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連隊黨支部寄出60多封“家信”

①
②
③
新春佳節,海軍某基地某連組織各種活動。
圖①:連隊組織給官兵家屬寫信活動。
圖②:連隊官兵開展趣味活動。
圖③:連隊黨支部給官兵家屬寫的信。
劉秋紅攝
給每名官兵的親屬寫一封信,讓他們重新認識一次“我們”
故事,還要從海軍某基地的一場頒獎晚會說起——
當時,該基地某連多名官兵受到表彰。其中獲評“優秀共產黨員”的是入黨剛滿一年的下士羅聖臣。
這名年輕的戰士,何許人也?在官兵們好奇的目光中,他的故事被一點點發掘出來——
此前的一場實戰化訓練中,該基地下達緊急命令,要求連隊臨時鋪設一條軍用光纜。作為光纜班班長,羅聖臣帶領大家連夜趕到鋪設地點,緊張開展作業。
然而,此地泥沙大量淤積,戰士們隻能一點點往前探。拉線時,由於用力過猛,羅聖臣手上的繭被整塊撕掉,線纜拖過的地方,留下殷紅的血跡。
羅聖臣沒有吭聲。前進過程中,每拉一段線纜,羅聖臣就抓一把淤泥裹住手掌。他忍著疼痛連續工作8小時,趕在規定時間前完成任務,確保了線路暢通。
這些細節,讓戰友們感動不已。頒獎晚會后,羅聖臣的事跡不脛而走,基地專門為他制作海報,張貼在營區路旁的燈箱。連隊隨即召開了一次支委會,有支委提出,羅聖臣所獲得的榮譽,讓全連官兵感到振奮,也應該讓他的家人分享喜悅。
如何分享?打一個電話、拍一段視頻、寄一張喜報……大家提出多種方案。最后,他們決定,由指導員給羅聖臣的親屬寫一封信。
頒獎晚會上講述的奮斗故事,被指導員寫進信裡。看著這些故事即將呈現在父母眼前,這位平時大大咧咧的戰士,感動得眼眶紅了。
不過,感動的同時,他也向指導員提出一個想法:他的很多“事跡”,其實都是和戰友們一起完成的。隻不過,作為班長,他站到聚光燈下受到表彰。他認為,每名戰士都值得表揚,他們的親屬也應該收到這樣一封部隊寄來的“家信”。
“這個想法好!”指導員思索片刻說,在連隊的這些時光裡,每位官兵都收獲了成長,大家有很多好故事可以講。那就給每名官兵的親屬寫一封信!
這一次,他剛起筆就被難住了——以往逢年過節,連隊也曾給官兵家屬寄信,隻需要統一送祝福,並不涉及具體的人和事。但套用統一的模板,是無法把官兵的個人事跡展現出來的。
“寫一封通用的信雖然簡單,但圖省事、走形式的話,就失去了意義。給每名官兵的親屬寫一封信,讓他們重新認識一次‘我們’。”會上,支委們統一意見:這次,我們不寄千篇一律的《給親屬的一封信》,而是要給官兵親屬分別寫一封“家信”。
“不妨再大膽一點!”副連長提議,講青春成長故事,就要有年輕的視角、開闊的胸懷。寫信的內容、寄信的對象,都應該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包容。
“給重要的人一封專屬‘家信’。”這個提議得到全連官兵支持,大家想要寄信的對象,有父母、配偶、兄弟姐妹,以及遠方的戀人……
於是,連隊黨支部一班人忙碌了起來。他們根據大家的籍貫、特長和喜好,選購獨具特色的信封和信紙,收集每名官兵的精彩剪影,並開始著手寫信。
那段時間,全體支委齊上陣,對照花名冊,寫下一封封專屬“家信”。1個多月后,信封堆滿了桌子,這項工程終於完成了。
指導員一數:這60多封專屬“家信”,加起來超過了15萬字。
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講述軍營裡的青春和奮斗
中士柯泰盛的信裡,夾著兩張照片:一張是他與戰友的合影﹔另一張是他在比武場上奮勇爭先的剪影。
作為一名00后士兵,柯泰盛已擔任2年班長。他的青春故事,貫穿著一個“拼”字——
此前的一場訓練中,柯泰盛帶隊負責野外通信保障任務。作為班長,他身先士卒。鋪設線路時,大家遇到了一個7米高的沙坡,坡下橫亙著一條30多米寬的灣流。
