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集團軍某旅推動新質戰斗力加速融入作戰體系

機降訓練。張廣東攝
地面,雷達飛旋,導彈蓄勢待發,密織防空火力網﹔空中,戰機列陣,編隊機動,向目標發起突襲……盛夏,第74集團軍某旅聯手多支部隊,順利完成空地攻防演練。
剛結束藍天上的攻防博弈,該旅飛行員就馬不停蹄來到特戰隊員身邊,一起研討機降演練細節。這個野外駐訓季,該旅一仗接著一仗打,為戰斗力建設按下“快進鍵”。
“視角轉換”“觀念交鋒”“目標融合”……夏練三伏,記者踏訪該旅火熱的野外駐訓場,記錄下這樣一組“練兵熱詞”。
“空地攻防演練、野外機降演練等體系訓練,成為野外練兵的主要內容。”翻開演訓計劃,該旅作訓科射擊主任陳鵬告訴記者,“演練中,所屬機型、所練戰法悉數上陣,我們的隊友和‘對手’也不斷變換,從防空營的營連主官到特戰小隊的隊長,乃至野戰醫療隊隊員相繼走進‘中軍帳’,為體系練兵貢獻智慧和力量。”
“今年野外駐訓,我們特意安排了大強度、高密度、多種類的體系練兵。”該旅領導介紹,改革調整以來,陸航兵種建設快速發展,但單兵種專業訓練已難以滿足實戰化要求,部隊建設發展必須融入體系的“大棋局”中。
多年前的一次演練,該旅飛行員駕駛列裝不久的新型戰機精彩亮相,飛行動作干淨利落,實彈射擊也表現不俗。但在接下來的體系對抗中,該旅組成的空中分隊卻“有勁使不出”,低空突防時,總是難逃地面雷達的“眼睛”。
走下戰機,飛行員們展開檢討反思:隻看到自己駕駛的戰機更新換代了,卻忽略了隊友和“對手”也列裝了新裝備,戰法訓法已經悄然升級。演練中,他們所在的空中分隊雖與地面分隊有意識地進行配合,但因通聯不暢和戰法不兼容,協同效果並不理想。更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對手”的新雷達力克老戰法,成為他們失利的重要原因。
“雖有新裝備,卻沒能實現默契協同,猶如新利箭卻沒搭在新弓上,怎能御敵於沙場?”演訓結束后,該旅領導意識到,單一兵種自身形成戰斗力並不難,難的是怎樣打造適應體系作戰的新戰法。每年的野外駐訓季是部隊戰斗力生成的“黃金時間”,應積極主動在體系中淬煉“新劍法”。
組訓思路多元融合,作戰能力“換擋提速”。近年來,該旅充分利用野外駐訓時機,與合成、防空等多兵種過招,與空軍、海軍等部隊聯演,實戰化練兵加速融入體系“大棋局”,磨礪出強大的體系作戰能力。
山谷縱深,某攻擊直升機分隊隱蔽穿行,向防空部隊的陣地發起突襲﹔密林深處,某運輸直升機分隊呼嘯而至,聯手特戰分隊實施機降行動﹔雲海之間,多機型組成的混合編隊雷霆出擊,協同某分隊對目標實施打擊……縱觀該旅野外駐訓場,不同的任務坐標、不同的彈道軌跡,勾勒出一幅幅跨越奮飛的“體系礪劍圖”,不斷拓寬陸航雄鷹的能力維度。
“這些年,我們充分利用野外駐訓季,與近10個不同兵種單位建立訓練協作機制,在體系練兵中實現力量重塑、換羽高飛。”指著即將起飛的戰機,該旅領導說,抓住野外駐訓這個“黃金時間”淬煉體系“新劍法”,多個制約部隊戰斗力提升的難題得到解決,一批聚焦作戰前沿的戰法訓法新鮮出爐,在練兵備戰一線得到有效檢驗。(陳典宏 許浩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