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戰醫療隊加速向戰轉型

清晨,許嘯早早來到診療室。作為第74集團軍醫院骨科主任,許嘯在每個坐診日都要接診許多患者。
許嘯格外珍視診療室裡的坐診時光。更多時間,這名基層軍醫的身影出現在火熱的演兵場。
那一年,各級醫院處在改革轉型的關鍵節點上。在上級籌劃下,許嘯所在醫院組建野戰醫療隊。在對人員編組的過程中,許嘯成了一名野戰醫療隊隊員。
從那以后,許嘯和戰友們開啟了前所未有的“向戰加速度”。
幕后·台前
准備打仗,先向“臨床思維”開刀
野戰醫療隊組建后,戰場訓練課目日漸成為該醫院訓練場上的“重頭戲”。
走出診療室,走上訓練場,這種全新的節奏,給許嘯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臨床角色”的標簽越來越淡,“戰斗角色”的標簽越來越深。
一次演練,一名“傷員”突然從身上擲出一枚“手榴彈”,正在護送“傷員”的醫護人員嚇了一跳。平時習慣了“拿手術刀”的他們壓根想不到,還有如此緊張的場面……那場演練,數人被導調組當場判定“陣亡”。
手榴彈沒有真的炸響,卻把醫護人員給“炸醒”了。導調組給野戰醫療隊設置的這道“考題”引人深思:假如戰場上遇到類似的傷員,應當如何完成救治?
戰場模糊卻又清晰,看似遙遠卻近在眼前。伴隨著導調組的宣判,這枚手榴彈在隊員的心中一次次“炸響”。
“如今野戰醫療隊有了,也經過了專業訓練,但大家腦袋裡根深蒂固的還是‘臨床思維’。”演練后復盤,該醫院黨委深刻反思:過去醫護人員身居“幕后”,容易形成慣性思維﹔如今走到“台前”,是否欠缺應有的戰場思維?這種思維代差,才是導致“陣亡”的根本原因。
野戰醫療隊手術組組長、該醫院普外科主任甘成軍這樣總結:對於一名外科主刀醫生來說,手是至關重要的。野戰醫療隊組建初期,大家都很重視“手”上功夫的練習,卻忽略了這樣一個真理——最深刻的變革應從頭腦開始。
要跟上部隊轉型步伐,必須適應轉型帶來的變化﹔攀上思維的山峰,才能眺望不一樣的風景。為了鍛造適應多樣化作戰任務的衛勤保障能力,他們決定來一次思想大起底,結合演訓比武中的案例,一個個關乎打贏的問題被“挖”出來。
討論中,隊員們紛紛說出顧慮:“在醫療領域,我們救治的目標是‘臨床治愈’﹔在戰場上,我們卻沒有充裕的救治時間,如何保証良好的救治水准?如何保証傷員不因運送遭受‘二次傷害’?”
邊研究邊訓練,邊實踐邊論証。隨著實戰化訓練的深入推進,不符合實戰的“臨床思維”被一一清理。
“准備打仗,先向頭腦裡的‘臨床思維’開刀。”該醫院衛勤處處長楊北宜的一番話擲地有聲:實戰化練兵最忌“一曝十寒”,戰場思維的確立和鞏固需要久久為功,讓醫護人員樹立打仗意識、打贏標准,遠比學到技能更可貴。
求近·務遠
練兵備戰,學會“由表及裡”用藥
時針指向深夜12點,窗外格外寂靜。
急診科裡,張宇仍堅守在崗位上。外人很難想象,這位急診科護士長是野戰醫療隊“過床毯”課題的設計者之一。
作為野戰醫療隊重傷救治組組員,過往的演訓經歷,讓張宇逐漸意識到:將傷員從傳統擔架轉送到臨時病床,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造成“二次傷害”。這讓張宇萌生了設計一種輔助器械的想法。
“摸著石頭過河”並非易事。課題啟動之初,就有人質疑:“野戰醫療隊隊員的中心任務是搞訓練,沒有實戰經驗就想搞發明,談何容易?”
