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孜勒蘇軍分區邁丹邊防連——
一片丹心映邊關(強軍路上)
巡邏小分隊在描紅界碑。 |
連隊戰士與他們幫扶的邁丹小學學生在一起。 |
連隊官兵走進邊關牧區宣傳政策法規。 |
校外輔導員彭國棋正在教孩子們唱歌。 |
在新疆漫長的邊境線上,駐扎著多支邊防部隊,他們駐守一方、穩定一方、造福一方,用實際行動詮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新疆克孜勒蘇軍分區邁丹邊防連就是其中一支。
——編 者
在祖國西部邊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距離邊境線直線距離僅10余公裡的瑪依丹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抵邊村。61年前,隨著邁丹邊防連的官兵來到這裡駐防,人們習慣上把這裡稱作邁丹村。在這裡,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攜手並肩,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村裡有座“感恩碑”
一路穿越戈壁,翻山越嶺,來到邁丹村。主干道旁,一幢幢富民安居房整齊有序。村子中央,有一座圓形基座的高大石碑,石碑正反兩面是兩行紅色大字:“永遠感恩共產黨”“世代銘記解放軍”。碑頂是一個紅色的五角星,在藍天白雲下分外耀眼。
村支書倪高翔介紹,這是村民自發設立的“感恩碑”。“感恩碑”下的圓形底座,象征著柯爾克孜族的氈房,長方形的碑體象征著解放軍的邊防哨所,寓意著“一處氈房就是一個哨所,一位村民就是一個哨兵”。
今年80多歲的連隊原副政治指導員沙力曼·阿布都熱依木介紹,1962年,邁丹邊防連官兵剛來駐防時,這裡還是一片戈壁灘,周圍是光禿禿的連綿群山。牧民居無定所,都是住在破舊漏風的氈房中,一天能吃上一頓飽飯都是奢望。
為了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官兵剛剛安營扎寨,就開始在鹽鹼地上種樹。有了樹,才能讓荒涼的戈壁灘成為綠洲。剛開始,一年栽種近千棵樹苗隻能存活幾棵,但一代代連隊官兵接力在戈壁灘上挖溝修渠,植樹造林。新兵下連隊都要去種樹,認領樹苗,呵護小樹成長﹔老兵退伍也要種樹,向自己的“責任樹”道別……如今,曾經的幾棵樹變成了成片的樹林,官兵累計為駐地新建草場1000余畝、植樹6萬余棵。
環境變好了,原先搬離的村民也陸續回遷。當年隻有十幾戶人家的聚居點,如今已發展成1700多人的村庄。10年前,當地村民以這片樹林為中心建起邁丹新村,村民們親切地把這片樹林稱作“戍邊愛民林”。
連隊門前的“五星楊”見証了邁丹的變化。這棵楊樹枝繁葉茂,高三四十米,兩三個人才能合抱。更為奇特的是,它的每一根枝條,掰開橫斷面都是一個規則的深褐色五角星,官兵們親切地稱其為“五星楊”。
在邁丹村主干道一側,是村裡的“連心大巴扎”。在這裡,烤包子店、百貨超市、快餐店、台球廳等商鋪一家挨著一家。數十年來,在邊防連官兵的幫扶下,邁丹村先后建起地毯廠、刺繡廠,打通網絡銷售平台拓展銷路,解決了不少村民家門口就業問題。連隊主動幫助村民新建及改造棚圈,聘請專家開展授種養殖技術培訓,村容村貌不斷改善,實現脫貧摘帽。
2021年,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援助30萬元,當地部隊投入15萬元,在邁丹邊防連斜對面建起“惠民驛站”,為過往牧民提供應急醫療、飲水休息、通信聯絡、避難應急、電子商務、政策宣講、草料應急等惠民服務。老鄉們平常網購的快遞也放在這裡,有什麼問題都可以來這裡求助。邊防連副政治指導員卡馬力丁·買買江說,“把驛站建在部隊門口,就是為了方便我們更好地服務當地群眾”。
心心念念“譚軍醫”
富裕起來的邁丹村柯爾克孜族群眾感恩共產黨,感謝邊防連,很多村民心心念念,希望再見到當年無私幫助過他們的“譚軍醫”。
今年76歲的買買提玉山·吾斯曼老人是這裡最早的一批護邊員,年輕時當過民兵連長。他說,50年前,他曾因腸胃疾病疼得死去活來,邊防連的“譚軍醫”及時趕到,用連隊的發電機發電為他做了手術。
