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江西省九江軍分區傾力推動鄉村振興工作

2022年05月31日10:18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從幕阜山下的火石村到天台山旁的龍石村,從贛北“眉目之地”的金橋村到“候鳥天堂”沙湖山……江西省九江市1.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見証著落后山村到中高端產業、生態宜居環境、濃郁國防文化交織的現代化美麗鄉村的蝶變。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九江擁有152公裡長江岸線,以及三分之二的鄱陽湖水域面積,承擔著“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東流”的重大使命。近年來,九江軍分區緊盯產業優化、生態美化目標,協調各方力量建設幫扶村,進一步做強做優產業、打造生態宜居環境、夯實組織堡壘、培育文明新風,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日子火起來、精神富起來,走出一條科技優先、生態融合、組織發力、文化牽引融合發展的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智能火石

科技賦能,產業邁入中高端

立夏時節,走進修水縣何市鎮火石村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智慧雲中心,大屏幕上滾動顯示著果蔬大棚實時溫度、光照、水量等數據。村民通過物聯網傳感器監測技術,實現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溯源全鏈條的數據分析。隻需輕輕一點,就能看到所有品種果蔬的銷售渠道、價格和銷量。

插上智能化翅膀的火石村,為產業發展裝上新引擎:產業規模越做越大,智能化運轉中心、試驗基地以及種植大棚創造出大量崗位,村民務工機會、收入增加,先進的技術、上乘的產品備受客戶青睞。

“產業做大做強做優”,這是修水縣人武部一班人提出的“三步走”戰略。2012年以來,人武部堅持派出駐村第一書記,為火石村的發展出謀劃策,協調引進大型農業領頭企業,發展“科技+農業”產業。如今,在高科技引擎的帶動下,園區實現從試種區選種到水培、水肥等培育方式引進,從智能雲平台行情分析到運輸過程冷鏈配送的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化運作。

走進火石村農業基地,一座座蔬菜大棚錯落有致,農戶們忙著採摘水果,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感謝政府和人武部的幫助,如今我在家門口做工,既能增加收入,還能照顧家庭。”村民李小紅告訴筆者。

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進入第8個年頭,劉秋燕見証了火石村的變遷。這個曾經人均年收入隻有1500元的貧困落后村,在人武部結對幫扶的10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向筆者展示了一組數據:10年來,人武部先后為火石村協調引進2家農業龍頭企業,建設9個產業基地,種植經濟作物4000余畝,帶動300余農戶增收致富。

每個月,人武部政委廖冰都要帶領幫扶工作隊到火石村走一走,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進一步優化產業。在他看來,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火車頭”。下一步,他們將在火石村構建“一村一品”示范帶動、種養能手帶頭、村民主動發展的現代化產業格局,並依托雲中心打造智慧農業研學板塊,做強做優鄉村旅游業。

活力金橋

組織強能,老兵成致富帶頭人

走進九江市柴桑區城門街道金橋村扶貧產業園,溫室大棚裡韭菜長勢旺盛。另一側,兵支書趙大坤正忙著和村民鋪植綠化草坪。

望著金橋村佔地1000余畝的特色種植產業園,趙大坤感慨萬千。他沒想到,曾經窮得叮當響的小村子,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村。

2012年,在上海工作的趙大坤回家探親時發現,老家金橋村連一條水泥路都沒有。金橋村的發展現狀讓趙大坤深受觸動,當過兵的他決定要為家鄉做點什麼。深思熟慮后,他辭去了大城市優越穩定的工作,回鄉競選成為村委委員,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經過3年多的調研探索,趙大坤摸索出一套強村富民的“法寶”,即從壯大黨組織入手,採取“黨建+土地合作社”方式,通過村黨總支引領、集體主抓、貧困戶入股分紅及其他固定資產利用等,建設發展產業基地。這一提議很快得到村委會和大多數村民認同。

通過土地流轉,金橋村建成了集油茶、稻蝦、蔬菜等於一體的多元化特色種植產業園。在柴桑區人武部的幫扶下,建起連棟大棚及果蔬脆加工廠等配套設施。產業的發展讓村民嘗到甜頭,不僅可以在產業園務工創收,還可以入股分紅。2020年,在村兩委換屆時,村民一致推選趙大坤為村黨支部書記。

村集體經濟壯大后,趙大坤把產業收入以及各級幫扶資金用在村民房屋維修、改水改廁、入戶便道翻新等民生領域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近3年來,趙大坤帶領村民修建多條村道,實現全村所有村組通水泥路﹔新打飲用水機井9口,鋪設自來水管網1萬余米,家家戶戶喝上干淨放心的自來水﹔安裝太陽能路燈110盞,方便村民夜間出行。

鄉親們把趙大坤當作主心骨,趙大坤把鄉親們當作親人。他與村民一道起早貪黑,緊盯村民煩心事,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村民急難愁盼問題。如今,金橋村集體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實現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

走在金橋村,每次提起“趙書記”,村民都是津津樂道。“遇到矛盾糾紛、大事小事,趙書記總把大家伙兒召集到一塊商量,是他帶領我們過上了好日子。”劉彥保是金橋村的老黨員,提及這些年村裡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深有感觸地說。

