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帶著人生最美的記憶告別軍營
老兵退伍季 軍營滿離情

難忘邊關月,惜別戰友情。秋風漸起,《駝鈴》聲聲,又一批老兵深情回首自己用青春熱血書寫的軍旅華章,將鐵馬秋風、邊關風雪深深烙刻在靈魂裡,帶著人生最美的記憶告別軍營。
高原、邊關、海島……離別之際,老兵們深情親吻鮮紅的國旗、綠色的軍裝,撫摸無言的戰車、錚亮的鋼槍,走出自己曾夜以繼日揮汗如雨的綠色營盤,開啟新的人生旅程。
報國熱血,在老兵的血脈裡澎湃﹔忠誠信仰,照亮老兵前進的方向。這個退伍季,讓我們送上最誠摯的祝福,祝各位退伍老兵在新的人生旅途上永葆本色、再創輝煌。
雪域高原
教練班長的最后一次駕駛訓練
解放軍報記者 李浩然 通訊員 楊希圓 逯琦
入夜,喀喇昆侖高原繁星綴空。
這天,新疆軍區某團在駐訓地為即將退伍戰士舉行歡送會。吃完“團圓飯”,即將退伍的偵察連老兵唐浩程匆匆趕往車庫——當晚,他將作為教練班長,最后一次組織復訓學員開展高原道路駕駛夜訓。
查看車輛狀況、檢查工具箱、確認參訓人員名單……細節一個一個查,程序一項一項過。唐浩程告訴記者,高原環境惡劣、路況復雜,從事駕駛工作極具挑戰性。他說:“高原駕駛絕不能掉以輕心,這關乎戰友們的生命安全。”
緊張的夜訓開始了,唐浩程比以往更加認真。“停車也要打右轉向”“各視鏡都要有意識關注到”“馬上大下坡,准備排氣制動”……駕駛室內,唐浩程不時指導,提醒復訓學員高原駕駛需要注意的各種事項。
前不久,偵察連收到上級通知,要求抽調骨干擔任駕駛員復訓教練員。高原駕駛訓練本就困難,加上此次復訓時間短、學員水平參差不齊,任務難度較大。連隊黨支部研究認為,唐浩程曾組織過多次駕駛員復訓,不僅教練經驗豐富,而且責任心強,受到復訓官兵一致好評,適合擔負這項任務。
經過研究,連隊最終決定,派唐浩程作為教練班長參與駕駛員復訓,並將決定及時上報。
“論能力,唐浩程確實合適,但他馬上就要退伍了,還能靜下心來帶好這次復訓嗎?”面對上級的顧慮,連隊黨支部商議后回復:“唐浩程責任心強、素質高,隻要他摸上方向盤,就沒讓大家失望過,任務交給他沒問題!”
“這是連隊對我的認可,我一定不辜負組織對我的信任!”受領任務后,唐浩程很快進入狀態。他與其他教練班長一起,著手制訂復訓計劃、平整訓練場地,精心為這次駕駛員復訓做好各項准備。
唐浩程告訴記者,高原山路路況復雜、氣候多變,除了訓練時要高度集中精神,還要兼顧帶兵方式方法。每到休息時,他和其他教練班長便為復訓學員講解高原駕駛的注意事項、老兵親歷的駕駛故事等,幫助大家在思想上提高警惕,時刻繃緊安全弦。
在唐浩程等老駕駛員的悉心指導下,中士龔晶出色完成運輸任務﹔在道路泥濘塌陷情況下,下士張祥憑借過硬駕駛技術,及時將生活物資運送至點位﹔義務兵馬振林、羅琳嵩在車輛維護保養方面嚴摳細訓,練就復雜情況處置本領……
任務出色完成,唐浩程等老兵帶著眷戀和不舍,離開了高原戰位。
下山當天,雪后初霽,微涼的清風拂過老兵們泛紅的面龐。雪山腳下,整齊列隊的戰友向他們庄嚴敬禮。“鋼鐵戰友”的一聲聲鳴笛,久久回響在山谷間……
南疆海島
退伍老兵的最后一次升旗儀式
解放軍報記者 陳曉杰 通訊員 雷轍
初秋的朝霞鋪洒在南海海面,晨風拂過永興島,海面蕩起金色的波浪。
旗台前,身著禮服的武警海南總隊海口支隊某中隊下士辛宗帥和戰友們整齊列隊、目光堅毅。這一天,是辛宗帥退伍前最后一次執行升旗任務。
“廣場旗杆高19.46米,行進到旗杆基座要走128步……”辛宗帥在腦海中又過了一遍所有細節,雖然已出色完成過多次升旗任務,但此刻的他卻比以往更加緊張。他在心裡不斷提醒自己:“最后一次升旗,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崗。”
“齊步走!”隨著辛宗帥發出鏗鏘有力的口令,護旗隊出發了。1步、2步……127步、128步,辛宗帥和兩名護旗手正步走到旗台下。庄嚴的國歌聲響起,辛宗帥奮力展旗。剎那間,淚水奪眶而出。
執行完最后一次升旗任務,辛宗帥給記者講述自己成為升旗手的經歷。
2018年12月,辛宗帥與4名戰友登島執勤。上島第一課,就是觀摩升旗儀式。禮服、鋼槍和深藍色的大海,被迎風飄揚的國旗映襯得格外絢麗。那抹鮮艷的中國紅,深深觸動著辛宗帥。
升國旗儀式結束后,看著新戰友們意猶未盡的神情,老班長趙凱龍向大家講起自己在島上首次升旗時的情景。
那時,永興島上條件有限,官兵們隻能自己拉來水泥沙子修建旗台,將數根細背包繩縫在一起當旗繩,找來一根長度合適的鋼管當旗杆……
“可以舉行升國旗儀式了!”消息不脛而走,官兵聞訊欣喜不已。從那以后,升國旗成了島上最庄嚴的儀式。
“這裡升起的每一面國旗,都見証著全體守島官兵‘愛國愛島、樂守天涯’的初心使命。”老班長講述的故事,在辛宗帥的心裡播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我一定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升旗手!”
