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防工業盡顯“疲態”
近日,英國軍工集團BAE系統公司在一份聲明中承認,英國軍工已不再具備火炮身管制造能力,僅保留了勞動力和有關技術知識,正聯合多方研究如何恢復制造能力。聲明在英國國內和國際軍工界引發熱議,英國的軍備狀況和軍工領域諸多問題也遭到曝光。報道稱,英國國防工業的日漸衰落,實質是英國綜合國力下降的表現,也是此前一系列政治、經濟和防務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
軍備窘態軍工“背鍋”
BAE系統公司稱,英國主力裝備“挑戰者”-2主戰坦克和AS-90型155毫米自行火炮,或將面臨無火炮身管可換的窘境。據悉,這兩款武器裝備的火炮身管此前均由位於諾丁漢的英國皇家軍械廠生產。該廠是英國唯一一家具備生產這兩款大口徑火炮身管能力的兵工廠。不過,為節省相關費用,英國已於2001年正式關閉該廠。另一處小口徑槍炮身管的制造商——英國制造研究公司早在30年前就已停業。BAE系統公司旗下的巴羅因弗內斯槍炮身管生產線也因長期沒有訂單被迫關閉。該公司高層表示,英國將被迫拆解庫存裝備的火炮身管以完成維修。
外媒還進一步披露了英國更多的軍工窘況。在最近一次英國海軍“前衛”號核潛艇維護保養期間,維修人員用膠水固定反應堆艙內一枚斷裂的螺帽,險些釀成大禍。服役不久的“威爾士親王”號航母首次出海遠航即發生故障。另一艘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過去一年一直被船體漏水問題困擾。
英國空軍也加入了“吐苦水”的行列,稱約1/3的軍機因維護不及時無法升空,防空系統落后同級別對手15年以上,就連多國“眾籌”研制的F-35B戰斗機,英國國防工業也僅承擔了15%的邊緣工作量等。
此外,英國軍工產能的不足也使其國防工業的外貿訂單量大幅下滑,國際軍售市場份額由21世紀初的7%縮水至2022年的不足1%。
英媒評論稱,多重問題折射出當前英國國防工業的困境。一方面,英軍多款主力武器裝備服役時間過長,亟需維修和升級﹔另一方面,英國曾經完善的軍工體系日漸衰落,多家軍工企業相繼倒閉,導致多款武器裝備無法進行維修和升級。同時,英國加大對東歐地區軍事援助力度,導致自身軍火庫告急,新武器裝備的補充又因技術瓶頸、預算申請、招標程序等原因遲滯。
衰落背后原因多樣
分析人士表示,英國國防工業衰落,是該國政治、經濟和防務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
有外媒評論稱,“脫歐”對英國國防工業造成巨大沖擊。“脫歐”后的英國,因跨境貿易延后、關稅壁壘升高、政治和軍事互信降低等因素,與歐洲伙伴國的防務合作與技術共享受到諸多限制。如“台風”系列戰斗機原由英、德、意、西4國聯合研制,其中有源相控陣雷達的迭代升級工作由英、意兩國負責,但英國“脫歐”使得兩國遲遲未在聯合研發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同時,英國的相關防務政策,也削弱了其軍工產業的發展勢頭。根據英國此前公布的《2020年至2030年十年規劃》,英國陸軍計劃用輕型輪式裝甲車取代“挑戰者”系列主戰坦克和“武士”步戰車等重裝武器﹔空軍追隨美國選定F-35戰斗機為下一代主戰機型﹔海軍核潛艇的替代項目也由英美澳聯合研制。可以說,自研經費投入的縮水和武器裝備採購訂單的壓縮,不僅讓英國軍備領域出現武器“青黃不接”的困局,也極大削弱了軍工集團的生產動力,導致大量技術人員出走,產業制造能力下降。
此外,英國國內軍工集團的短視行為,也加快了英國國防工業的衰退進程。一方面,英國軍工集團公開指責英國政府壓縮採購武器裝備的資金。另一方面,英國軍工集團沒有在裝備自研領域加大投入,反而投機選擇外包等見效快的省錢方式。如BAE系統公司與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組成新公司,以“中間商”身份採購德國“拳擊手”裝甲車,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本土軍工產業的效能。
“亡羊補牢”前景難料
面對當前國防工業面臨的嚴峻形勢,英國拋出一系列“組合拳”試圖扭轉頹勢。如升級英陸軍“挑戰者”-2主戰坦克和M270多管火箭發射系統、加快“硫磺石”新型反坦克導彈系統的研發和列裝、明確2024年前由無畏級戰略核潛艇接替前衛級戰略核潛艇、與日澳及歐洲多國展開航空技術合作等。英國政府還計劃與軍工企業簽署多份長期合同,並在貸款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不過,外界對於英國重振軍工的雄心並不看好。首先,經濟疲軟和政府更迭讓激勵政策和軍購訂單充滿變數。其次,英軍啟動的部分國產裝備項目難度過大,如為“挑戰者”系列主戰坦克設計“目標自動檢測和跟蹤系統”,這種在國際軍工界尚屬難點課題的項目,對於英國國防工業而言更是挑戰。再次,英國在防務合作中與歐洲國家日漸疏遠,將自己綁上美國“戰車”,在防務問題上對美亦步亦趨,也勢必拉低其在軍工產業領域的自主話語權。(石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