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轉型:一場沒有退路的戰斗

2023年01月10日09:52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營院裡,戰士們列隊成一條“L”型通道,不時向主干道的方向張望。

“來了,來了。”列兵吳沛陽一路小跑著將消息傳到列隊的人群中。不多時,8名胸戴大紅花的官兵出現在大家視野裡。

今天是第四批轉隸官兵歸建的日子,戰士們對這個場景已習以為常。

上等兵謝志強學著其他人的樣子,順手接過轉隸官兵手中的一個后留包。正是這一“順手”,讓他鬧出洋相:后留包直接“砸”到了地上,連帶著謝志強也絆了一跤。

后留包的主人、下士曾杰不好意思地說:“包裡裝的都是我平時用的健身器材,稍微有點重,還是讓我自己提吧。”

人群中立即傳來一片議論聲。連隊剛剛組建,不同單位轉隸而來的戰士們的好勝心逐漸露頭。這種“開局”,是我沒有料到的。

“要想‘平地起高樓’,把連隊帶出‘標兵’‘排頭’的樣子,我們必須拿出不一般的勇氣。”事后,我和連長王超說。

點燃心中那團火

連隊新組建后的第一堂教育課,我打算講一講連史。

講到其中一段時,中士盧軍臣站起來說:“指導員,這不是我的老連隊歷史嗎?”

按照團史記載,當時兩個連隊的確都參加了同一個任務。但這筆“榮譽賬”應該算到哪個連隊頭上,卻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咱們連連個能拿出手的歷史都沒有,連史課都搞不起來”“以前我們連好歹也受過上級表彰”……聽著台下的議論聲,我心裡頓時生出一股無力感。

這堂連史教育課“砸”了。

更棘手的是,不同單位轉隸過來的官兵就像五顏六色的橡皮泥,剛聚到一起時,顏色分明、個性獨立,若是強行揉捏,隻能變成一堆灰溜溜的泥塊。

仔細想想,官兵的這些表現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對這個新組建的連隊沒有情感上的認同,缺少歷史積澱的“根”。

在連隊新組建后的第一次黨支部會議上,一班人達成共識:連隊目前的近況雖然“寒酸”,但“一張白紙”正好可以描繪新藍圖。我們定下了“全面過硬,敢打頭陣”的建設目標。

又是一堂教育課,我經過深思熟慮,把教育主題定為“夸夸我的好戰友”。

上等兵張興志平時訓練被班長劉紹康“批”得最多。此刻,張興志主動站起來發言:“我要夸一夸劉紹康班長。雖然劉班長的脾氣讓人很難接受,但經過這段時間的訓練,我的駕駛技能確實在提高。我明白嚴管就是厚愛的道理,但請劉班長以后‘下手’輕點,我的‘小心臟’快承受不住了。”沒想到,台下自發響起熱烈的掌聲。

二級上士劉紹康性格要強、脾氣火爆,是原來坦克連留下的一名技術精湛的駕駛骨干。由於外單位轉隸來的戰友專業技能都要從頭學起,在組織訓練時他較為急躁,許多人對他敬而遠之。

張興志的進步大家有目共睹。轉隸之初,各專業骨干人才缺口較大,張興志在劉紹康的指導下很快成為駕駛專業骨干。不少戰友調侃張興志“邋裡邋遢”,但在劉紹康眼裡,張興志是好樣的。在連隊專業人才隊伍“緊巴巴”時,踏踏實實干事創業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組訓方式被戰友誤解,劉紹康是有心理准備的,但被自己帶的兵當眾表揚,卻在意料之外,頓時一股暖流涌上心頭。“就像心裡有團火被大家一同點燃了。”劉紹康說。

張興志的發言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湖面,濺起的漣漪讓更多官兵產生了情感共振。

隨著越來越多的官兵走上講台,我明顯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堅冰正在融化。

敢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盛夏的高原,凌晨溫度隻有10℃左右。中士王瑞強翻來覆去睡不著,索性穿上大衣,來到室外點了一支煙。凌晨的曦光裡,煙頭忽明忽暗。

幾天后,連隊要進行步戰車車載導彈射擊。該型導彈實射在團裡尚屬首次,作為首發射手,王瑞強相信事在人為:“探索未知雖然危險,但也令人著迷。”

車載導彈射擊時需要通過操縱台不斷修正射擊方向,才能有效命中目標。射擊時,射手的操控十分重要。有段時間,王瑞強的副手李雙鵬也經歷著和他一樣的焦慮與迷茫。

下士李雙鵬由原來的榴炮連轉隸過來,在老連隊是數一數二的炮長,操作某型自行榴彈炮打出過“十發十中”的優異成績。

正當連隊准備把李雙鵬作為專業骨干重點培養時,他卻在一場實彈射擊中失誤脫靶,遭遇了軍旅生涯的“滑鐵盧”。

射擊結束后,李雙鵬的失落全寫在臉上。當晚,他在連部匯報思想時說:“入伍4年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不如明年到期走人,繼續留在連隊也是丟人現眼。”

