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某研究所研究員張衛民——

測天探海,矢志為打贏(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本報記者 金正波
2023年08月16日06: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張衛民(右一)與團隊成員交流數值預報數據搜集情況。
  周富敬攝(新華社發)

  初秋時節,天氣依舊炎熱。剛從外地出差回來的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某研究所研究員張衛民,拖著帶回來的滿箱資料,一頭扎進辦公室,開始新一輪技術攻關。

  一個個技術難題,猶如一聲聲沖鋒號,激發著張衛民在大氣海洋數值預報領域不斷攀登。

  30余年,張衛民所在團隊測天探海,實現了數值預報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有力提升了大氣海洋預報保障能力。如今,他已成為環境保障領域專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初心不改,鑽研數值預報

  大氣海洋環境是戰場自然環境最具可變性的要素之一。

  “大氣海洋環境預報得准不准,會對戰爭結果產生直接影響。”張衛民深知責任重大。

  1989年,剛剛碩士畢業的張衛民憑借優異表現加入后來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宋君強領銜的研究小組。從那時起,他與數值預報的緣分持續了30多年。

  當時,在數值天氣預報並行計算方面可以參考的資料少,隻能“摸著石頭過河”。張衛民刻苦鑽研,反復研讀文獻資料、虛心求教氣象專家。

  瞄准前沿,才能立足前沿。張衛民一直潛心鑽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15年,國防科技大學開啟海洋科學學科建設,已近50歲的他又一次開啟了拓荒之旅。他常說:“大氣、海洋都是地球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大氣、海洋之間存在相互作用,要想把天氣預報得更好,離不開對海洋環境的精准掌握。”

  為了國家和軍隊的事業,張衛民初心不改,代碼一行接著一行敲,系統一代接著一代做,這才有了今天數值預報的先進技術。

  聚力攻堅,邁過道道難關

  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往往需要開拓創新。

  有一件事,讓氣象海洋學院某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柏年記憶深刻。

  在某個預報系統研發過程中,出現了預報誤差增長過快的難題。當團隊陷入代碼和流程的正確性檢查中時,張衛民建議“跳出來,從原理出發,從誤差源頭厘清本質”。

  循著張衛民的思路,最終找到了問題症結,有效解決了預報誤差增長過快的問題。

  張衛民說:“在遇到困難時,我們往往會想著從文獻中尋找答案。但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可以參考的東西少之又少。這就需要我們從原理出發,深入理解事物本質,才能找到解決方案。”

  “時間再緊不糊弄,事情再難不推脫,工作再多也不過夜。”張衛民給自己定下了3條規矩。

  為保証某項業務系統運行穩定,張衛民帶領團隊進行全流程演練,反復驗証可行性和適用性。最終系統順利投入正式運行,實現了數值天氣預報能力水平的新突破。

  春風化雨,悉心培育人才

  從教30余年,張衛民培養的優秀科研人員有60多名,都在各自崗位上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尊重每一個學生,鼓勵自由探索。”氣象海洋學院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羅藤靈說,張衛民老師在科研思路上會給學生建議,但從來不會把想法強加在學生身上。

  有一次,張衛民對羅藤靈提出的研究方向持有不同意見。但他還是鼓勵羅藤靈先按照自己的思路做實驗,同時給予幫助和指導。經過不斷探索,該實驗成果最終發表在一本高水平學術期刊上。

  “年輕人潛力無限,應該學會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科研思路。” 張衛民不怕辛苦,會抽出時間主動為年輕研究人員點撥,更會向大家分享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

  2020年,春節剛過,張衛民就通過線上會議系統組織技術研討會,分析氣象海洋環境保障需求的急迫性和技術上面臨的難點,激發起團隊成員的科研斗志。上班的第一天,張衛民就為團隊帶來了一場數值預報技術領域國際最新進展的報告會。“深入淺出的講解,一下子打開了我的研究思路。”劉柏年是這場報告會的參與者,筆記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知識點。

  “邁步強軍興軍新征程,我們有責任培養更多數值預報人才,提升一體化保障水平,為勝戰打贏筑牢堅實防線。”使命在肩,張衛民信心滿懷。

  (劉少華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16日 07 版)

(責編:岳弘彬、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