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觀察樣本: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

向戰為戰,構筑軍事科研人才新高地

2023年01月17日10:1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新年伊始,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召開會議,對前一階段部署的專項活動進行總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該院黨委結合當前科研攻關實踐,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科技、人才、創新等領域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

特別是在人才建設方面,該院黨委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堅持人才建院、人才興院、人才強院,不斷提升人才對軍事科研的支撐度和貢獻率,以高水平人才方陣助推科研創新高質量轉型發展。

瞄准高端集聚人才

平台亟需人才,轉型呼喚人才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於人才培養的論述,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一名資深專家更堅定了當初的選擇。

幾年前,這名深耕能源領域的專家還在指揮管理崗位任職。她敏銳地察覺到,能源需求在戰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繁忙的工作之余,她不禁產生重返科研一線的想法,准備全身心投入軍事新能源研究。

也正是那時,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重構重塑,著眼軍事科研發展新趨勢,調整組建了專門的軍事新能源研究機構。

平台亟需人才,轉型呼喚人才。系統工程研究院成功引進這名專家及其團隊,有效帶動了新能源領域創新能力體系化躍升,推動了人才供給側與戰場需求側精准對接。

“能源是戰爭的血液,未來高端戰爭對新興能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在研究院工作期間,這名專家牽頭負責的某新能源課題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重返科研崗位,她感慨不已:“是系統工程研究院的專業平台吸引了我,院黨委的誠意和重視打動了我。”

未來戰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系統工程研究院著眼履行服務備戰打仗、支撐建設管理、推動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針對職能任務由單一領域向綜合領域拓展、傳統學科向新興學科拓展的人才需求,全方位延攬高端人才。

筑巢引鳳,引發人才“聚變”效應。利用全軍試驗鑒定總體單位的平台優勢,著眼系統工程理技融合走深走實,他們引進多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並建立工作站。

“革命軍人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我很慶幸,自己能夠砌上最合適的牆!”一名年輕科研人員,跨軍種選調到該院。這名清華大學畢業的博士堅信,自己在新崗位上能夠學有所用、干有所成。

年輕科研人員能在適宜的崗位上大放異彩,得益於研究院轉型發展所需、任務拓展所需。面對新職能新任務,該研究院既從內部深度挖潛,又從全軍精准選調,大膽起用青苗俊才。

人才集聚,有力推動了科研攻關。系統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全軍備戰標兵單位”。

“要不是當初我們主任登門拜訪,我也不可能穿上這身‘孔雀藍’。”在某系統集成領域擔綱主力的一名文職科研人員,至今難忘自己的入職經歷。

2019年,剛博士畢業的他向系統工程研究院某所投送了簡歷。面對軍隊文職人員這一新生事物,要不要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其他高薪崗位向他伸出橄欖枝時,他和家人猶豫起來。

“地方大學生對軍隊科研單位和文職人員制度還不了解,更需要我們多花精力去溝通。”該研究室主任得知這一情況,次日便當面向他及家人宣講政策、介紹情況。

“熱門專業高端人才不好招,但咱們研究院‘雙一流’博士的標准不能降。”關於研究院堅持高標准面向社會招錄文職人員的“硬杠杠”,該研究室主任堅決支持。

建院以來,由於文職人員崗位空缺,研究院領導每逢畢業季都帶隊分赴“雙一流”高校宣講招錄,由“招人才”向“搶人才”轉變。近年來,該院堅持優中選優招錄文職人員百余名,博士生佔比80%以上,進一步夯實了科研人才高地。

在該院文職人員座談會上,畢業於北京大學的一名博士有感而發:“研究院確實把我們當成了寶貝。”

“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我們要充分發揮‘小核心大外圍’的平台優勢,集聚人才。”不久前,系統工程研究院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門召開了人才工作會。

這次人才工作會議上,來自北京大學和航天科工集團的兩位專家,作為系統工程研究院挂職副院長,匯報了在該院參與科研攻堅、推動協同創新的實踐經驗。

近年來,系統工程研究院通過“錢學森軍事系統工程研究院”這個金字招牌,加強與地方科研院所溝通聯系,推動雙向挂職交流,吸納地方優秀人才參與到該院的科研創新中來,實現互補共贏。

