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營觀察丨戰場上,做一顆會思考的“子彈”

2023年07月20日09:09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一名狙擊手和他的11本“狙擊筆記”

盛夏時節,細雨綿綿,霧氣升騰,第72集團軍某旅一場狙擊手射擊考核正在緊張進行。

飄忽的風向、昏暗的光線、高濕的空氣,對射擊帶來較大影響。隻見合成四營某連中士沈財生微調瞄准鏡,迅速計算射擊參數,目光如獵鷹般銳利。

“砰!砰!砰!”隨著沈財生食指輕扣扳機,3聲清脆的槍聲響徹密林,靶區接連傳來捷報:“10環!10環!10環!”

現場指揮員、營長付海當即豎起大拇指。因天氣突變,原計劃准備取消射擊考核,沈財生認為,雨天射擊條件雖然苛刻,彈道受外界影響因素較大,但越是困難條件越能提升狙擊本領。於是,射擊考核得以正常進行。

來到靶區,沈財生仔細觀察彈著點分布,隨后從口袋中掏出一個本子,將氣象條件、射擊參數、彈著點分布情況記錄下來。

這是沈財生的射擊秘訣,也是他的“成長手冊”。指導員袁鑫強告訴記者,每次打完靶,沈財生都要將射擊參數記錄下來,如今,他已經記了11本“狙擊筆記”。

翻開筆記本,一串串射擊數據、一段段彈道分析,記錄著沈財生從狙擊新手到神槍手的華麗蛻變。

對擔任旅隊狙擊課目教練員的沈財生來說,這些筆記本還是戰場教科書。“天氣不好,對射擊參數有影響。”走下射擊場,沈財生及時向戰友講解射擊技巧,“敵人可不會挑天氣,隻有練強自身才能確保克敵制勝。”

翻開沈財生的榮譽簿,一串驕人的“戰績”記錄著他的璀璨“彈道”:2019年參加陸軍百名槍王選拔賽,他是集團軍最年輕的狙擊手﹔2020年參加集團軍狙擊手集訓,他打破某型狙擊步槍考核紀錄﹔2021年他自創的“彈道推演法”,大幅提升射擊參數准確率與射擊成績……

從射擊場歸來,沈財生馬上開始伏案分析數據,一條條狙擊彈道在他的腦海中飛行穿梭,破除風速、濕度、溫度等阻撓,向著靶心進擊。

“狙擊手,就是要一擊必殺。錯失機會,獵手就會成為獵物。”如今,沈財生還在不斷完善他的“狙擊筆記”。在“狙擊筆記”扉頁上,幾個字振聾發聵:“戰場上,不允許一絲一毫的誤差!”(黃昆侖 童祖靜 吳晨偉)

沈財生(右二)與戰友們交流射擊經驗。秦康輝攝

戰場上,做一顆會思考的“子彈”

冷槍,熱血。

熒屏上,電影《狙擊手》正在放映,志願軍戰士在茫茫雪地裡,與敵狙擊小隊展開巔峰對決。

熒屏前,第72集團軍某旅中士沈財生熱血沸騰。雖然這部影片已看過多次,但每看一次,他都會為先烈們的精湛技能和戰斗精神感到心潮澎湃。

沈財生是一名狙擊手。人群中,身材瘦小的沈財生並不起眼,但隻要扛起狙擊槍,他就仿佛變了一個人。比武場上,他奪得過多項狙擊手比武冠軍﹔訓練場上,他要求嚴格到近乎苛刻,卻被戰友們服氣地稱為“槍王”……

近日,記者走進該旅,探尋“槍王”沈財生與他的11本“狙擊筆記”背后的故事。

狙擊,是一道縝密的戰場精算題

那年,沈財生隨部隊轉型換崗,從機槍手調整為狙擊手。同為射擊專業,卻有天壤之別:過去是發散火力,如今是精准鎖定,射擊理念截然不同。

從一名狙擊門外漢成為公認的神槍手,秘訣是什麼?

“精算!”面對記者的疑惑,沈財生脫口而出。他拿出伴隨自己狙擊生涯的11本“狙擊筆記”,往事一幕幕涌上心頭。

沈財生清晰記得第一次參加狙擊射擊的“尷尬”:由於對數據掌握不清,調整表尺失誤,他成為全隊唯一脫靶的人。

那天傍晚,沈財生失落地坐在操場上,一股從未有過的挫敗感涌上心頭。

“狙擊是一道精算題,掌握好數據的奧秘,才能練就一擊必殺的過硬本領。”迷茫之際,班長沙羅的話提醒了沈財生。

從那以后,沈財生養成一個習慣,每次射擊都要記錄彈著點分布,測量彈著點之間的距離,逐一分析彈道數據。

為改善呼吸頻次、穩定心率,沈財生幾乎每天進行長跑訓練﹔為提高據槍穩定性,每次訓練時,他都在槍管上立一枚彈殼,常常練到胳膊都抬不起來……

靠著對數據的執著追求,沈財生測算精准彈道的能力大幅提升,逐漸成為旅隊小有名氣的“神槍手”,並在集團軍狙擊尖子比武中,以毫厘之差位列第二。正當大家為他高興之時,沈財生卻在埋頭復盤,推算與冠軍的微小差距。

