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我們是高原水兵”

2023年12月12日09:38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阿裡軍分區某巡邏艇中隊進行編隊航行訓練。索延客攝

李小兵(左)指導戰友排除巡邏艇機械故障。郭中正攝

李小兵(右)指導戰友檢修巡邏艇部件。戴學武攝

初冬午后,班公湖水在陽光映射下,如寶石般剔透。

“嗚嗚嗚……”隨著雄渾的號聲響起,艇長李小兵一邊通過面前的監視器察看船體周邊情況,一邊穩穩地操動著船舵。

船艇犁浪疾馳,紅旗迎風飄展。尾部的湖面上,波浪蕩漾如雪白的綢緞。李小兵已數不清這是自己第幾次出航,眼前的高山與湖水、頭頂的白雲與藍天,一切是那麼熟悉而親切,但他絲毫不敢大意,一直保持著一份機警與敏銳。

船艇駛過的這片狹長水域,是阿裡軍分區某巡邏艇中隊守衛的地方。官兵自豪地稱“我們是高原水兵”。作為他們中的一員,李小兵把夢想融入祖國山河,把歲月洒在碧湖雪峰,把誓言化作壯美航跡,在阿裡高原這個“離天最近的地方”,書寫著壯麗多彩的青春詩篇。

“海拔高度上來了,思想境界也要跟得上”

1998年,是個令人難忘的年份。那一年夏天,百年難遇的洪水肆虐大半個中國。災情面前,一聲令下,人民子弟兵緊急馳援……

“抗洪勝利,大部隊撤離時,很多群眾圍在路邊高喊:解放軍萬歲!解放軍萬歲!”李小兵說,當時從電視上看到的一幕幕場景讓他深受觸動,“老百姓跟戰士們那麼親切、那麼有感情,我也要做這樣的英雄。”

當年征兵季,高中畢業在外地務工的他聞訊趕回老家,第一個到人武部報了名……

轉眼25年,一個人會留下多少故事?追夢的少年已成長為一級軍士長、巡邏艇艇長、船艇修理技師。

一談到自己,李小兵似乎就變得木訥了。

“李班長的故事都在這裡。”坐在一旁的戰友說著,打開了辦公電腦。他游動鼠標點開一個文件夾,五顏六色的影印件依次呈現在屏幕上:數十套証書、証章,形狀多樣的獎杯,庄重而又精美的各式獎狀,執行任務的影像資料、數千公裡的“航跡圖”……老兵不言,記者一目了然。

“在這裡當兵20多年什麼感受?”記者再一次發問。

“過癮!”李小兵緩了緩神咧嘴一笑。

聊起自己時話語不多,對自己守衛的地方李小兵可是如數家珍:“班公湖最寬處15公裡,最窄處隻有5米,最大水深41米,平均水深5米……近段時間平均氣溫低、平均風速大,湖面可能要結冰了,需要做好船艇上岸的准備。”

無疑,李小兵對數據特別敏感。說話間,他側了一下臉。陽光穿過窗戶照在鬢角上,白發格外顯眼。記者脫口而出:“您的生日是哪天?”

“1981年,1981年10月……10月2日。對,沒錯!”一邊嘴上說著,李小兵一邊若有所思,然后又自我肯定了一下。這個回答令人詫異:一個對數據那麼敏感的人,連自己的生日也要想一想?

記者仔細打量起他來:臉色黝黑,皮膚皴裂,眼球內有些許血絲。這是常年高寒缺氧和強烈的紫外線,在他身上留下的高原印記。

看到他嘴角上干皮翹起,隱隱有血浸出,記者掏出隨身帶的潤唇膏遞過去。他擺擺手,隨手把干皮拽了下來,漫不經心地說:“謝謝!老兵沒那麼嬌貴。”

在他的日常生活裡,“老兵”這個詞似乎可以用來解釋一切疑惑。老兵飽經風霜,精神依然抖擻。他說:“海拔高度上來了,思想境界也要跟得上,不然就真的會‘老’了……”

“我先沖上去,后面的戰友就省很多事兒”

午飯時間快到了,宿舍裡依然看不到李小兵的身影。

想起早飯時李小兵跟自己談論的話題,三級軍士長王國棟用手指了指碼頭方向。列兵王景祥心領神會,走出宿舍直奔某型巡邏艇停泊處。船艙裡,李小兵慢慢撥動著操控手柄,不時側耳傾聽,用心體會每一次操作的分寸。