醉美沙湖山

環保提能,變資源為資產

初夏的沙湖山芳草萋萋,沿著圩堤向鄱陽湖看去是一片望不到邊的綠。圩堤內農業產業示范園裡的萬畝良田一片繁忙景象:犁田機、插秧機穿梭於田野間,機器的轟鳴聲不絕於耳。隨著一株株秧苗插播下去,一塊塊水田競相“染”成綠色,在陽光雨露滋養下孕育著收獲的希望。

以前的沙湖山四面環水,僅有一條水泥路與外界相連。前些年,這裡環境雜亂,幾乎年年都有洪澇災害,河流沖積物散落堆積。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差,不少村民選擇外遷。對口幫扶的廬山市人武部經過調研走訪,提出了“變資源為資產”的建設思路。

廬山市人武部先是幫助引進一家浙江的企業,對沙湖山臨湖環島路綠化美化進行規劃設計和改造。之后,又協調資金建設沙湖山生態搬遷安置小區,鼓勵村民退田還湖。

生態逐步恢復,環境一天天變美。圩堤頂上,5米寬、12公裡長的水泥公路視野開闊,路燈點綴其中﹔游客服務中心、生態文明展示館等設施場館拔地而起﹔曾經裸露的灘涂鋪滿了草皮,蜿蜒的環島步道串聯起數個觀鳥點……沙湖山徐徐展開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畫卷。

村民左勇曾靠種植十幾畝水田為生,收入不高。這幾年,在人武部的指導下,沙湖山管理處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和集體土地流轉。左勇將土地流轉后,每年租金收入數千元,還在人武部的幫助下進入排澇站工作。切身享受到生態改善的紅利,左勇主動申請加入民兵組織,決心帶頭把家鄉建設得更好。

為有效抵御洪澇災害,打造生態安全屏障,廬山市人武部還協調資金,建設沙湖山加固工程。“以前住的房子低矮潮濕不說,還總是擔心洪水倒灌。通過生態搬遷,徹底解決了洪水隱患,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左冬生住進人武部幫建的新居,高興得合不攏嘴。

此外,該市人武部還組織12名民兵負責禁捕和巡湖工作,協助沙湖山開展湖區“四亂”整治、非法圍堰平退、封洲禁牧、禁捕退捕等行動,徹底清理非法圍堤、殘留漁具,實現護漁、候鳥保護一體化運行,為有效維護湖區秩序和生態安全貢獻迷彩力量。

文明龍石

新風顯能,公德善舉蔚然成風

“大家伙兒聽說了嗎,黎魚平又做好事啦!熊老在野外採茶時,不小心摔斷肋骨,是黎魚平救了他。村裡給黎魚平在‘公德銀行’記了30分,咱們也要向他學習,多做好事。”近日,在九江市武寧縣清江鄉龍石村村委會,村黨支部書記鄧福生正在向村民廣播好人好事。

龍石村的“公德銀行”是九江軍分區一手打造的。軍分區結對幫扶龍石村之初,村民中經常有一些不文明行為,甚至還有個別違法亂紀現象。為了樹立文明新風,祛除陋習歪風,九江軍分區探索實施“公德模式”——建立“公德銀行”+“公德超市”。他們借鑒銀行管理模式,以家庭為儲戶單位,對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現代文明鄉風等,制定包括27項正面清單、11項負面清單的積分細則,對善行義舉、文明行為表揚加分,對違法違規、不誠信等行為批評扣分,積分計入家庭“公德賬戶”,作為評選表彰的依據,並可用積分在“公德超市”兌換等量的由軍分區捐助的生活用品。

“公德銀行”建起后,講文明做好事在龍石村蔚然成風。該模式運行4年來,已有1200余人次登記加分,累計積分超過1萬分。“公德銀行”+“公德超市”不僅引領鄉村文明新風尚,還激發村民邁開步子賺錢過富日子、陶冶情操過好日子。目前,已有周邊多個村鎮借鑒此做法。

鄉風淳,鄉村興。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九江軍分區政委余文生表示,鄉村振興號角吹響后,軍分區一方面繼續鞏固擴大“公德銀行”+“公德超市”成果,樹立文明村風,另一方面傾力打造“國防+文化”,豐富村民精神食糧。

離“公德銀行”不遠處,便是九江軍分區幫建的龍石村國防教育文化廣場。幾名適齡青年正站在“踴躍報名應征 服從祖國挑選”的紅色展板前,了解最新征兵政策。

“村裡的政策宣講、征兵宣傳、紅歌比賽等活動都在這個廣場舉行,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村民王國君一有空,就來到國防教育文化廣場,感受這裡的紅色文化氣息。

鄧福生介紹,在部隊的幫扶下,龍石村已然形成看新聞、學政策、講文明、樹新風的良好氛圍。下一步,軍地還要聯合建設佔地120平方米的國防教育館,以記錄村容村貌變化、產業發展脈絡的形式,傳播鄉村文化和國防理念。(林小強、李俊、吳楊)

(責編:陳羽、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