有戰友提議,向上級申請更改路線、延長任務時間。柯泰盛當即反駁:“打仗時,敵人會給你這個調整的機會嗎?”他觀察片刻,找來一條安全繩綁在腰上,將另一端交給戰友,隨即側身一躍,跳下沙坡。越往前,沙地越濕軟,柯泰盛的腳印越來越深。他緊緊抓著纜線,奮力向前行走。
突然,他一個踉蹌跪倒在水中。這時,戰友們才反應過來:看似平靜的海面下暗流涌動,柯泰盛所面臨的情況,遠比看上去更復雜。
海水的波動,讓柯泰盛重心不穩,好幾次摔倒。戰友們緊緊抓著安全繩,看著他一次次從水中爬起,堅定地向前走去。暮色降臨,柯泰盛終於穿過灣流,將纜線帶到了指定位置。他與戰友們相擁歡慶,留下了那張珍貴的合影。
成長,濃縮在信紙上。給柯泰盛的父母寫信時,連隊支委特意談到:“成熟與否,絕不是看年齡大小,而是看閱歷多少。”作為家裡的長子,柯泰盛從小就懂得孝順父母、照顧弟弟,這也使他養成了勤懇、堅韌的品格。
去年,柯泰盛主動參加專業比武,在手臂和腿部受傷的情況下堅持比賽,最終站上戰區海軍的大擂台,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績。
信的最后,連隊支委給他寫了一句鏗鏘有力的結語:“把青春化作‘上膛的子彈’,00后柯泰盛一往無前!”
中士米博陽想要寄信的對象,是他的妻子。當年,他們在大學校園相識相戀。后來,年輕的米博陽拗不過內心的渴望,選擇了參軍入伍。姑娘一邊完成學業,一邊等了他4年,最終與他相聚,組建了一個小家。
這是兩個年輕人的人生抉擇。了解到他們的故事,關於米博陽的這封信,自然體現著濃濃的青春氣息:“今天,我們以連隊黨支部的名義,將這封信送到你的手中,向你講述米博陽火熱的軍旅故事,以及他身上的責任與擔當。”
如同他的名字,米博陽在戰友們眼中,是一個敢打敢拼、陽光向上的戰士——
那場比武,戰士們全副武裝,扛著輪胎和沙袋奔向目標點位。跑到最后800米,米博陽皺著眉頭,臉上肌肉不停抖動,豆大的汗珠成股流下,留意到他痛苦的表情,戰友陳俊放緩速度,伸手去接他肩上的沙袋,米博陽大喊一聲:“不要管我,快!”
他咬緊牙關沖向終點。最終,他們班取得比武第一名。比武結束后,米博陽癱倒在地上,戰友們跑過來圍住他,米博陽瞇著眼睛,咧著嘴笑了。
這時候,戰友們才知道,他已經被甲溝炎折磨了一周,醫生讓他手術,他堅持要完成比武:“如果少了我,戰友就要多背輪胎、多扛沙袋,整體成績肯定受到影響……”
在信裡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連隊支委告訴他的妻子:“米博陽是一位有責任擔當的軍人,你們一定會創造美好幸福的未來。”
除了給父母、愛人,還有一些信寄給了兄弟、姐妹和孩子。
去年,戰士董航宇與戰友們前往野外駐訓,他們搏擊過海浪,迎戰過風暴,還曾與野獸周旋……這些珍貴記憶,都被寫進信裡。董航宇希望,他的兒子看到這些內容,會被軍營裡的火熱氛圍和勵志故事所感染,成長為一名真正的男子漢。
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講述軍營裡的青春和奮斗。起筆落筆,書寫著濃濃深情﹔信裡信外,傳遞著愛與期待。
畫好一個個同心圓,種下一顆顆“強軍種子”
書信跨越千裡,用了4天才抵達四川省蓬溪縣米博陽的老家。收到連隊來信,米博陽的妻子激動不已。她趕緊拍了一個視頻,講述作為軍嫂的內心感受。
與此同時,其他的信一路奔波,也陸續抵達目的地。信件送達的時候,上等兵郭鴻的媽媽正在工廠上班,她把信裝進口袋,等到下班后才小心翼翼地拆開。讀完書信,她給郭鴻發了一條信息:“在部隊好好干,取得更好成績,回報組織培養。”
女兵梁妍的姐姐翻看信封裡的一張張照片,並找來相框一一封裝起來,擺在客廳裡。隨后,她召集一家人共同給連隊寫下回信:“看到梁妍的部隊生活精彩、充實,我們感到驕傲。她在這樣一個有愛心的連隊當兵,我們很放心!”