“早上吃飯時,李班長跟我聊的就是巡邏艇操控問題。”王國棟說,自從某型巡邏艇列裝中隊后,李班長幾乎就沒閑下來過,周末休息時間也往船上跑。

對此,李小兵表示:“事情不往前趕,我心裡不踏實。”

有一次,上級組織船艇實戰化訓練。此次訓練對船艇性能要求很高。孰料,頭一天晚上,李小兵組織最后一次裝備檢測時,一艘巡邏艇的發動機突發故障。有人建議啟用備用艇。李小兵卻不同意:“這也應該是訓練內容之一。在戰場上,哪來的備用艇?”隨后,他鑽入發動機艙,連夜搶修、排除故障。

艇長,是船艇上的“龍頭”角色,是很多官兵到中隊后的奮斗榜樣。李小兵入伍后第4年就憑借過硬技能當上了艇長。然而,從軍校學習歸來后的一次巡邏經歷,讓李小兵危機感倍增。那次巡邏途中,某型船艇一台發動機突然“趴窩”,李小兵鑽到機艙察看一番后,卻束手無策。后來,他們隻得聯系廠家求援。

“平時出了問題可以等廠家,戰場上‘趴窩’等來的隻能是敵人的子彈。”他對自己說,作為一名艇長,能把船開出去,還要能把它順利帶回來,“想解決疑難雜症,必須自己更過硬”。

從此,李小兵開始琢磨起船艇維修來。理論基礎弱,他就購買專業書籍學習,並借助網絡搜集輔導資料﹔不熟悉部件結構,他就到修理工間跟班學習,反復嘗試拆卸組裝﹔遇到解不開的困惑,他聯系廠家技術人員“打破砂鍋問到底”……

憑著刻苦好學的韌勁,李小兵參加上級組織的專業比武,榮獲船艇綜合故障排除第一名﹔研發發動機增壓裝置,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船機修理工一級鑒定,取得高級技師証書……

當了21年的艇長,經歷過5種型號船艇,每次換裝都要面對新的技術難題。李小兵一次次帶頭研究攻關,“就像打仗攻山頭一樣,我先沖上去,后面的戰友就省很多事兒。”

副中隊長張恩琪說,跟李小兵在一塊,總能感到他身上有一種莫名的緊迫感。或許,正是這種緊迫感,促使他不敢懈怠、事事緊前。

“我必須堅強,因為身邊還有年輕的戰友”

周五晚上跟女兒視頻連線,是李小兵的幸福時刻。

李小兵說,每次視頻連線,他都會跟女兒講講自己和戰友的故事。女兒則跟他聊聊媽媽、老師和同學。

那次任務來得突然。任務期間,李小兵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再次打開微信與女兒視頻連線,已是幾個月后。

視頻接通,父女相視無言。過了一會兒,女兒打破了沉默,一如既往聊起媽媽、老師和同學,卻沒有詢問“爸爸這段時間去哪兒了”。視頻這邊,李小兵安靜地聽著,淚花卻在眼眶裡打轉。他看得出來,女兒是在故作平靜。

女兒越是懂事,李小兵越是心懷愧疚。“我必須堅強,因為身邊還有年輕的戰友,還有比女兒大不了幾歲的戰士。”他說。

“班長年齡跟我爸差不多。平時也不苟言笑,起初我都不敢跟他搭話。”今年6月,列兵王景祥下連時,對李小兵的第一印象是“冷冰冰的”。

還沒有適應高原反應,王景祥就趕上了離家后的第一個中秋節。每逢佳節倍思親。但作為班裡唯一的列兵,他沒有流露自己的思鄉之情,依然像往常一樣勤快。

“走,咱們到湖邊走走。”細心的李小兵,趁休息時間把王景祥叫了出來。一路上,兩人從父母家人聊到同學朋友,從童年夢想聊到軍營期盼,從讀書時的興趣愛好聊到新兵營的趣聞軼事……當晚,他倆還一起與王景祥的家人視頻連線,匯報下孩子的表現,送上高原軍人的祝福。

夜裡班長起床幫他蓋被子、掖被角,受傷時班長幫他洗衣服、晒床單……王景祥感覺,自己離開了一個家,又走進了一個家。

去年的一個冬日,湖區突起大風、氣溫驟降。巡邏前,一艘船突發故障。雖不是一個技術難題,但要快速解決需進行水下作業,有些經驗的一級上士張飛當即申請下水。

“別逞能!”李小兵當眾拒絕了張飛的請求。張飛的臉一下子變得通紅。說話間,李小兵自己跳到了水裡,熟練地檢測排查,很快排除故障。

當晚,張飛找到李小兵的宿舍,抱怨說:“班長,這個故障不難排除,我有把握,你為啥不讓我下水,太沒面子了。”