有李雙鵬類似想法的不止一人。在合成營體制下,裝甲步兵連的作戰方式和任務已經發生深刻變化。這些變化逼著官兵必須盡快轉變思維,適應新的戰位。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戰斗,不能輸,也輸不起。

離實彈射擊的日子越來越近。作為主射手,王瑞強從早到晚“泡”在戰車上,從操作火控、參數設置開始練起,訓練筆記記得密密麻麻。

與此同時,李雙鵬也在緊張的訓練中不斷成長。還是義務兵時,李雙鵬為了掌握自行榴彈炮的彈道學原理,晚上下哨后經常獨自在俱樂部加班計算射擊修正量。“那個不服輸的少年,如今好像又回來了。”找回初心,讓李雙鵬對未來充滿期待。

射擊當天,晴空萬裡。營長王玉磊滿懷信心地給全連射手加油鼓勁:“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我們為什麼不能走?團裡認可我們前期的訓練工作,才把任務交給裝步四連,創造歷史的機會就在眼前,同志們有沒有信心?”

“有”“有”“有”……響亮的回答,回蕩在訓練場。

受領射擊命令后,王瑞強和李雙鵬迅速鑽進發射位置,檢查射擊電路,選擇火炮工況,設置彈道參數……按下“發射”按鈕,導彈沖向目標區。

“命中”“命中”“命中”……觀察所在電台裡報告:五發五中!

指揮所內,廠家的技術人員連連稱贊:“第一次打車載導彈能有這樣的成績,這幾個戰士真不賴。”

有了這次成功的經驗,連隊官兵轉型的腳步更加堅定。連隊結合訓練教材,摸索裝甲步兵連高寒山地進攻戰斗的特點規律,圓滿完成合成營高寒山地戰斗演習,多種新訓法、新戰法得到檢驗。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下士張玄是第一批轉隸分流過來的戰士,在連隊工作了一年多。

臨近退伍,張玄掰著手指頭盤點這一年多的收獲:“我們去野外訓練,一袋自熱干糧幾個人傳著吃﹔實彈射擊第二天一大早要校炮,為了彈藥安全,我和另外3名戰友守著彈藥車一夜沒合眼﹔零下十幾攝氏度睡帳篷,半夜火爐滅了跟戰友擠到一個被窩取暖……”

數著數著,張玄突然沉默了。吃了這麼多苦,自己卻選擇當了“逃兵”。直到此刻,張玄才真正意識到:這些苦,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新連隊。

有人選擇離開,有人選擇留下。

下士黃鑫明在轉隸分流時,因為沒能如願留在老連隊,曾有一段時間干任何事都打不起精神。

駐訓后,團裡舉辦“高原軍體運動會”,其中一項是“負重登山”。要求參賽連隊組成30人的登山隊,按照指定路線、攜帶規定裝具登山,用時短者勝。

黃鑫明個頭接近2米,不具備攀爬優勢,被連隊安排到救護搬運組,負責在登山隊出發后全程跟隨保障。這一路的登山爬坡,讓他感受到了“戰友”二字的分量。

上等兵何其峰在登山訓練中突然感覺眼前模糊發黑,隨后一頭栽倒在半山腰。黃鑫明聽到戰友呼喊,趕忙沖到隊伍中間,待衛生員緊急處理后,背上何其峰就往山腳跑。一路上,他顧不得硌腳的碎石路和隨時可能摔倒的危險,腦海中隻有一個念頭——以最快速度把戰友送下山。

“把戰友背在肩上的那一刻,我理解了什麼叫生命之托。”黃鑫明說,“跟戰友們一起摸爬滾打一年多,我已經把連隊當成第二個家,我打算繼續留在連隊,跟家人一起奮斗。”

“脫下軍裝是出發,繼續留隊也是出發。”那天,歡送老兵茶話會上,連長王超動情地說。

在一次次出發中,連隊的每個人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定位,也成就了屬於自己的精彩——

上等兵吳鵬在團裡組織的“精武杯”比武中奪得“快速精確瞄准擊發”第一名,那是他用幾百個小時把自己“鎖”在炮位硬生生磨出來的﹔上等兵盧燦雄入伍前隻有中專學歷,通過努力考取了士官學校﹔下士徐晨輝酷愛計算機專業,被選拔為兵棋手,參加第二屆“先知·兵聖”人機對抗挑戰賽海戰兵棋系統測試賽,所在隊伍獲編隊賽季軍……

“全面過硬,敢打頭陣。”若不是連隊組建之初的那個目標,裝甲步兵四連的官兵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身上蘊藏著如此大的能量。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我們用奮斗推動連隊不斷向前,也是在書寫屬於每一個人的歷史。(吳波)

(責編:陳羽、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