精算細算,制勝彈道愈發精准。“對彈道數據的研究,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沈財生告訴記者,隻要看到目標參數,他就能推算大致射擊數據,11本“狙擊筆記”就是他的精算依據。

沈財生參加野外協同滲透演練。陳泓銘攝

一絲一毫的誤差,都會讓勝利從指間溜走

課余時間,沈財生喜歡和班長沙羅切磋棋藝。

兩人有不同打法。沙羅擅長進攻,一開始便直插對手“腹地”﹔沈財生習慣布局,隨后精准一擊,鎖定勝局。

“狙擊與下棋有共通之處,都是為了最終的制勝一擊。不同之處在於,狙擊手在戰場上隻有一次開槍的機會,一擊不中,就會陷入被動。”為確保勝利,沈財生在狙擊訓練中,從不放過一絲誤差,絕不把問題帶到戰場。

戰友眼中,沈財生對精度的要求達到了“偏執”的地步。2020年初,沈財生參加狙擊手教練員集訓,適逢某新型狙擊槍配發,訓練中,發現有一支槍存在精度不高的問題。

“我來用這支槍。”沈財生主動請纓。他在“狙擊筆記”上畫出數個表格,分別記錄“濕度、溫度、風速”等條件下的射擊情況,通過射擊公式,演算倒推彈著點分布。

隨后的一輪輪射擊結果,讓沈財生的臉色沉了下來——從射擊結果看,盡管及時調整了影響因素,但首發射擊精度不高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改善。

“外部因素排除,會不會是槍的問題。”沈財生大膽提出推理,並向上級請求:分解狙擊槍,檢查是否存在槍械故障。

新型狙擊槍組裝方式與舊型存在差異,這樣做無異於“第一個吃螃蟹”。

“只是對精度稍有影響,何必冒著風險做這件事呢?”面對戰友的勸解,沈財生態度堅決:絕不能帶著問題上戰場,查問題就要刨根問底。

這份自信,來自長期積累——早在實拆之前,沈財生已在筆記本上,將新型狙擊槍的零部件反復描畫。他的腦海中,這支槍已經不知“拆解組合”了多少次。

收起支架、卸下瞄准鏡……在完成初步分解后,沈財生又對各部件進行二次拆解。在擺放槍管與護木組件時,一絲輕微的晃動,引起沈財生的注意,他細細研究連接部分。

“這裡,鬆了半圈。”在槍管后端的一枚小螺絲上,沈財生找到了問題所在——原本應緊鎖的螺絲,由於高強度訓練產生了細微鬆動。

“戰場上,一絲一毫的誤差都會讓勝利從指間溜走。”打開筆記本,沈財生將這次經歷記錄下來。

“對優秀的狙擊手來說,一發都不能‘跑’。”沈財生的這份執著,該旅偵察連指導員、一等功榮立者、“全軍特等狙擊手”王偉看在眼中。

王偉說,狙擊槍對子彈的要求很高,不同批次的子彈存在細微差異,多數人往往忽略不計,但優秀的狙擊手一定會注意這些細節,微調不同批次的射擊參數:因為高手對決,勝負就在毫厘之間。

記者翻看“狙擊筆記”中的一條條曲線,感受著這名金牌狙擊手對細節的理解:“精細的曲線,決定精准的彈道,意味著一次又一次穩步提升的狙擊命中率。”

戰場上,不會思考就會被消滅

晨曦中,沈財生所在狙擊小隊接令、對表、出發,細碎的腳步聲漸行漸遠,消失在密林深處。這是一次深入“敵”縱深的“斬首”行動。

狙擊小隊保持無線電靜默,採取叢林滲透方式隱蔽接敵。山路崎嶇,遇到林木繁茂難以通行的地方,隊員們用刀砍斷枝條,蹣跚前行。

一路隱蔽奔襲,他們先后躲過“敵”電子偵察,避開“敵”哨兵巡邏。到達預定地域,他們利用微型無人機展開偵察——忽然,密林中的人影引起沈財生警覺。

利用紅外望遠鏡探視,辨認是“敵”暗哨,隊員正欲射擊,卻被沈財生輕聲喊停:“暗哨密布,附近應該有指揮所,我們要想辦法狙殺主要目標,切不可打草驚蛇。”