張宇不為所動,認定從書上看來的一個道理:登山的路徑有無數條,人們會選擇更近的那條路﹔攀登事業“頂峰”的路徑隻有一條,那就是逢山開路、披荊斬棘。
“舍近求遠”需要勇氣,更要有超乎尋常的毅力。張宇和戰友反復論証,精心選材,終於設計出一種“過床毯”。經試驗,其不僅能提高傷員轉運效率,還可減少傷員痛苦,被成功推廣。
實踐出真知。在醫護人員傳統理念中,醫學問題“五花八門”,能快速、高效地解決病人痛苦的,便是優秀技術。但戰場經歷一再提示他們,險情難以預測,為了打贏這個目標,走捷徑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從“傷員登記”到“路標指示”,從“場區設置”到“警戒防衛”,野戰醫療隊在大項任務中錘煉能力,潛心研究課題,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他們發表專業論文20余篇,收獲10多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戰救技能要在實戰中積累,這就好比‘醫生用藥’,不能‘頭痛醫頭’,而應‘由表及裡’用藥。”許嘯深有感觸地說,這個過程需要使命感,更需要“防患於未然”的遠見。
該醫院衛勤處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正在實施“統管共用”機制,要求科室主任和醫護人員下沉到各兵種作戰旅、營、連,開展培訓和交流,更好融入作戰指揮鏈條。目前,已有好幾批“統管共用”衛勤骨干實現輪換,半數衛勤骨干有了“下沉經歷”。
說起“下沉經歷”的重要性,該醫院野戰醫療隊重傷救治組組長、心腎內科主任范智文認為,通過融入作戰部隊,大家更好地掌握野戰需求,提升了衛勤保障能力。
與此同時,該醫院跨科室交流培訓、跨專業交叉授課成為常態,多數野戰醫療隊隊員都有輪崗經歷,具備多專業的常識和技能。
“作為科室裡的一名軍醫,業務過關是勝任崗位的關鍵﹔作為一名野戰醫療隊隊員,打贏的使命需要我們具備更多能力。”該醫院野戰醫療隊重傷救治組組長、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曾超說。
獨行·同行
轉型跨越,錨定“三棲衛勤尖兵”強能
鐵翼飛旋,野戰醫療隊隊員搭乘陸航運輸直升機狂飆猛進。發現“傷員”,他們一躍而下,一氣呵成完成任務。
“如今,野戰醫療隊實現了海陸空‘多維后送’。”該醫院領導告訴記者,經歷實戰化練兵,醫生、護士逐漸適應戰斗員角色,朝著“三棲衛勤尖兵”的目標奮進。
這個目標由來已久。那年,上級抽組該醫院野戰醫療隊參訓,隊員出發時信心滿滿,上了直升機才發現,戰機飛行顛簸,飛行員指令難以聽清。
“軍事斗爭領域日新月異,稍不留神,就會被時代的大潮淹沒。”該醫院黨委認識到,軍隊醫院隻有加速完成從“保平時”到“保戰時”的蛻變,攜手多兵種進行體系練兵,才能鍛造一支適應海陸空多種投送方式的“三棲醫療隊”,為履行使命提供有效支撐。
目標牽引著這支野戰醫療隊,把眼光放在更高處、更深處、更遠方。他們結合任務統籌,融入作戰體系,持續推進衛勤訓練﹔結合演訓比武等時機,探索野戰衛勤模塊化訓練﹔派醫護人員到各兵種交流培訓,將醫療骨干與軍兵種保障官兵有機整合,提升體系協同能力……
去年9月,醫院派出醫護人員,跨越千裡與海軍某部、陸航官兵一起訓練,完成開設艦上救護所等任務,拓展了“快艇+直升機+醫護人員”海上搜救傷員模式。
前不久,他們抽組醫護人員融入直升機分隊,組建“空中醫療隊”參加演練,醫護人員與飛行員研討“直升機加改裝醫療設備、開設空中救護所”等作戰課題。
乘機搭艦風卷浪,萬裡征途雲映月。今年以來,他們先后與多支部隊攜手開展課題攻關,任務足跡跨越高山密林、深海大洋,走出“家門”練兵的融合腳步愈加穩健。(陳典宏 羅弦 李振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