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淮海戰役中支前保障工作

2023年11月19日08:40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由於淮海戰役是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進行,並且戰役規模大、作戰持續時間長、戰區廣、部隊任務和位置變化快,物資供應量和傷員轉送量都很大。做好支前保障,成為奪取戰役勝利的重要方面。

在決定發起淮海戰役之初,中共中央華東局和華東野戰軍就把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進行戰爭的方針同戰役的作戰運籌同時展開。1948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軍委電示華東局和華東野戰軍:這一戰役必比濟南戰役和睢杞戰役規模都要大,對全軍作戰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內有充分之准備,方能開始行動。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華東局於10月2日專門召開會議,決定把支援淮海戰役作為華東黨政軍民的頭等任務,動員和組織人民全力支援前線。同時決定在10月20日前應完成各項准備工作。會議還對參戰部隊的彈藥補充、運輸、存儲,民工的動員、組織,民站(民工食宿、醫療和休息整頓的接待站)的開設,傷員的后運,醫院的設置,俘虜的收容等,作了研究和安排。

13日,中共中央華東局支前辦公室下達支前工作計劃,指出:人民解放軍即將進行的向南出擊的戰役,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將是空前的。要求各級黨政機關深入動員,精心組織,克服困難,完成任務。計劃分為糧食、人力、供應、交通4個方面,對當時擔負首批支前任務的山東省各地區各縣,都明確分配了任務。華東局和各地黨委還根據中共中央的有關指示和華東各地的具體情況,認真貫徹了以“耕戰互助”為中心的一系列政策,制定了支前工、生產工合理頂替,禁止無償派差,實行發價包運,以及安排好民工家庭的生產、生活等一系列具體規定和辦法,保護和調動了人民群眾支前的積極性。

中共中央華東局強調支前工作必須統籌規劃,嚴密組織,前后方要明確分工,密切協同。明確規定,前方負責掌握部隊的情況和需要,對送到前方的物資負責接受、調度和分配﹔后方的支前機構則負責籌劃、組織生產、征集、調度及向前方運送,直到把物資送到前線兵站為止。前方的任務以野戰軍后勤部門為主,並有若干地方干部隨軍參與組織實施﹔后方的任務由各級支前委員會負責。

25日,華東支前委員會發布了《關於傷員轉運站工作的決議》和《關於設立民站的決定》。計劃組織4條轉運傷員干線,每條線負責3個縱隊﹔在轉運干線上,每30裡設一小站,每60裡設一大站﹔每個縱隊配備隨軍擔架500副,每副配民工5人,另有機動轉運擔架7500副。要求有關各縣均設立民站部,凡經上級劃定的民站線路,每隔30裡左右設一民站,站與站之間設茶水站。11月1日,華東支前委員會和華東支前委員會政治部分別發出《民工政治工作指示》和《民工支援前線獎懲辦法》,要求在民工中廣泛開展立功運動,大力做好政治思想工作,貫徹“把支前民工隊當成學校辦”的方針。各民工隊以軍隊為榜樣,建立了各級黨組織和政治工作制度,進行經常的政治思想教育,開展立功、互助、愛民活動。對於在支前中涌現出來的優秀分子,及時發展入黨或提拔為干部。

從1948年9月下旬決定發起淮海戰役,到11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擴大戰役規模,支前工作主要是在中共中央華東局及其支前委員會領導下組織實施。由於戰前准備充分,計劃周密,支前人員積極努力,各方面主動配合,在糧彈物資保障及傷員運轉上,均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

11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擴大戰役規模之后,支前工作進入新的階段。12日,中原野戰軍副政治委員鄧子恢、參謀長李達提出組織中原、華東統一的支前機構的建議。13日,中共華中工委、蘇北軍區、華中行政辦事處聯合發布了《華中支前總動員令》。1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發出《關於全力支援淮海戰役的指示》。1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統籌淮海地區作戰、支前等一切事宜。20日,中共中央華東局發出《關於緊急動員起來支援淮海前線的指示》,號召各級黨委:宣傳鼓動群眾,造成廣大群眾支援戰爭的熱潮,以保証支前任務的完成。中共中央中原局責成豫皖蘇分局全權負責支前工作,並成立了后勤司令部。中共中央華北局責成冀魯豫分局全權負責支前工作,成立了支前總指揮部。三區(華東、中原、華北)五省(山東、江蘇、河南、安徽、河北)的人民行動起來,“全力以赴,支援前線”“一切為了前線的勝利”成為響亮的口號。