風雨忽來,雨水打葉聲在耳邊沙沙作響。沈財生迅速觀察地形,右前方的一處制高點,適合作為狙擊陣位,他隨即調整行進路線,帶領小隊一邊向目標地隱蔽前行,一邊指揮隊員消除行軍痕跡。

小隊成員選好狙擊陣位,便是漫長潛伏。風裹挾著雨水不斷灌向領口,沈財生和隊友們瞪大眼睛,緊盯目標。最終,潛伏7個多小時后,“敵”指揮員出現。

沈財生沉心靜氣,默默計算射擊參數,隨著扳機扣動,子彈在大雨中畫出一條精准彈道:“斬首”成功。隨后,沈財生帶領隊員迅速撤出戰場。

“一名優秀的狙擊手,既要掌握一擊必殺的狙擊本領,更要善於分析戰場態勢,選擇最有價值的狙擊目標。”這次行動,對演練的勝負產生較大影響,作訓科科長林垚不禁點贊,戰時冷靜理智,把控戰場局勢,得益於平時對作戰行動的深入研究。

翻開“狙擊筆記”,裡面不僅有射擊數據分析,也有狙擊手的戰術運用法則、各類經典戰例分析,還深入探究了狙擊手在戰場上隱蔽潛伏的偽裝技巧、怎麼選擇高價值狙擊目標、如何與觀察員展開默契配合等多個課題。

“戰場上,不會思考就會被消滅。”就像沈財生說的,置身戰場,狙擊手要具備獨立研判形勢、展開狙殺行動的能力,既要打得准,更要懂得打什麼、怎麼打。

走下演練場,沈財生帶領狙擊小組展開復盤。夜深人靜,“潮濕環境中俯射密位要調整”等問題被他寫入筆記。

日漸厚實的筆記本,讓這名狙擊手的射擊“彈道”越來越清晰。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打造狙擊人才方陣

作為旅隊狙擊教學“總教頭”,11本“狙擊筆記”,既記錄著沈財生的成長足跡,也見証了他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的狙擊人才培養歷程。

回想起旅隊剛成立狙擊手隊伍,偵察科參謀李正至今難忘第一次帶隊參加上級狙擊考核時的窘境:30余名參賽隊員,無一人位列前十。

“其實培養狙擊手就像寫筆記一樣,唯有日積月累提高能力,才能錘煉過硬狙擊本領。”李正告訴記者,沈財生擔任教練員,對學員提出的兩個核心要求就是“思考+實踐”。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得出的才是真本領。”沈財生說,走上戰場,狙擊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計算題,而是一場復雜的綜合運用題,許多戰友雖然平常的射擊准度都不差,但面對連貫考核、多元化戰術背景等實戰情況,問題往往扎堆暴露。

下士狙擊手於聰智悟性高、能吃苦,訓練基礎非常好。在沈財生的眼中,是一個狙擊手的好苗子,但也存在一個明顯缺陷:戰場應急處置能力偏弱。

沈財生發現,在展開射擊參數計算時,於聰智往往耗費過長時間。對此,於聰智也有同感:“需要考慮的參數太多了,總是顧此失彼。”

“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隻要抓住核心參數,其他問題往往迎刃而解。”對此,沈財生翻開筆記,在黑板上寫下了3個參數:高低、方向、運動提前量。他告訴於聰智,復雜的問題都是從這3個基礎量延展而來,而狙擊計算必須始終緊盯這3個關鍵因素,循序漸進必然能精准求解。

隨后,於聰智按照沈財生教的方法,將難題抽絲剝繭,原本繁雜的計算過程變得逐漸清晰。隨著槍響靶落,於聰智在實踐中得出了答案。這些年,大家思考和總結的一條條經驗、克服與解決的一個個問題,都被沈財生記錄在了“狙擊筆記”裡。

記者了解到,該旅已將11本“狙擊筆記”的要點梳理成冊,作為狙擊隊員的輔導資料。此外,他們還引入智能標靶顯控系統等狙擊專業訓練輔助設備,利用VR訓練室構設開闊地帶遇襲、無人機低空偵察等多種作戰場景,不斷提高狙擊隊員應對復雜任務的能力。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越來越厚的“狙擊筆記”,見証著沈財生的成長與夢想,也為培養新型狙擊人才鋪就了一條“快車道”。如今,在這個旅,覆蓋多種狙擊槍型的“神槍手”不斷涌現,有10多人在上級組織的狙擊比武中獲得名次。(黃昆侖 童祖靜 吳思哲)

(責編:陳羽、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