臨近春節,黨支部又忙碌了起來。電話、信息、視頻不斷,回信也陸續到來。有的官兵親屬識字不多,只是用質朴的方言連連道謝,但支委們心裡都感覺暖暖的:因為他們相信,一種純朴的信任,正在組織、官兵和親屬之間悄然建立。
有段時間,中士趙敏覺得連隊“不重視自己”。骨干沒當上、“四有”優秀士兵沒評上……漸漸地,她像一隻受傷的刺猬將自己封閉起來,不愛和人說話,還時常與戰友發生矛盾。
連隊領導主動與她談心,細數了她的努力與付出,並表揚了她拿出工資捐款的善舉。趙敏這才發現,很多她自己都沒有在意的小事,卻被連隊記著。她向連隊領導表示:“以后我一定調整好心態,絕不辜負大家對我的期待!”
后來,趙敏主動申請擔任連值班員,鍛煉協調能力,又報名參加多個比武競賽,在賽場上咬牙拼搏,為連隊爭得多項榮譽。如今,她被任命為新兵集訓班班長,並被表彰為“四有”優秀士兵。
趙敏的成長故事,被連隊支委寫進信裡。母親看到女兒的成長后,決定去連隊看看。今年春節前夕,從未出過遠門的趙敏媽媽,帶著一家人,乘坐飛機來到連隊。
那天,趙敏正在參加一場軍事小比武,她與一群男兵同場競技。最終,她取得優異成績,大家報以熱烈掌聲。人群裡,她望向母親,臉上寫滿了自信。
趙敏的成長經歷,讓連隊主官感觸頗深:每名官兵,都有一個獨立的世界。通過書信了解他們的內心、講述他們的故事,實際是畫好一個個同心圓,種下一顆顆“強軍種子”,激發出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收到書信不久,米博陽的妻子與連隊支委聯系,提出了一個請求:孩子剛剛出生不久,希望連隊黨支部能給孩子起個名字。
“這是官兵親屬對我們的信任!”連隊黨支部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大家聚在一起,摸著腦袋琢磨起來。有人翻字典、有人查古籍,還有的拿著手機找素材……最后,他們為孩子取了一個寓意深刻的名字。
對親人的挂懷,對組織的信任,讓連隊官兵士氣高漲。這兩年,連隊取得榮譽20余項,被評為“四鐵”先進單位。
前不久,上級組織2023年度頒獎晚會,連隊又有多名官兵受到表彰。站在燈光璀璨的舞台上,連長深有感觸地說:“書信只是一個載體,它背后的用心與用情,才是我們帶兵育人的秘訣。”
銳視點
帶兵需用心用情用力
■蔣建凱
習主席強調,要研究把握新形勢下帶兵的特點規律,真心呵護官兵,培養幫帶官兵,摔打鍛煉官兵,使他們在軍營成長進步。
當前,隨著強軍事業加速推進,部隊兵員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年輕官兵成為軍營主流,呈現出思維活躍、觀念多元、個性突出的新態勢。能否把握時代特點、厘清帶兵規律,採取有效措施方法抓建部隊,對基層帶兵人是一個考驗。
連隊黨支部與官兵親屬“鴻雁傳書”的故事,不僅僅是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更是用心用情用力抓建基層的體現。
帶兵需用心。帶兵人離兵越近、與兵越親,部隊越有戰斗力。新形勢下,部隊各項建設任務多線推進、量大面廣,推進轉型建設和練兵備戰任務艱巨繁重,官兵在工作生活中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壓力。帶兵人要拿出耐心、誠心,多一些噓寒問暖,解決好實際困難。
帶兵需用情。一支部隊要有凝聚力、戰斗力,既需要嚴格的管理,也少不了對官兵的關懷愛護。陳賡大將曾說:“管理士兵不是冷冰冰,這樣是帶不出願給你擋子彈的士兵的。”帶兵人必須強化為兵情懷,主動深入官兵,知兵情、曉兵意,解兵難、暖兵心,尊重他們的性格喜好、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及時疏導他們的煩心事,懷著真情實感做工作,才能增強官兵的歸屬感、榮譽感。
帶兵需用力。任何好的想法,如果總是停留在列計劃、喊口號,最終將一事無成。作為基層帶兵人要切實增強行動力,對於連隊建設、官兵成長有益的事情,要敢於擔當、果斷執行,真干實干抓緊干,堅決不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多嘗試幾次、多付出一些,才能凝聚軍心、鼓舞士氣,為強軍事業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特約記者 雷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