立足自身培育英才

沒有團隊協作,哪有人才輩出

“這個課題既推出硬核科研成果,也結出厚實人才碩果。”作為某課題的行政指揮線負責人,系統工程研究院一位領導堅持踐行黨委自主培養人才的理念,身體力行推動“人才+工程”模式。

4年前,該院主動論証立項啟動某重大規劃系統建設。這位領導牽頭負責論証戰略需求、統籌資源力量、培養相應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擔任技術總師,協同軍地十幾家單位開展聯合攻關。

通過抽組人才力量,課題組勠力協作,4年后該系統一期成功上線運行。在工程攻堅過程中,尹浩院士被評為“全軍優秀共產黨員”,副總師被評為“學科拔尖人才”,兩名骨干成員被評為“軍隊青年科技英才”,一批青年博士在重大工程項目中不斷強能力、添底氣、增信心,淬火成鋼。

作為肩負頂層設計和總體論証職能的“大總體”,系統工程研究院承擔了一批“頂天立地、協調左右、輻射全軍”的工程項目。他們逐漸探索出一條人才生成新路徑——集聚人才推進重大工程,依托重大工程催生人才,以重大工程為牽引提高人才培養質效,縮短人才培育周期。

作為科研備戰的先鋒隊,他們常態化深入部隊開展科技服務,通過科研創新支撐備戰打仗,通過備戰打仗鍛造人才隊伍,摔打磨礪出一大批融入實戰、進入前線的科研人才,為該院人才建設添加了“含戰量”。

為深入推動“人才+工程”模式,該院探索建立重大工程運行管理機制。他們主動砍掉多項與備戰打仗關系不大的項目,嚴控“小散平”課題申報,確保有限人力資源向備戰打仗重大工程聚焦﹔他們還為重大工程人才遴選培養開辟綠色通道,通過重大工程的品牌效應,為科研人才“背書”,讓越來越多的人才將更多精力投入主責主業、成為主流主力。

該院還根據自身特點,走開“院士+團隊”的自主培養人才模式。“科研團隊建設,關鍵是前頭帶得好,后頭跟得上。”談到團隊建設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該院一名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樣說。

加強團隊建設,是適應現代軍事科學發展、契合科研組織模式創新的必然選擇。建院以來,該院某科研創新團隊,作為全軍首批15個團隊之一,以團隊催生成果、用團隊推動創新,實現項目、成果、人才一體推進。

“沒有團隊協作,哪有人才輩出?”這個團隊,成為該院“院士+團隊”人才自主培養模式的率先踐行者。近期,該團隊一名研究員獲評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一名副研究員獲評國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基金資助對象。

“融入工作團隊,加快了我獨立承擔科研項目的進程。”一名年輕工程師分享了第一次參與總體論証工作的感悟。他參與的科研團隊,是該院“任務式抽組、矩陣式協同、跨單位跨專業”打造形成的創新團隊,牽頭負責人是一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科研攻關過程中,這名科研新手迅速成長。

團隊協作,引起連鎖反應,促進靈感迸發。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該院裝備體系設計創新團隊成員,圍繞裝備現代化展開熱烈討論。近期,他們將討論成果融入課題研究,上報的決策咨詢報告受到重視。

該院兩位年過七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仍堅持在科研一線帶隊伍、育人才。目前,該院人工智能、指揮控制領域兩個創新團隊新老交替、蓬勃發展,高端科研平台聚才育才效應展現出良好態勢。

轉型發展過程中,該院建立了“以領軍人才為引領、領域專家為主體、青年人才為骨干”的創新團隊。這些團隊既是工程任務的攻堅隊,也是人才建設的梯次隊,形成了人才建設和工程攻堅良性互動、正向反饋的機制。

建院5年多以來,該院堅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先后產生國家“百千萬人才”8名、軍科首席專家9名,1人榮立一等功,1人光榮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同時,該院獲評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獎多項,實現人才成果雙豐收。

