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茂盛的植物承載著官兵扎根高原的決心

2023年11月03日09:46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這段時間,雨季結束,雅魯藏布江水位緩緩下降,河床裸露出的土壤逐漸干涸。位於江心小島上的某台站終於結束了今年的“封島期”。

清晨,天光微亮,連隊司機凌芮就將幾十棵旱柳樹苗整齊地放在運輸車后廂,再裝上一筐筐新鮮的蔬菜和肉,准備出發前往江心小島。

駛出營區,在國道上行駛不久,凌芮操縱運輸車拐向一處陡峭泥濘的下坡路,駛上雅魯藏布江河床。路面從平整變得坑窪不平,車身不斷搖晃,覆蓋在河床上的沙石在車輪帶動下形成陣陣塵霧,阻擋著凌芮的視線。

雨季時,受水流沖刷影響,河床上的泥沙會隨時改變形態和軌跡。去年還能安全駛過的路線,今年可能已經堆積起了一座座沙丘,或是變成了一片沼澤。所以,每年雅魯藏布江水位下降后,負責運送物資的司機都要重新摸索出一條通向台站的路。

凌芮放慢車速,謹慎地觀察路面,隨時改變方向。目力所及之處,盡是泥土黃沙,隻有遠處一抹綠色指引方向,那便是台站所在的位置。

隨著距離越來越近,凌芮看到台長吳超和幾位戰友在台站門口揮手迎接。到達台站,凌芮和戰友們高興地擁抱問好。久別重逢,戰友之間有著聊不完的話題,吳超興致勃勃地給凌芮講起台站今年的植樹計劃。

“吳台長,為什麼每年都要種樹呀?”凌芮好奇地問。

“因為台站就是我們的家。”吳超望向環繞小島的那片旱柳樹林。

植樹這項活動,在島上已經持續了13年之久。吳超在這個台站從新兵成長為台長,親身經歷了小島上這片樹林從無到有、再到小有規模的全過程。

那年春天,吳超剛剛入伍,第一次來到台站。當時,這裡除了幾間用於生活和執行任務的營房外,幾乎全是沙土礫石。

每當大風從江面襲來,沙塵就會漫天飛揚,官兵視線之內一片模糊。到了夜晚,沙塵隨風從窗戶縫隙不斷吹進房屋,嗆得人難以入睡。

夏季暴雨來襲,島上沒有能保護水土的植被,土壤被水流沖刷,堵塞道路。小島周圍的浪潮有時會涌進機房。為了保証戰備任務不受影響,大家常常整夜輪流值守。

種種困難讓官兵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在島上種出樹來,防汛抗沙。小島所在位置的海拔接近4000米。在低溫缺氧的高原之上種樹本就不易,何況是這常年風沙、土壤貧瘠的江心沙島。但官兵堅信,隻要下足功夫,島上總能成林。

雨季剛過,台站官兵就開始實施植樹的初步計劃。他們先嘗試著選擇適合植樹的位置,挖了一些樹坑。沒想到,第二天一早,大家發現一夜的風沙將前一天剛挖好的樹坑填平了一半,極端天氣仿佛在向戰士們展示著自己的威力。

一位戰友提議:“咱們挖快一點,如果土壤不好就放棄這一片區域,如果土壤合適,可以先用塑料膜封上。”從此,小島上經常出現和風沙搶時間的迷彩身影。台站官兵一有空閑時間,就聚在一起研究種樹方法,選址深挖樹坑。終於,腳下挖出來的新坑一個又一個地多起來。看到了育樹成林的希望,大家都很興奮。

樹坑挖好,隻差樹苗。大家想方設法尋找高原上為數不多長成的樹,剪下樹枝進行扦插,卻一次也沒有成活。

后來,官兵通過向當地牧民請教,得知有一種叫作旱柳的樹木,適應能力極強,不怕寒冷干燥,或許可以在島上存活。大家喜出望外,買來幾十棵旱柳樹苗和植物養料,種進樹坑精心照料。

翌年春天,冰雪消融,有3棵樹苗熬過了寒冷的冬季。樹苗成活率雖低,卻給大家帶來了希望。

從此,植樹栽苗成為了台站官兵戰備訓練之外的任務。十幾年的積累,島上的旱柳已然成林。每年春末,新枝生出嫩芽,小島的綠意便能一直持續到初冬。

島上綠植越來越多,風沙和浪潮帶來的困擾大大減小,吳超和戰士們對植樹的熱情卻沒有絲毫降低。

每年雨季,漲起的江水經常導致補給無法及時送達。生活在島上的官兵隻能吃儲存的食物,吃上新鮮蔬菜成為了奢望。“既然能種出樹來,為什麼不嘗試去種蔬菜?”經過深思熟慮,吳超決定在島上開辟出一片菜地。

於是,每天的訓練任務結束后,吳超就帶著官兵挖菜地,搭大棚。島上沒有適合種菜的土壤,他們就向牧民借來牛羊糞,摻進沙土,埋下白菜的種子,每天澆水、觀察。

3個月過后,隨著大棚被逐漸完善,幾棵白菜也慢慢成熟,雖然個頭很小,但這是台站官兵成功的第一步。

連隊獲知這個喜訊后,發動全連官兵在營區內尋找相對肥沃的土壤,堆滿卡車,趁著江水褪去的季節送上小島。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台站官兵和連隊的共同努力下,島上的蔬菜大棚先后長出了辣椒、西紅柿和黃瓜。

現在,島上蔬菜品種越來越豐富,官兵吃上了自己種的蔬菜。今年,吳超在大棚附近種下了一棵李子樹和一棵蘋果樹。他盼著兩棵果樹快快長大,讓戰士們吃上新鮮的水果。

小小的國旗台前,一塊用紅色油漆寫著“以台為家,主動作為”的石頭,表達著戰士們對台站深深的熱愛。茂盛的植物承載著官兵扎根高原的決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正茁壯成長。(郭俊懿 普正鑫)

(責編:陳羽、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