另一位名叫買買提江·木沙的鄉親說,大約30年前,他3歲的兒子高燒昏迷不醒,當時以為沒救了,都已經要給孩子准備后事了。邊防連“譚軍醫”和干部戰士得知此事,想盡辦法,從鬼門關救回了孩子的命。現在,孩子長大成人,成為一名人民警察。
“譚軍醫”的故事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直延續到90年代。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難道有一位在邁丹邊防連工作了30多年的軍醫?經過深入挖掘,我們發現,邁丹村柯爾克孜族群眾心心念念的“譚軍醫”,其實並非同一人:上世紀60年代那位軍醫姓“田”,名叫田應學,現居住在陝西西安﹔上世紀90年代那位軍醫姓“唐”,名叫唐良軍,現居住在四川成都。柯爾克孜族群眾說普通話帶有口音,聽起來好像都姓“譚”。
鄉親們忘不了當年幫過自己的軍醫。前不久,買買提江·木沙帶著兒子專程前往四川成都,見到了當年的救命恩人唐良軍。得知買買提江·木沙要過來,唐良軍早早在機場等候。雖然已經過去了30多年,但他們還是一下就認出彼此,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30多年了,買買提江·木沙還記得我,這麼遠來看我,我覺得很驚喜。”唐良軍說,“以前逢年過節,老鄉們都要到連隊來看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結下深厚的情誼。”
“譚軍醫”的故事在帕米爾高原上廣為流傳。邁丹村軍愛民、民擁軍的光榮傳統,源遠流長,歷久彌新。邁丹邊防連政治指導員馬庚赟說,邁丹村村民時時心系邊防、人人投身邊防,護邊員人人自領責任區協助官兵巡邏,各個點位有許多牧民自刻的“中國石”。
“國門小學”播種希望
從邁丹邊防連駐地向西2公裡,“國門小學”邁丹小學靜靜佇立在這裡。
步入校園,操場四周,陳列軍事裝備模型的國防長廊,展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英模、衛國戍邊英雄群體、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等的英模牆,映入眼帘。濃厚的紅色教育氛圍是這所學校最大的特色。
曾經,邁丹小學還沒有一個像樣的固定場所。一位老師、一塊簡易黑板,就是這所學校的全部。1980年,當地官兵幫助當地師生建起了第一間固定教室﹔1987年,連隊又幫助修建了第一間磚房教室。如今,邁丹小學不僅有嶄新的教學樓、功能齊全的食堂、存書頗多的圖書室、溫馨舒適的學生公寓,還讓前來就學的邁丹村的孩子們在這裡免費吃住,所住的宿舍也通了暖氣。
“學校缺什麼,我們就盡力幫什麼。”邁丹邊防連所在團政委謝建樂介紹,從2013年開始,他們協調專項資金,對邁丹小學進行整體翻新改造,又陸續幫助邁丹小學建成學生宿舍、食堂等基礎設施,最多時可供100個孩子住校生活、滿足210余名師生用餐。邁丹邊防連還組織大學生官兵成立邁丹小學校外輔導員小分隊,先后選派720余人次,定期給孩子們輔導功課。
“同學們,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我們要團結友愛,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邊防連炊事班班長高彬正在給邁丹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們上國防教育課。高彬講得用心,孩子們聽得認真。“我們非常喜歡解放軍叔叔給我們講課。我要好好學習,將來也要參軍入伍,報效國家。”正在聽課的學生阿爾達別克·玉山說。
邁丹小學黨支部書記玉先艾力·買買提依布拉義說,連隊官兵們在學校不僅給孩子們開展國防教育,還會給孩子們教國家通用語言、體育、數學,為這裡的孩子們種下希望的火種,讓他們受益一生。每當官兵們來這裡上課,孩子們都興奮地簇擁著解放軍叔叔,孩子們的作文、圖畫、小報中,處處都是他們心中的“解放軍叔叔”。
(吳浩楠參與採寫)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17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