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醫學博士成長的“高原路徑”

轉變,發生在離基層官兵最近的地方
“把博士放到艱苦邊遠地區是不是一種浪費”“高學歷人才能為基層帶來什麼”“基層單位能否為青年科研骨干成長發展提供足夠支持”……
關於“值”還是“不值”的爭論,在高學歷畢業學員赴艱苦邊遠地區鍛煉機制醞釀初期,一直存在。
那段時間,陸軍軍醫大學黨委一班人深入調研分析醫療衛勤人才隊伍建設情況,常常在會議中意見不一。
如何打破基層軍醫在官兵心目中隻會“開感冒藥、轉診單”的形象,如何解決高學歷人才在基層出現心理落差的現實情況,如何打破艱苦邊遠地區單位陷入“越艱苦人才越難來,人才越不來越艱苦”的怪圈……每個問題拉出來都是一場大討論。
2018年,博士畢業被分配到高原某醫院的高詩豪,起初並不理解母校在人才培養上的良苦用心,反而滿是彷徨和困惑。
“下了飛機,看著機場附近荒涼的山脊,高反的眩暈感一下子沖到頭頂。”艱苦的條件,讓初來乍到的高詩豪傻了眼,滿腦子想的都是有沒有平台資源、有沒有科研環境、能不能發揮專業特長,害怕要面臨“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巨大落差。
轉變,發生在一次巡診路上。
12月的雪域高原,寒風刺骨。由陸軍軍醫大學抽組幾所醫院軍醫組成的醫療隊剛剛抵達,某邊防團團長一個電話就打了過來。
“醫生快來!我們有位戰士訓練時從高處摔了下來!”
高詩豪喘著粗氣,一路小跑跟在帶隊專家身后。“面色蒼白、脈搏加快、血壓下降……肋骨、脊柱骨折,可能伴有脾破裂。”醫療隊專家聯合診治結果並不樂觀,緊急后送受傷戰士的任務壓在了高詩豪身上。
6個多小時的車程,高詩豪一刻也不敢放鬆。
直到站在醫院手術室參與脾臟切除手術,高詩豪才真正意識到,讀書時挂在嘴邊的三級聯診、后送轉運、伴隨保障對一線官兵的生命健康究竟意味著什麼。“不管是科研還是臨床,身為軍醫,在這裡我能做很多事情!”高詩豪說。
3年多時間,從邊防一線營區到海拔5000多米的哨位,高詩豪一次不落地參與巡診任務,為部隊官兵提供面對面的醫療服務。
“要走出象牙塔,沾點泥土氣,更要為戍邊戰友做些什麼!”隨著巡診點位海拔的升高,高詩豪對能不能走通人才選留路子的疑慮也越來越“稀薄”。
看著這群博士的成長變化,學校在描繪人才“成長規劃線路圖”時下筆也更加篤定。該校領導感慨道:“我們堅信,科研創新需要人才儲備,而人才成長必須經過實戰磨礪。”
最終,在陸軍黨委的指導支持下,陸軍軍醫大學決定——
明確接收的直讀博士研究生須補充到位於新疆和西藏的陸軍軍醫大學下屬單位。其中,實際工作滿3年,現實表現好、考核結論優秀的,可結合專業優長和個人意願,在大學范圍內統籌交流使用。
2021年底,被選為第二批交流回到內地單位的骨干時,高詩豪的想法更加篤定:“作為軍醫,如果沒接觸過一線部隊、不了解基層情況,未來又如何服務部隊、保障打贏?”
