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指揮學院:讓信仰火炬越燃越旺

火箭軍指揮學院某培訓班學員在鄂豫皖革命紀念館現場聆聽紅色故事。張磊攝
初冬延安,層林盡染,楓葉飄紅。
延安革命紀念館前游人如織,大家都來瞻仰這座中國革命的紅色殿堂。紀念館一隅,火箭軍指揮學院某培訓班學員正在這裡開展現地教學。
穿過整齊的隊列,政治工作系文職副教授孫晟闊步走向講解位置,為學員們講述黨中央在延安的革命歲月。
“黨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事業從低谷走向高潮,扭轉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鏗鏘有力的解說、娓娓道來的講述,讓學員們真切感受到革命歷史的厚重與輝煌。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孫晟看來,把教育課堂搬到革命聖地,通過觀看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讓學員們置身現場回望歷史,深刻感悟信仰偉力,這種現地教學帶來的思想沖擊更加強烈、烙下的思想印記更為深刻。
運用紅色資源開展現地教學,是火箭軍指揮學院的特色教學品牌。多年來,一茬茬學員在追溯革命歷史中磨礪思想劍鋒,在賡續優良傳統中凝聚信仰之力。
播 火
予人星火者,必心懷火炬
閩西古田,晨曦微露。
漫步這座鐫刻在中國革命史中的小鎮,火箭軍指揮學院政治工作系文職副教授孫晟感到無比親切和崇敬。
作為學院現地教學負責人之一,孫晟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來到古田。這裡的許多場景和文物,他都能繪聲繪色地為學員們講述背后的故事。
不遠處,一群身著紅軍服裝的中學生正在進行參觀。青山白雲映襯下,現實與傳統相遇,讓這一幕極具歷史張力。90多年前,同他們年紀相仿的紅軍戰士們,也是在這裡點燃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信仰之火。此刻,孫晟的內心無比澎湃。
在學員們眼中,知識淵博、富有激情的孫教員,似乎天生就是當老師的料。其實孫晟心中明白,想要把黨史軍史講好,隻靠書本上的知識遠遠不夠。
孫晟出生於紅色家庭,爺爺是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老兵。孫晟從小就對革命故事如數家珍,2007年他從武漢大學歷史學專業碩士畢業后,帶著對部隊的向往,成為一名軍校政治理論教員。
孫晟剛入職不久,就趕上學院組織到古田現地教學。作為歷史學專業高才生,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他早已了然於胸,對這次教學他信心滿滿。
然而,當真正走進革命聖地,書本上的知識真真切切呈現在眼前時,孫晟還是受到了極大震撼。
走進古田萬源祠,站在當年召開會議的地方,老教授趙澤寬指著斑斑炭火印跡對孫晟說:“政治理論教員是在人的靈魂深處耕耘,隻有心懷火炬才能點燃更多‘星火’。”
趙教授的一番話,在孫晟內心久久激蕩。90多年前那個寒冬升騰跳躍的炭火,仿佛也在他的內心跳動著、燃燒著。回到學院,孫晟將這段話寫在工作筆記本的扉頁上,時刻感召著自己。
“要相信‘相信的力量’!”隨著組織現地教學的次數不斷增加,孫晟愈發明白,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政治理論教員,不僅要了解蕩氣回腸的革命歷史,更要以一片熾熱的情懷,讓革命精神的火種在學員頭腦中扎根。
這些年,學院不斷延伸現地教學半徑,建立了貫穿中國革命歷史、涵蓋全國紅色教育資源的教學內容體系,形成了強大的紅色教育磁場。包括孫晟在內的政治理論教員先后組織了40多次現地教學,行程累計數萬公裡,他也早已從“聽故事”的人變成了“講故事”的人。那些熟稔於心的革命歷史,他講給一批又一批學員聽,將紅色薪火播撒在學員心田。
“隻有心懷火炬,才能當好新時代‘播火者’。”孫晟說,“把黨和軍隊的歷史講述好傳承好,是我們這些政治理論教員的共同心願。”
鑄 魂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你,看到了什麼?”