立起標准選用人才

憑能力立身,靠實績進步

“既能‘一肩挑’,更要全面過硬。作為研究室主任,我們既要當科研先鋒,更要抓全面建設。”最近一次年度考核中,該院某研究室主任最終考核結論為優秀。他坦言:“幾個研究室主任放在一起考核,能評為‘優秀’,壓力很大。”

這名主任談到的“壓力”,源於該院依據有關文件制訂的《不定等級單位領導考核實施辦法》。為突出分類考核,精准評價,該院把專業技術崗上的領導干部放在一起考核。這一舉措在所室兩級領導中引起不小震動。

能在考核中取得“優秀”,源於這名主任堅持圍繞科研中心,全面抓建研究室。轉隸后第一年,他就帶領研究室榮立集體三等功。同時,他沉入一線奮力攻關,牽頭攻克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作為第一完成人獲評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作為優秀科研人員擔任研究室領導的代表,這名室主任成功轉型的背后,折射出該院突出戰斗力標准考核人才、選拔人才的不懈探索。通過一個個鮮活典型,他們牢牢樹立了“憑能力立身、靠實績進步”的鮮明導向。

考核評價是評估人才價值、衡量人才貢獻的重要抓手,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著“指揮棒”“風向標”作用。該院堅持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建立差異化評價標准,構建起層次清晰、導向鮮明、科學精准的評價要素體系,立起了注重創新、注重實績、注重公論的用才導向。

早在調整組建伊始,該院就創新干部考核選拔方式,通過民主測評、理論考試、實名推薦、集體面試,公平公正落編定崗干部,配齊配強各級領導,為人才隊伍建設搭起“四梁八柱”。他們提拔多名青年才俊走上研究所(室)領導崗位,形成良好的用人導向。

作為第一批支援武漢抗擊疫情的專家,“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張宗興成為這一舉措的受益者——該院為其單列指標,直接評定高級職稱。為進一步推動職稱評定和立功受獎向重大工程項目傾斜,他們根據年度重大項目進展情況,將獎勵名額直接分配至項目組。

今后,越來越多的“張宗興們”將會脫穎而出。

釋放紅利保障人才

增加科研“淨時間”,跑出轉型“加速度”

“擱以前,去相關單位送個材料,少說也得需要半天。現在,網上下單,一鍵辦妥。”該院一位科研人員談到,由於工作需要,自己經常要報送各種材料。以前,通常要提前一天派車,返回時還得等候司機來接。現在,他可以從平台上一鍵下單“網約車”,出門辦事方便多了。

近期,一項項優化科研管理保障的措施在該院落地。他們從優化機制、簡化流程、盤活資源、鬆綁減負、提質增效等方面入手,出台涵蓋科研立項、科研經費、科研採購、獎勵激勵、督導跟進、后勤和人力資源保障等多項措施。

為有效解決科研院所人少事多的突出矛盾問題,該院研究制訂科研助理聘用實施辦法。前不久,一位科研人員牽頭編撰某課題報告。沒想到,報告出版前,涉及具體出版業務的大量繁瑣事宜,讓他壓力倍增。

此時,該院為科研人員配備的專業科研助理大顯身手。科研助理們協助科研人員在最短時間內高質量完成出版工作。這位科研人員為科研助理們熱情點贊:“科研助理為我們科研攻關節約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為保障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投入科研工作,增加科研“淨時間”,跑出轉型“加速度”,該院在上級政策的支持下,推動實施一攬子措施——

發放科研績效津貼,切實把績效津貼“體現科研價值,激發創新活力”的功能作用落到實處﹔積極推行資金集中收付改革試點,有效提升財務集約保障效益﹔在全院范圍內上線辦公信息系統,優化綜合業務運行,讓數據多跑路,科研人員少跑腿……

新年伊始,該院結合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釋放科研動能。他們籌劃組織專項活動,論証提出科研採購服務管理體系建設等提高科研創新效能的措施意見。

上下齊心,多措並舉。如今,該院“群才高原”更加厚實,“人才高地”更加牢固,軍事科研加速向高質量轉型發展。(張龍 謝先達 邵龍飛)

(責編:陳羽、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