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三個村庄和一支部隊的雙擁情

陳清民 李星磊 姚欣彤
2023年06月24日08:16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生死關頭生死情緣

“第一碗餃子”敬先烈

“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今年大年初一,第82集團軍某旅“鋼八連”連史館內,官兵代表整齊列隊,以視頻連線方式,與相隔千裡的朱村村民共同舉行“第一碗餃子”敬先烈祭奠儀式。

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東南的朱村,是抗戰時期著名的“堡壘村”。1944年1月24日正值農歷除夕,當天拂曉日偽軍瘋狂“掃蕩”朱村。八路軍濱海軍區四團三營八連聞訊主動出擊,與敵人展開激烈搏殺,戰斗中24名指戰員不幸壯烈犧牲,朱村百姓無一人傷亡。朱村保住了,八連被山東軍區命名為“鋼八連”,連長鄢思甲被授予“戰斗英雄”稱號。

濱海軍區四團就是第82集團軍某旅的前身。79年來,體制編制雖幾經調整,朱村始終是官兵們牽挂在心的“第一故鄉”。

每年征兵時節,該旅都主動與上級主管部門和山東省、臨沂市兩級兵役機關協調溝通,積極征集當地優秀青年到該旅服役。戰士馬夫浩就來自臨沂市,從小對朱村戰斗故事耳熟能詳的他,2012年應征入伍來到這支部隊。

今年春季,該旅3名退役老兵王家寶、張揚、關紅利相約共赴朱村,追尋先輩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們沿著前輩的足跡尋訪,體悟傳承“鋼八連”精神的時代責任。

“我死后,請把我的骨灰安葬在朱村。”40年前,朱村保衛戰“鋼八連”連長鄢思甲的遺言,給全旅官兵上了生動一課。

“我百年之后要葬在朱村,繼續守護朱村。”5年前,朱村保衛戰“鋼八連”通信員陳忠孝的遺囑,令該旅官兵為之動容。

“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八連官兵要繼承發揚信念如鋼、意志如鋼、素質如鋼、作風如鋼的‘四鋼’連魂,在履職盡責中更好地服務人民。”該旅臨沂籍軍官李振華說。

特殊戰場特殊考驗

子弟兵送來“致富經”

“英雄部隊‘飛虎師’來了!” 6年前,時任井爾溝村村委會主任段大春心中懸著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子弟兵幫扶不會斷檔。

太行山深處的井爾溝村,位於河北省阜平縣,曾是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政府所在地。當年人口不足9萬人的阜平縣,養活了八路軍9萬余人。而“飛虎師”作為第82集團軍某旅的前身部隊,經歷了抗美援朝的戰火洗禮,連續疾行先敵5分鐘搶佔三所裡,成功扭轉二次戰役局勢,“飛虎”威名由此而來。

2017年4月,原幫扶井爾溝村的部隊調整改革,改編重組后的第82集團軍某旅接過幫扶重任,探索做好“暖心事”、搭好“連心橋”、建好“同心圓”助力幫扶村精准脫貧的“三好”模式。

今年初,該旅幫扶工作小組和醫療小分隊再赴井爾溝村,與鄉親們共同探討鄉村振興新路子。“能用上水渠澆灌田地,多虧了子弟兵!”段大春說。

5月初,幾名戰士拿著鐵鍬、推著小車,為舊樓翻新進行最后的收尾。這是該旅通過廢棄校舍再利用,幫助創建村辦企業的一個鏡頭。

6年來,從助力精准脫貧到助力鄉村振興,該旅不遺余力幫助“第二故鄉”改變面貌,井爾溝村興建並完善了桃園監控、蔬菜大棚、光伏發電站、公路、護路壩等基礎設施。

2019年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戰旗方隊100面榮譽旗幟整齊列陣,氣勢如虹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人民檢閱。截至2020年5月,人民軍隊定點幫扶的410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令官兵們倍感自豪的是,戰旗方隊中“屢戰屢勝連”的戰旗來自他們旅﹔經他們幫扶如期脫貧的井爾溝村,就是4100個如期脫貧的貧困村之一。

共建共享生態文明

“環保紀律”助民護綠

4月初,第82集團軍某旅官兵前往某地駐訓。為保護生態環境,旅黨委提出嚴禁使用水泥鋪地。

“將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理念帶到駐訓一線,基層官兵有很多事可做。”正在村庄旁搭建帳篷的某連中士毛鄧江說道。

往年,因為野外用水受限,免洗的餐具外都會套上一層一次性塑料膜。今年,該旅嚴禁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採取野戰熱食前送,餐具統一回收清洗。當地春季氣溫偏高,降雨量較小。“這樣就減少了因使用塑料制品對當地水源造成的污染。”某營司務長李建說。

“利用當地地形地貌組織野外駐訓,提升了訓練質量效益,也保護了生態環境。”旅領導介紹,村民與駐訓官兵共同呵護一方淨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駐訓官兵救助受傷候鳥,在當地傳為美談。

自然環境是國家與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山水林田湖草沙見証,黨的十八大以來,全軍各部隊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演訓嚴守“環保紀律”,陣地實現“綠色防護”,營區採取“林木偽裝”,科技助力“變廢為寶”。

利用訓練間隙,該旅分批次組織官兵代表實地參觀駐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濕地總面積14.4萬公頃,是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停歇地,每年春秋兩季都有大量候鳥過境。”工作人員的一番介紹,更讓官兵們感受到肩頭的責任:“駐訓地就是我們的另一個‘故鄉’,我們決不讓這裡的一草一木受損。”

(責編:王子鋒、梁秋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