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於無人之境 鑄智勝刀鋒

——空軍航空兵某團無人機大隊大隊長李陽奮斗強軍的故事

2023年08月07日10:20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某多機種協同任務期間,李陽在塔台指揮無人機起飛。余紅春攝

盛夏午后、烈日灼灼,東南某地大海沉吟、浪濤飛卷,此刻多型戰機貼海而飛,朝向重要目標低空突襲。

千裡之外,空軍航空兵某團無人機大隊大隊長李陽坐鎮方艙,指揮各席位操控無人機翱翔雲端,瞰制戰場。

作為全軍首支察打一體無人機部隊的一員,李陽經歷了換裝改裝、融入體系、任務淬煉、挖潛拓能等重重考驗,牽頭創新多套戰法,出色完成50余次重大任務,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光榮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

一次次突破、一次次錘煉,李陽成長的軌跡與無人機奮飛的航跡深度契合,把最美的青春,寫在奮斗的時代。

李陽與各保障專業人員進行飛行后總結。余紅春攝

追光逐夢、志在雲天

“軍人就應從使命責任中,標定人生謀劃未來”

李陽從小就向往飛行,他以優異成績招飛入伍,在航校表現出色,畢業時可以飛多種機型,可以成為地面參謀,或者成為一名無人機飛行員。

“下一步,該怎麼走?”李陽問自己。

“軍人就應從戰爭發展中尋找自己的職業未來。”教員的一席話讓李陽豁然開朗。此時,一個個經典戰例燃起他的興趣:反恐斬首的“大放異彩”、情報偵察的“赫赫戰功”……無人機勝利的身影,讓他下定了決心——“無人機我飛定了!”

懷揣這個夢想,李陽奔赴位於大漠邊關的部隊。在這裡,他認識了一群來自天南海北的無人機事業逐夢者。

從飛有人機到飛無人機,一字之差帶來天壤之別。駕駛殲擊機是用身心去感知飛行態勢,操控無人機是用大腦去構建戰場。隔著屏幕、隔著數據、隔著千裡,往往會令人有種“失控感”。

為了重塑飛行思維和“肌肉記憶”,李陽從無人機裝備理論學起,從內在運行機理研起,從基本操作練起,背記、摘抄、默畫,成天浸泡在飛行當中,體驗和感悟“人機合一”的境界。他成為同批戰友中最早改出來、最先執行任務的人,不到兩年就完成了兩型無人機改裝。

回憶起這段日子,他常說:“隻有用心飛,才能飛得好。”

李陽為新飛行員講解飛機性能。余紅春攝

長空瞰敵、精銳制勝

“無人機是用來打仗的,身入戰局才能提升戰力”

首次參加軍兵種聯合演練那年,李陽滿懷希望奔赴演練場,卻不曾想,行動方案中他們的任務概括起來就一句話——配合藍軍先期偵察。

戰場靠實力說話。李陽給自己定下規矩:每一次飛行都要打破舒適圈,都要真出汗,練出真功夫。

練就“火眼金睛”。不滿足於給了目標照片“按圖索驥”,他們與特戰旅、地導旅聯訓,在給定時間找線索,練發現速度,練辨別真偽智慧。

練就“神射金手指”。從平原荒漠打到高原海疆,從提前確定打擊目標到臨機指定目標,從打固定靶到打移動靶……李陽歷練“千鈞一發”的心理承重力。

練就“體系一張網”。他們主動擴大聯訓“朋友圈”,上門請教、請兵聯訓,學會用不同的視角看問題,當好關鍵要素。

應對戰場上的想不到,就是要平時主動想得到、練得到。

那天,新員馬子淞操控無人機起飛,艙內突然畫面卡滯,出現故障代碼,告警信號響起。

“飛機失聯!”馬子淞話音有些顫抖,看向一邊的李陽。飛行千萬裡,通聯一線間。對無人機飛行員來說,最怕的是失聯失控。

“別慌!”李陽冷靜判明故障原因,果斷切換頻段,重新建立鏈路通信,再次掌控飛機。

“遇到特情險情,李陽從不慌張。”與李陽並肩戰斗多年的余瑞超介紹,李陽對無人機飛行可能遇到的特情進行過系統研究,實力造就了他的底氣。

李陽為機務人員共同研究裝備。劉載譽攝

突破超越、勇闖新路

“沒有創新的精神,就對不起新質力量的角色”

“隻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這是李陽喜歡的一句話,他堅信這裡曾經種出“蘑菇彈”,也能飛出“新天地”:“戰斗在新領域,每一步都在填補空白、書寫歷史,要和自己較勁。”

那年,李陽奉命執行某項精准打擊試驗任務,他提前深入研究地形地貌,制定相應戰術戰法,精准命中目標,一舉創造在高空臨界值發射導彈、地照小目標精准打擊兩項紀錄。

打擊完成,李陽卻沒有止步,他驅車數十公裡,步行數公裡,頂著烈日繞著靶場走了幾個來回,實地測量和評估毀傷效果,揣摩最優打法,力爭打得更准更好。

“新裝備就像一個球體,越往外探觸,就會發現越多的未知數。”在“無人之境”,李陽深知自己只是個學生,必須拿出更多精力研究攻關。

近年來,李陽積極參與建立團軍事理論研究庫,博覽世界先進作戰理論,推動理論攻研往深裡走﹔參加裝備研究小組,與院校、科研機構和工業部門深入探討故障成因,推進裝備升級。

就這樣,李陽和戰友們先后主導突破了多項重大技戰術難題,讓無人機逐漸走近戰場中央。

李陽與任務組成員對任務情況展開分析。余紅春攝

鎖定目標、奮進一流

“當一枚燃燒自我的火種,點燃新質戰斗力的熊熊火焰”

在李陽的辦公電腦裡有兩個不斷更新的文件夾,記錄著他這些年奔跑的步伐。一個是他曾駐地的地圖包,幾十個機場都留有他征戰的足跡﹔一個是飛行航線的地圖包,保存著數十條嶄新航線。

每每翻閱這些,他總是伴隨著喜悅:“這都是大家一起拼出來的。”

隨著團裡任務不斷攀升,人手分散多片連軸轉。李陽深感如果不轉變組訓模式就無法應變。

在團裡提出“一個無人機大隊就是一個作戰單元”設想后,李陽主動帶領大隊驗証,將作訓、情報、后勤等各類專業要素整合進大隊,創造性孵化出可獨立執行任務的作戰班組。

在此基礎上,他們積極驗証“前沿起降、遠程操控、集中指揮”運行模式,大幅提升機動能力。

查看大隊人員花名冊,一組青春的數據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平均年齡不到30歲。這是一支年輕的團隊,有朝氣有銳氣,最重要的是心中有目標。

一流的標准是什麼?結合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強軍目標,他組織大隊展開討論,為每個專業、每個分隊、每名同志設計關鍵目標和考核標准,制定《人才分類培養手冊》,使相關專業培養周期縮短一半。

一邊要執行大項任務,一邊要帶教新員,訓練資源有限。李陽和戰友們探索“戰中訓”組訓方法,通過活用地面訓練資源、巧用戰訓轉換時機、主用戰訓任務平台,實現能力快速進階。

“我們是無人機的種子團隊,要燃燒自己,點燃新質戰斗力的熊熊火焰”。對於未來,李陽充滿著期待,他深知在強軍時代,唯有奮斗,才能書寫最美青春。(鄧棟之、胡勇華、王雷、陳羽)

(責編:陳羽、鄧志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