為爭取早日親手升起一面國旗,辛宗帥在腿上綁著沙袋踢正步,腳踝套上彈力帶練定位,經過千百次的反復錘煉,終於達到了預期效果。
功夫不負有心人,辛宗帥如願成為一名光榮的升旗手。為確保高標准完成任務,他一有空就聽國歌,找節奏、卡時間﹔為了把展旗動作練到位,他堅持舉啞鈴練臂力﹔為了達到“國歌響國旗升,國歌畢國旗到”的效果,他在椰子樹上挂根繩子,反復練習升旗速度,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中隊干部告訴記者,支隊在島上專門建了國旗陳列室,陳列的每面國旗都有專屬編號,“國旗檔案”還標注了升旗日期和當日升旗的旗手姓名。在官兵看來,島上升起的國旗是國家主權的象征,時刻激勵大家愛國愛島、樂守天涯。
“作為一名三沙哨兵,我們最大的驕傲就是能夠為祖國守護‘南大門’。”離島那天,補給船在汽笛聲中緩緩駛離碼頭,佩戴“光榮退伍”大紅花的辛宗帥筆直地站在甲板上,向著朝夕相處的戰友和那座熟悉的小島,舉起右手,庄嚴敬禮。
東海之濱
專業骨干的最后一次成長分享
宋世杰 羅國慶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高駿峰
“翻看這本相冊,感覺坐進了‘時光機’,軍旅生涯的每一步都歷歷在目,看得心裡暖暖的。”東海之濱,秋意漸濃,第71集團軍某旅野外駐訓場,機動一連利用休息間隙組織了一場成長分享會,官兵圍坐一起,翻看連隊特意為即將退伍老兵制作的“時光相冊”。
這是一本由連隊官兵的點滴瞬間集合而成的相冊。連隊干部告訴記者,制作“時光相冊”的想法,源於下士張詩玥的一個無心之舉。
張詩玥愛好攝影,是連隊有名的“小攝影家”。退伍前,她打算把自己平日抓拍的攝影素材整理成冊后留給連隊。連隊干部得知她的想法后,在支委會上提議,以連隊的名義制作一套“時光相冊”,為老兵們留下永恆的記憶。
“相冊如同全連官兵一起寫下的日記,記錄著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和連隊的強軍足跡。”隨著相冊翻動,一張張照片背后的故事重現眼前。
仇園超,一個榮登連隊榮譽牆上的名字。要不是翻看照片,大家都差點忘了他曾被公認為是個愛偷懶、常冒泡、總惹禍的“刺頭兵”。
“這張是剛下連時拍的。那時體重超重,跑步還得班長拉著……”看著照片記錄的自己的成長變化,仇園超激動地說,從剛入伍時的訓練成績墊底,到現在能夠很好完成大項保障任務,自己的軍旅軌跡是一條不斷上揚的弧線,“當兵兩年,我仿佛變了個人”。
翻到周長亮的照片時,大家不約而同地笑了。周長亮是連隊出了名的“鐵教頭”,大家都對他敬畏三分。此時,一張深夜“偷摸”給班裡戰士水壺裡灌綠豆湯的抓拍照片,讓大家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
“那是去年夏季駐訓,我下哨時,班裡戰友們都睡了,想著第二天一早有考核,我就尋思給大家搞點‘福利’。”平時不愛說笑的周長亮,此刻笑著回憶起與戰友的幸福時光。
翻看相冊,一組“對比圖”令記者感慨頗多:以前大家互相理發,總有人被戰友把頭發剃得坑坑窪窪﹔如今,連隊建成了理發室,有了經過專門培訓的理發員,曾經的尷尬一去不返了……
“如同種子和大地,每個人在向陽生長的同時,也見証著連隊日新月異的變化。”此刻,老兵於峰眼含淚光。他告訴記者,自己入伍16年,對連隊的一磚一瓦都深懷感情,“‘時光相冊’很有意義。我的軍旅生涯雖談不上‘濃墨重彩’,但在相冊裡留下了足夠清晰、足夠分量的痕跡”。
翻到“時光相冊”最后一頁,是一張剛拍的連隊官兵全家福,下面有每名即將退伍老兵的簽名和留言。記者細看發現,出現最多的字眼是“感謝”——
“感謝黨支部,把我最美的年華定格在了這裡。24歲的我回望過去,都是自己19歲時追逐夢想的身影。”
“感謝連隊的栽培,我們就這樣一天天長大。那些努力訓練的日子,如今都變成了彼此的光亮。”
……
“與未來相約,‘時光相冊’的故事仍將繼續。”連隊干部告訴記者,他們計劃將“時光相冊”收藏到榮譽室裡,並將在新兵入營后為他們講述老兵們成長成才、建功軍營的故事,將強軍的種子埋進大家心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