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守望心中的“海”

2023年03月13日08:4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塔克拉瑪干被稱為“死亡之海”,維吾爾族語意為“走進去出不來的地方”。老兵名叫楊拴和,是某部二級軍士長。大漠和老兵,彼此守望。

第一次走進“死亡之海”,楊拴和29歲。這個山西平原長大的青年,對沙漠很陌生。他看到的隻有天地遼闊,星空穹窿,日出日落絢麗似錦。

用雙腳丈量祖國的土地,老兵最初不懂沙漠的嚴苛。

懷揣著對導彈事業熾熱的情懷,在這片沙海裡他一走就是8年。陪伴他的是駱駝、三腳架和經緯儀。

發射任務就是命令,導彈打到哪裡,他就要追到哪裡,測量落點坐標、尋找導彈殘骸……一次次跋涉大漠,老兵的“目的地”隻有一個——保障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爬上一道沙梁、又走過一道沙梁,浩瀚沙海中,每次任務楊拴和都要走很長的距離……一路跋涉,一路尋找,大漠的天氣、方位,一切都印在他的腦海裡。

導彈的軌跡就像雷達屏幕中的“光標”,指引楊拴和一次次走進沙海。大漠裡風沙彌漫,他們躲在帳篷裡就像汪洋中的一葉孤舟。“班長,風沙很快會停了吧?”一次夜宿沙漠腹地,巨大砂岩下圍坐著楊拴和與戰友,望著眼前躍動的火苗,年輕的戰士表情充滿擔憂。

楊拴和告訴他,任務在,兵就在,不完成任務,我們不出沙海——這是他的班長告訴他的“導彈保障兵的使命”。

那次,為了回收一個重要零部件,楊拴和帶人在沙漠裡一路疾行四五個小時。地表溫度高,他們的鞋底都被燙變形了,想起出發前天氣預報說馬上有風暴來襲,為追趕時間,他們干脆脫鞋在燙腳的沙山上攀登。

還有一次,他們接到緊急任務,回收火箭殘骸部件。那時正刮著沙暴,剛剛踩出的腳印,瞬間被吹得無影無蹤。曾經有過戰友走進大沙漠,就再也沒有出來。那天午后他們終於找到了目標,歸途卻變得更加“迷茫”,盡管有北斗導航,眼前一道連著一道的沙梁,似乎永遠也走不到盡頭。

“班長。”隻聽戰友王睿一聲微弱呼喊,一頭栽倒在黃沙中。

不知從哪裡迸發出的力氣,楊拴和一把拉起王睿,轉身慢慢背起他,邁著緩慢步子向前走去,直至安全返回營地……

又一次任務,楊拴和與戰友需要單兵負重80多斤,搜索范圍也擴大到幾十平方公裡,歷經10多個小時,他們終於定位了裝備落點,此時天色已經完全暗下來,周圍傳來野狼的嗥叫聲。

“找到落點了,明天再來吧!”有人開始猶豫。

“不行,今天就要完成任務!如果明天沙暴淹沒了裝備,我們到哪兒去找?”說話間,楊拴和已經站起身,向著沙海深處走去……

有人說,老楊離不開他的沙漠。楊拴和說,每次走進沙漠,肩上都背負著沉重的責任,當生活中遇到煩心事,想想夜宿大漠時那片寂靜的星空,一切都會變得釋然——

“我們是導彈保障兵,在科技強軍事業的巨輪上,就是一顆螺絲釘。每次走進沙漠,我都會在浩瀚沙海中感受到個人的渺小,也會在一次次聽到‘任務圓滿成功’的話語時,感受到作為一名保障兵的自豪。”

這一刻,“海”是老兵最深沉的守望。更多時候,那片“海”在心裡。

承諾的探親假期一推再推,面對滿腹委屈的妻子,楊拴和經常話到了嘴邊卻說不出。春節前夕,上級為楊拴和立功授獎,部隊領導說啥也要讓已經2年沒回家過春節的他,回家過個團圓年。

行李中裝著大紅花和軍功章,這位老兵上了火車才給妻子打電話:“我休假回家了,在車上呢。”電話那頭,妻子激動得一時間說不出話。

話筒裡,老兵聽到妻子給家中老人挨個“道喜”:“咱家那個不回家的,要回家了。”鐵軌碰撞的旋律,伴著電話中家人的笑聲。這一刻,楊拴和覺得,遠方還有一片海,那是一片溫暖的港灣,等待著他歸來。(劉殿如)

(責編:唐宋、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