戰役進入第三階段時,徐州地區雨雪交加,運輸困難,部隊過冬糧草有些短缺。12月15日,粟裕、陳士榘、張震建議中共中央軍委和總前委,召開一次包括華東、中原、冀魯豫和華中四方代表參加的聯合支前會議。20日,中共中央軍委復電同意。26日至29日,總前委召開了由華東、中原支前委員會和冀魯豫戰勤總指揮部及華東、中原兩野戰軍代表參加的聯合支前會議,主要討論了糧食供應和民工使用問題。

人民熱情支前參戰,自覺提出“要人出人,要錢出錢,要糧出糧”“解放軍打到哪裡,我們就支援到哪裡”。他們不僅獻出大量的糧食,而且克服種種困難,冒著流血犧牲的危險,採用背扛、肩挑、車推、船載、驢馱、牛拉等方式,將物資送往前線。在運糧途中遇上雨雪,民工就脫下自己的衣服蓋上﹔遇上敵機掃射轟炸,總是先把糧食隱藏到安全處,有的民工因此光榮犧牲。山東有個民工團,用400輛小車運送11萬斤面粉上前線,途中帶的口糧吃光了,在新區一時又籌集不到,帶隊干部決定讓民工吃車上的面粉,但民工們寧願餓肚子,也不肯動用車上的糧食。膠東有位農民為給前線送糧,鞋子磨爛了,就光著腳推車。他隨身帶了一根在舊社會討飯用的小竹棍,每到一地就刻上地名﹔支前結束時,竹棍上刻滿了足跡所至的山東、江蘇、安徽3省88個城鎮和鄉村的名字。

在陣地上,擔架隊員們拼著性命搶救傷員。為了把傷員盡快送到后方醫院,他們不避風雪,日夜兼程,腳磨破了,腿走腫了,也咬牙堅持。為了使傷員減輕痛苦,他們把自己的被子墊在傷員身下,脫下棉衣蓋在傷員身上﹔遇到敵機轟炸掃射,他們就爭相掩護傷員。

在后方,廣大民工日夜搶修交通運輸線和維護后方安全。戰役發起后,准備修復津浦鐵路兗州至臨城段時,工程人員估計最少需3個月。沿線群眾“獻枕木,打夾板,快修鐵路支前線”,這段110公裡長、有17座橋梁的鐵路工程,僅用33天就完工了。由鄰近省區通往戰區的公路、大道、水路,到處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維修。魯中南地區從10月20日至11月20日,修復了長達1300公裡的31條公路和380座橋梁。蘇北的淮海、鹽阜兩區在12月前后修好公路近500公裡、大道185公裡、橋梁150座。

淮海戰役中,軍隊后勤部門除參加各級支前委員會工作外,主要是負責前線兵站,根據戰役的發展和需要,接收、調度和分配送到前線的物資。戰役發起前,華東野戰軍決定建立兵站系統,並把供給、衛生、軍械部門劃歸兵站系統領導。前線物資的屯集點按兩線配置,第一線屯集點距前沿陣地一般為10至15公裡,第二線屯集點距第一線一般為30至40公裡。民工隻限送到第一線屯集點﹔第一線至前沿陣地,則由部隊組織接運。野戰醫院均由華東野戰軍和華東軍區組織開設,可同時收容5萬名傷員。軍隊后勤部門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對繳獲物資的迅速清查利用。同時,軍隊后勤部門還積極組織新解放城市的生產和運輸力,及時為戰役服務,保障了戰役的勝利。(邵景院 李汝海)

(責編:薄晨棣、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