靠!”

這話說到了戴源的心坎裡:雖然我們身處不同軍種,守衛的卻是同樣的忠誠和信念。

通過視頻會議系統,這場“跨域”報告會把戰區轄區各軍兵種部隊聯結在一起,不僅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也帶來精神上的相互激勵。

“戰爭不會等你准備好了再打,我們必須隨時能拉得出、打得贏!”聽著海軍某艦政委李建國鏗鏘有力的報告,火箭軍某旅一營營長李鬆平想起自己的一段組訓經歷。

前期,該營換裝某新式裝備不到2個月,李鬆平就帶領官兵熟練掌握了操作技能。然而,在討論下一步組訓方向時,該營黨委委員們發生了意見分歧:有的委員建議,既然已經超額提前達到新裝備訓練目標,就應該頂著風險繼續向實戰化練兵轉進﹔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固守安全底線、持續開展基礎訓練更為穩妥。

“新艦入列3個月,我們便駛向大洋練兵。一次,面對巨浪洶涌和極其凶險的復雜海況,艦艇搖擺逼近極限,有些官兵胃都吐空了、眼睛也漲紅了,但仍堅守戰位,圓滿完成任務……” 台上,李建國平靜地講述著一段不平凡的經歷。

台下,李鬆平的心中卻掀起了一片巨浪:“不管是海軍還是火箭軍,不管在海疆還是邊疆,武藝精才是硬本事,打得贏才是硬道理!”

那一刻,李鬆平已下定決心:練兵起步就要跑出加速度。報告會結束,他就一一找黨委委員談心,在最短時間內統一了大家的思想,抓緊推進全營新裝備實戰化訓練。

“不同的軍種,有著相同的精神底色。”南部戰區某部領導介紹,來自不同軍兵種的典型代表,彰顯的是戰區官兵忠誠使命、為戰向戰的信念追求,折射的是黨員干部立身為旗、勇當先鋒的時代風貌,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奏響強軍打贏的最強音。

即將出海遂行護航任務的戰區海軍某旅中士張宇,聽完駐香港部隊某旅指導員劉君的精彩報告后,腦海中印刻下那張畫面感人的照片——

這是2018年駐香港部隊舉辦軍營開放日當天拍攝的,照片中,身著禮服、軍姿筆挺的儀仗女兵張留霜在烈日下執勤,一位香港阿婆滿眼關愛地上前為其擦汗。

“照片一經報道,日點擊量超8000萬次。”這讓張宇想到也門撤僑時,戰友郭燕那張火爆全世界的照片,“無論是什麼軍種,無論身處何地,我們時刻代表著解放軍威武文明的形象。”

張宇在即將開啟的出海工作手冊上一筆一畫地寫道:完成任務、樹好形象,為軍旗增光添彩。

“他探索走過的路,是我過河的橋和船”

“要把連隊練成‘硬骨頭’,自己首先要成為‘武教頭’!”夜深人靜,火箭軍某旅導彈發射連連長劉杰翻閱著筆記,耳際仿佛還回蕩著白天事跡報告會上鏗鏘有力的話語。

如何才能帶出過得硬的連隊?這是劉杰上任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聽了南部戰區陸軍某部地空導彈連原連長馬曉飛的先進事跡報告,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白天鑽戰車練實操,40℃高溫,一練就是一整天。晚上啃教材學原理,把某武器系統3大專業17個崗位訓了個遍,達到崗崗能操作、個個都熟練……”細細品味馬曉飛的“蛻變”歷程,劉杰心中頓時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參照馬曉飛的成長秘訣,劉杰經過認真醞釀,為自己擬制了一套“三步走”學習強能計劃。

“他探索走過的路,是我過河的橋和船!”劉杰告訴記者,打鐵還需自身硬,擔負帶兵打仗職責,就要像馬曉飛那樣,先把自己鍛造成為一名過硬的連長,才能帶出一個過硬的連隊。

“先進典型的事跡很實在、很鮮活,照著就能學。”南部戰區某部領導告訴記者,樹典型的目的是為了學典型,讓來自不同軍兵種、不同戰斗崗位的先進典型,講述他們投身強軍實踐的經驗做法和心路歷程,就是為了引導廣大官兵對標先進、學習先進、追趕先進,催生強軍勝戰動力。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南部戰區某部高級工程師喬莎莎,先后取得聯合作戰重大攻關成果30余項,多項填補我軍相關領域空白,被譽為新時代“花木蘭”。當她在台上講述自己的奮斗故事,台下戰區某部干部王凱感覺找到了學習的榜樣。

對於正處在思想徘徊期的王凱來說,觸動他的並非喬莎莎取得的這些成績,而是喬莎莎堅定不移、向戰而行的抉擇。

2016年,戰區剛成立時,喬莎莎有多個選擇:繼續留在相對清閑舒適的崗位,轉業進入廣州公務員隊伍……

“我就想當一名從事作戰的軍人!”幾乎沒有多想,喬莎莎選擇了最難最苦的那條路——來到戰區,向我軍聯合作戰的“高地”發起沖鋒。

“如果前面有多條路可以選,我選那條更難走的路。”那天,聽完喬莎莎的事跡報告,王凱在日記本上若有所悟地寫下了這樣一行字。原先“向后轉”想法還佔上風的他,有了新的決定。

“誰的青春沒有過迷茫,但慶幸的是,我在迷茫的路口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如今,王凱全身心投入到謀戰務戰中,並躋身某部戰法創新團隊核心骨干行列。

這場“跨域”事跡報告會中的一個個先進典型,就像改革強軍路上的一座座燈塔,為向著強軍勝戰征途揚帆奮進的官兵指點迷津、傳經送寶——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戰區總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黃文杰剛走出報告會現場,就有人找他交流出征武漢抗疫戰場的心得體會。

火箭軍某基地參謀部某處處長李毅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名打仗號手,時刻保持狀態“滿格”,他抓建備戰的經驗做法,在其他軍種機關引起熱烈反響,被參謀人員學習效仿……

這場報告會的沖擊波還在戰區各軍兵種部隊激蕩,一場培塑戰區聯合文化的嶄新實踐已經拉開大幕……

(責編:陳羽、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