此刻,黃洋界上煙雨朦朧。努力向遠處眺望,山風扑面而來,女學員蔡藝虹在心中不斷自問。
赴井岡山開展現地教學前,教員在課程布置時告訴他們,90多年前,這裡也曾有過一場著名對白——
當年,毛澤東同志在黃洋界上問過紅軍戰士同樣的問題。戰士們搶著回答,有人說“可以看到江西”。有人說“還可以看到湖南”。毛澤東同志意味深長地說:“對,我們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站在井岡山,不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還要看到全中國、全世界。”
追尋先輩,觸摸歷史,蔡藝虹的心情格外激動。
那天,井岡山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蔡藝虹跟隨隊伍來到通往黃洋界哨口的小道上。與當年紅軍官兵走過時相比,這條小道已經拓寬了許多。
即便如此,上山的路也並不輕鬆——山高路陡、地面濕滑,蔡藝虹跟另一名女學員相互攙扶,一步步地向上攀登。
跟班見學的政治工作系教員李媛媛在隊伍最后收攏人員,她一邊給學員們加油打氣,一邊和學員們重溫“朱德的扁擔”的故事:“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40多歲的朱德總司令經常親自參加挑糧,與戰士們同甘共苦……”
聽著李教員的講述,蔡藝虹身上的疲憊瞬時少了許多,她的眼前仿佛出現了紅軍將士挑糧上山的情形。那個瞬間,她的腦海中閃過一個詞語——無畏。“因為信仰,所以無畏。這是中國軍人的根與魂。”蔡藝虹說。
現地教學過程中,為避免學員走馬觀花式的“打卡”,教員們區分不同教學點位、不同培訓班次,設置專題授課、參觀見學、情景教學、儀式教育、研討交流等教學環節,不斷拓展教學方式、深化學習質效。
“作為指揮學院的學員,一定要走出書齋,走進紅色課堂、戰場遺址,打通歷史與現實的思考通道。”李媛媛說。
幾天時間裡,蔡藝虹和同學們參觀了20余個教學點位,聆聽了兩堂專題輔導課、7次現場微黨課,參加了1次集中討論辨析……談及感受,蔡藝虹說:“教學內容一環扣一環,引導我們穿越歷史時空尋根溯源,這種身臨其境的震撼在教室裡是感受不到的。”
把課堂搬進革命聖地,對帶班教員的理論素養也是一大考驗。每次開展教學活動前,教員首先要弄清楚看什麼、學什麼、研什麼,周密規劃“紅色路線”,量身定制“教育套餐”——不僅要全程督學,還要擔任解說,現場為學員講授要點、解疑釋惑。
“6個兒子犧牲后,老人又把老七、老八送進紅軍隊伍,兄弟倆后來也在戰斗中壯烈犧牲……”在瑞金葉坪革命舊址群前,政治工作系某教研室主任官蕊正在講述“八子參軍”的革命故事。講到動情處,她和學員們一樣,眼中閃著淚花。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官蕊說,每一處紅色資源,都承載著我黨我軍輝煌壯闊的歷史記憶,“組織現地教學,目的是讓每名學員在沉浸式體驗中淨化心靈、鑄牢軍魂。”
古田、瑞金、延安、西柏坡……在學院的精心設計安排下,一條“紅飄帶”串起一堂堂生動的現地教育課,把學員們帶回烽火連天的革命年代,紅色聖地承載的歷史與精神,在每個人內心深處激蕩。
弘 揚
傳承不是守住爐灰,而是將熱情火焰傳遞燒旺
西北高原,北風呼嘯。
中軍帳內,參加實彈發射任務的火箭軍某營參謀羅銘劍正在緊張進行作戰籌劃。
此刻,透過漫天黃沙,一枚枚大國長劍整齊列陣,昂首蒼穹。望著眼前蓄勢待發的導彈劍陣,羅銘劍的思緒不經意間回到了在學院參加現地教學的場景。
那次,羅銘劍跟隨隊伍來到江西永新縣三灣村。來到著名的3棵楓樹下,教員許彬奇帶著學員們從村口的古驛道一路向前。他告訴學員,當年紅軍離開三灣后,國民黨反動派曾對村子進行了7次滅絕性的焚毀。如今,唯一留下來見証歷史的“文物”,就是剛剛走過的古驛道和村頭的3棵楓樹。
“時光荏苒,這3棵楓樹沐浴著風風雨雨,見証著歷史興衰,如今卻更加枝繁茂盛、生機盎然。”許彬奇說,我們革命軍人就如同這些脆嫩的枝芽,隻要把根扎在泥土裡,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就一定能向陽而生、茁壯成長。
仰望已有百年歷史的楓樹,羅銘劍內心也有一顆種子正在發芽。“當年革命先輩們在缺衣少糧、武器匱乏的困難環境下都能始終堅定信仰,進行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今天,我們作為大國長劍的執劍人,武器裝備先進了,革命精神更不能丟。”羅銘劍說。
在羅銘劍參加實彈發射任務的同時,茫茫林海雪原,火箭軍某旅政治指導員寇立夫正帶領連隊官兵在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前重溫入黨儀式。
寇立夫曾是學院培養的一名生長干部學員。當年,他隨隊赴湖北紅安開展現地教學。沿著黃麻起義的路線,他們從紅安縣城徒步拉練到革命老區七裡坪,急行軍近30公裡,不少同學腳上都磨出了血泡,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回憶起那段經歷,寇立夫說:“追溯紅色足跡,先輩們身上折射的精神偉力始終激勵著我。”
兩年前,寇立夫成為一名政治指導員。回學院培訓時,來到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參觀見學,在“偉大的歷史轉折”銅雕前駐足觀看……
回到連隊后,寇立夫發現連隊官兵對個別革命歷史了解不深,情感上很難共鳴。他積極借鑒學院現地教學有益經驗,把運用紅色資源作為連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那段時間,寇立夫跑遍了駐地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紅色場館,並與其建立共建共育機制,廣泛開展“兵說黨史”“革命故事我來講”等教育實踐活動。在紅色文化熏陶下,“講革命故事、當革命傳人”成為連隊新風尚,寇立夫本人也獲評火箭軍一級優秀政治教員。
兩名曾經在學院參加過現地教學的學員,雖然崗位不同、參觀學習的地點不同,內心受到的震撼卻是一樣的。
“傳承不是守住爐灰,而是將熱情火焰傳遞燒旺。”政治工作系某教研室主任金忠嚴介紹說,這些年,學院秉承“將歷史延伸,與現實對表”的思路,聚力打造《建設學院特色紅色資源育人模式問題研究》課題,形成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三維融合”的紅色育人格局,讓歷史與現實相印証、理論與實踐相貫通,讓紅色基因扎根實踐沃土、開出絢麗之花。
夜幕低垂,教員樊樹軍的辦公室依舊亮著燈。剛從遵義現地教學歸來,他第一時間對現地教學的鮮活資料進行整理匯總,為新學員准備一堂《革命聖地的血脈傳承》微黨課﹔學員宿舍內,即將畢業返回部隊的研究生學員林冉,正在認真整理這些年參加現地教學的心得體會和現場照片,計劃把這些第一手資料帶回去同戰友們分享……
一次次觸摸歷史的現地教學,一堂堂活潑生動的紅色課堂,猶如生生不息的火種,在每名師生的內心深處,在奮斗強軍的征途之上,燃成信仰的熊熊火炬。(肖盼 周波 袁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