成長,源自一線實踐磨礪
剛到高原醫院,還沒等完全適應環境,習慣埋頭科研的博士生們就遇到了臨床工作的一系列考驗——
出門診、管病人的規范流程及操作不夠熟練,沒有開展常見高原病診治的專業經驗……畢業分配到一線,就算是博士學歷,缺乏臨床資質和實踐能力,本質上還是“毛坯型人才”。
“這讓我們產生了強烈的本領恐慌。”博士畢業到高原某醫院工作,王思揚越發體會到,積累臨床經驗、解決臨床問題是基層醫療工作的重中之重。
於是,在大學安排下,有著二、三十年衛勤工作經驗的“老高原”開始專門組織教學查房、教看輔助診斷、指導醫囑開具……每當有一批博士生分到高原,就能在醫院看到一襲白大褂身后跟著許多青澀面孔。
隨著越來越多博士生上高原,該校“育苗”動作的連貫性也越來越強:常態化組織考核評估、座談交流,開展“組團式”輪崗代職、“點菜式”進修培訓、“一對一”科研輔導。
“熟練掌握臨床技能后,他們本能地將注意力放在了高原病致病機制探究、治療方案優化之上。”帶教時,一位“老高原”察覺,博士生們長期從事基礎研究,善於利用科研思維、專業視角思考和解決問題。
“科研要扎根實踐,更好地服務基層官兵。”高詩豪說。
在艱苦邊遠地區,開展科研工作的難度遠比想象中更大。
多次深入實地開展調研,該校黨委的系列舉措給博士生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擬定發展規劃、劃撥專項資金、安排儀器設備……了解到大學正以高原病科、檢驗科等科室為核心,籌劃建設高原傷病防治臨床研究基地,高詩豪等人便主動領命,想要為特殊極端環境下的醫學保障事業發展貢獻才智力量。
直到回內地前,高詩豪還惦記著高原實驗室建設工作的推進。
了解到新來的學弟學妹們已經能利用實驗室開展實驗,進行臨床標本預處理,高詩豪生出了一種“交‘接力棒’的感覺”。
“科學研究需要一以貫之。有了平台之后,目標就更明確了。”結束查房后,博士生張瀟匆匆趕往實驗室繼續准備課題任務。
這段時間,張瀟正在和科室的“老高原”一起,探討一項課題。類似的“新+老”研究小組模式,已經在高原某醫院成了一種常態。
人才在一線實踐中的成長同樣輻射帶動著單位學科建設發展——
博士生“重科研”,專業知識扎實、創新思維活躍,能在課題攻關中系統梳理研究思路﹔高原軍醫“重臨床”,實戰經驗豐富、想法貼近基層,是發現臨床問題、收集研究數據的好手。
如此一來,“老高原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了起來。”高原某醫院領導指著近3年醫院科研課題申請統計表說,“3年來,已經有一批優秀藏族軍醫成功通過了西藏自治區的科研課題申報。”
博士,成了這所高原醫院科研創新的最佳助力。
艱苦,成了人才成長的“催化劑”
已經在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康復理療科就職的高詩豪,最近打算重返高原。
擇優選留學校后,高詩豪進一步明確了“高原+疼痛”的研究方向。前不久,科室主任帶領團隊探討高原某訓練傷及后續病變問題。開展新一輪實地研究之際,曾經有過高原任職經歷的高詩豪成為主力隊員。
3年時間,大學安排通過遴選考核的醫學博士們紛紛交流回到內地單位任職。梅鐵牛、高詩豪等人的成長線路,為其他正在艱苦邊遠地區磨礪的高學歷人才發展指明了方向。
“路徑明確,干勁兒當然更足了!”談到未來規劃,這群年輕博士眼睛裡閃著光。
已經在西藏待了近3年的孫皓倫,便是其中之一。前不久,他和科室同事一起,將睡眠監測新業務開展起來。
“在此之前,醫院沒有神經內科的專科醫生。”孫皓倫坦言,“遇到因為失眠、頭痛、腦梗等問題前來就診的戍邊戰友,隻能給出止痛藥、安眠藥,或是安排轉診。”
“想到了,就大膽去干!”這是大學給予高學歷人才發展的鼓勵。
博士畢業后,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背景的唐翔宇被分配到高原某醫院影像科協助工作。為了能夠准確出具報告,他隻要坐上診室椅子、握住超聲探頭,就會打起十二分精神。
每次在就診高峰期獨立承擔診斷任務,唐翔宇仍擔心自己會因為臨床經驗不足、判讀時間緊張而出現工作失誤。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影像診斷的念頭,時不時浮現在他的腦海。
從零開始自學編程、依據診斷需求完善程序、增加數據量提升准確率……9個多月后,一款智能化胸部平片識別系統被唐翔宇帶進日常工作。
沿著大學設計的“成長規劃線路圖”,博士生們除了參加教育訓練和日常診療,還必須參與衛勤保障任務、邊關醫療巡診,確保把最優質的醫療服務送到邊防一線。
“聽吧,新征程號角吹響,強軍目標召喚在前方……”從海拔4000多米傳來的歌聲,穿過雲層直抵人心。背靠刻著“詹娘舍”幾個大字的峭壁,不知是誰提議,醫療隊和哨所官兵一同唱起《強軍戰歌》。
作為護理專業博士,許珂說自己永遠忘不了這首在天邊唱響的軍歌。每當勞累時,她就會想起指甲凹陷、嘴唇皸裂卻總保持昂揚精神的戍邊戰友。
在高原的日子裡,許珂發揮心理護理專業優勢,為邊防官兵進行線上授課,完成一對一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
從臨床經驗基本為零的“小白”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軍醫,高寒缺氧的艱苦,成了人才成長的“催化劑”。
曾經深埋於梅鐵牛心中的火種,如今在一批批奔赴艱苦邊遠地區鍛煉的博士生心中越燒越旺。他們,正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一步步實現“學位”與“戰位”的對接。(劉小薇 左勝男 劉春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