“面子?你感冒剛好沒幾天,這麼冷的天下水,出現反復怎麼辦?在高原上這是鬧著玩的嗎?”李小兵一連串的反問,語氣中帶有幾分責怪。聽了班長的話,張飛鼻子一酸,沒再言語……

“讓他們在成長路上少走彎路,是我應該做的”

2017年9月,蔣鑫鑫懷著喜悅的心情步入軍校校園,馬路兩邊挺立的精美燈箱映入眼帘——每個燈箱上,都印有該校一名優秀畢業生的照片。

“班公湖,高原,巡邏艇中隊……”讀到這幾個關鍵詞,盯著素未謀面的李小兵的照片,蔣鑫鑫對這名老兵心生敬佩,決心以他為榜樣學好專業、練強本領,在部隊干出個名堂來。

2021年7月,蔣鑫鑫被分到這個巡邏艇中隊,成了“偶像”的排長。

一名1998年出生的年輕軍官,要給一位1998年入伍的“著名”老兵當排長,這讓蔣鑫鑫有些不知所措。

有一天,他作為值班員組織點名,點到“李小兵”時,實在不知如何稱呼合適,就索性跳點了過去。隊伍解散后,李小兵主動找到蔣鑫鑫說:“排長,我知道你的用意,謝謝你。客觀上,我年長你幾歲,比你多當幾年兵,但今天表個態,工作中你是排長,我是戰士,請你不要有任何顧慮,大膽開展工作,我會全力支持……”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蔣鑫鑫仍很感慨。他說,李小兵與自己聊了很多,話說得坦誠、實在,讓自己忐忑的心感到溫暖,同時自己也對他更加敬佩。

此后,蔣鑫鑫工作中遇到疑難問題就主動向李小兵請教求助。李小兵總是不厭其煩地為他解釋來龍去脈、指導解決方法,甚至上船進行示范操作或到工間演示相關流程。在他的幫助下,蔣鑫鑫迅速踢開了崗位任職“頭三腳”,個人專業技能也得到很大提升。

“新入中隊的年輕官兵文化基礎、個人素養都很好。”李小兵說,與他們相比,自己只是對駐地周邊環境比較熟悉,巡邏、執勤積累了一些經驗。“我們同在一個戰斗集體,肩負相同的責任與使命,把肚裡這點存貨分享給大家,讓他們在成長路上少走彎路,是我應該做的。”

很多到過班公湖的人隻記得湖很美,卻不知這種美源於它的獨特。

“班公湖,藏語稱錯木昂拉仁波,意為‘明媚而狹長的湖泊’。”在中隊干了14年的干部任鵬偉告訴記者,狹長的地貌特征帶來的是曲曲折折的航線,而且湖內多暗灘,為官兵巡邏帶來很多困擾。

作為一名艇長,李小兵不但對駕駛的船艇了如指掌,而且練就了從水的顏色、道路地形和山坡起伏判斷湖水深淺及水底情況的“絕活兒”。

“李班長把自己的‘絕活兒’教給了我,而且不徹底學會不讓過關。”二級上士王文博從院校學習回來后,跟著李小兵學習船艇駕駛。他告訴記者,熟練掌握駕駛要領后,李班長親自帶著他“走”巡邏路線。

一路上,李小兵從岸邊植被、山體走向、湖水顏色等蘊含的信息逐一介紹、不厭其煩,王文博認真聆聽、細心記錄、不時提問。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王文博通過“考核”,李小兵才同意他獨立駕駛。

有幸分享李小兵“絕活兒”的,不止王文博一人。他一邊回想一邊默念著熟悉的名字說:“保守估算也有20多個艇長吧,都是被李班長教會了‘絕活兒’后,才正式上崗的。”

清晨,李小兵帶隊來到碼頭做巡邏前准備工作。在他的指導下,大學生士兵姚周首次成功啟動船艇,並展開檢測檢查。完成軍營的又一個“第一次”,他顯得有些激動:“李班長的無私幫帶,讓我的軍營起步更平穩、更有勁。”

忙碌的過程中,太陽越過山峰。岸邊,兩排枝干挺拔的紅柳樹,在陽光照射下抖擻昂揚。船艇起航,李小兵和他的戰友又開始了為國守防的一天……(侯磊)

(責編:陳羽、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