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多措並舉解決官兵急難愁盼問題

2024年03月13日08:55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運用“網絡+”模式服務基層官兵

以前需要來回跑幾趟的事,如今不出營門就辦成了

“您提取住房公積金的申請已審批通過,請留意!”前不久,一直奔忙在工作一線的某部中士曾澤生,一回宿舍就看到了手機上機關人員發來的提醒短信。短信字數不多,曾澤生又仔細讀了一遍加以確認。

此前,曾澤生打算購買婚房,可手頭資金不夠。於是,他想到了提取住房公積金。聽了他的打算,以前辦過這類手續的一個戰友告訴他:“我記得手續挺多,要做好跑幾趟的准備。”

“咱們不是已開通了網上為兵服務平台嗎?可以網上申請呀。”另一個戰友的話點醒了他。

下載電子表格,填好信息后上傳……當時,曾澤生還在想:“如果線上辦不了,那就跑幾趟。”

沒想到,千裡之外的機關業務部門受理后很快走完審批流程。曾澤生很是感慨:“以前需要來回跑幾趟的事,如今不出營門就辦成了。”

曾澤生所在的部隊,一些基層營連距離機關上百公裡。官兵遇到個人困難時,有時不知怎麼辦、不知找誰辦、不知多久才能辦完。為此,該部依托軍營網絡開通了“一站式”為兵服務平台,開設了工資福利、住房用車、醫療服務、親屬保障等13個版塊,推行“線上受理、集成服務、線下承辦”幫難解困模式。

“在火箭軍部隊,像這樣借助網絡為幫難解困工作提速增效的事很多。”今年年初,火箭軍機關盤點去年幫難解困工作的成果時發現,各單位運用“網絡+”模式服務基層官兵的現象已很普遍。

在某導彈旅,旅黨委要求相關辦事人員做到“基層有留言、機關就留心”。他們不僅在軍營網絡開通了“首長信箱”“網上兵聲”“業務咨詢”等平台,還建立了網上值班制度,承諾對基層官兵反映的困難和問題“回復不過夜”。

去年以來,該旅協助辦結官兵家庭維權涉訴案件23個,化解矛盾糾紛15起,協調為70余名子女和家屬辦理了入學或就業手續。這些事項中,不少是“網上兵聲”引出的“解難答卷”。

效率來自網絡平台的助力,也來自火箭軍機關的整體統籌推進。

去年以來,火箭軍成立幫難解困領導小組,先后4次集中研究重要事項,明確提出“官兵在哪裡,幫難解困就跟進到哪裡”。

面對部隊主體為“網生一代”的現實,各級不斷拓寬網上幫難解困渠道,使這項工作呈現出提速增效、便捷暖心的生動圖景。

從“自己孩子自己抱”到“區域協作屬地辦”

為一名導彈旅干部解難,牽頭單位卻是士官學校

翻看“火箭軍幫難解困工作台賬”,一則記錄讓記者不禁一愣:“為一名導彈旅干部解難,牽頭單位卻是士官學校。寫錯了吧?”

聽了這話,負責管理台賬的機關干部解釋道:“這張表上登記的都是需跨區協調解決的事項,這名干部的老家正好在火箭軍士官學校所在地,涉法涉訴難題交由屬地單位去解決,效率會更高。這就叫‘屬地辦理’。”

“屬地辦理”,在火箭軍部隊,這個詞已越來越為大家所熟知。不少官兵已經通過這種方式解了難。

某旅軍士小紀的父親在老家因一場事故身亡,由於涉及的責任單位較多,定責賠償工作進度緩慢。小紀所在單位跨區協調駐防當地的某部提供法律援助,較快地解決了問題。

火箭軍工程大學學員小楊的家人遭遇“老賴”借款,金額較大。接到跨區協調解決的來函后,駐防小楊老家所在地的某部指定專人負責,協調地方法院採取措施。不久,雙方就簽訂了協議。

“‘屬地辦理’的方法很管用。”火箭軍幫難解困領導小組的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此前,我們走的彎路也不少。”

以往,官兵遇到類似的事,大多是人在哪個單位,就由哪個單位來負責解難。實踐証明,這樣的方式有時效果並不佳。

在一次座談中,官兵一一道出了相關弊端。有的人說,家裡突遭變故的官兵,最盼的是“事能快點兒解決”,但異地解難往往實現不了這一點,官兵隻能干著急。有的人說,即使所在單位有人到了當地,也常因不熟悉當地情況而“兩眼一抹黑”……

經過調研和分析,火箭軍機關找准了症結所在——這難那難,說到底大都是各單位“自掃門前雪”造成的。僅靠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力量難以解決,那就轉變思路拓新路。

火箭軍機關經過反復研究論証,決定搭建跨區協調、“屬地辦理”解難的新機制,構建起“一站受理、一網統籌、一線貫通”的工作鏈路。由此,以充分借力“卡點”所在地駐軍單位力量為特征的“共管瓦上霜”方式開始運行。前不久,某基地政治工作部梳理“幫難解困成績單”時發現,僅去年就為兄弟單位協調解決了近10起涉法涉訴難題。

既“一事一策”幫也“舉一反三”防

如果不強調預防,官兵提報的困難事項可能會更多

春節過后的第一天,某營官兵每個人都收到了各自的“專屬禮包”。“禮包”裡,裝著一頁紙。上面是根據去年官兵各自表現和經歷,寫下的新年寄語和暖心提醒。

“說是‘專屬’,是因為官兵的經歷有所不同,本人或其家庭遇到了自身無法解決的困難,有的困難產生原因有一定私密性。”該營陳教導員告訴記者,“節后第一天,官兵收到‘專屬禮包’。從幫難解困的角度講,算是一個‘溫馨提示’,提醒每名官兵有針對性地做好風險防范工作。”

“這個暖心提醒不好寫。”陳教導員說,“難就難在,要對官兵個人或家庭情況了然於胸,還要有一定風險預判能力。”

這個暖心提醒,折射出火箭軍部隊開展幫難解困工作的另一個特點——既“一事一策”幫,也“舉一反三”防。

“官兵提報的重要困難事項已解決448個,官兵滿意率97.5%……”這組數字,來自2023年火箭軍幫難解困工作“成績單”。火箭軍幫難解困領導小組的一名干部告訴記者:“如果不強調預防,官兵提報的困難事項可能會更多。”

為做到這一點,去年以來,火箭軍深入開展以“及時掌握、及時報告、及時處置”“有效防范、有效化解、有效激勵”為內容的“三個及時”“三個有效”活動,要求各單位適時組織官兵談心交心,並設立網絡信箱、解難熱線、意見箱等,提升知兵難、知兵困的及時性和精准度。

與此同時,機關採取案例剖析、數據比對、風險預判等辦法,定期梳理易發多發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提醒各單位有針對性地做好預防工作,補齊短板。

一次調研中,有戰士反映,碰到一些涉法問題時不知向誰“請教”。機關舉一反三,發現此類問題較為普遍。他們及時組織“送法下基層”活動,依托136個法律援助工作站常態化為官兵提供咨詢,對官兵遇到的重大涉法維權問題,安排律師“一對一”服務,補齊了預防環節上的這個短板。

把著力點聚焦在問題落實“清零”上

去年未完成的事項,成為新年度專題工作會主要議題

“去年,計劃解決的官兵急難愁盼問題,目前還有7項沒有完成。”前不久,某部新年度首次專題工作會,先把這些未完成事項擺到了桌面上,並根據實際逐條逐項地拿出了具體推進措施。

無獨有偶。在近期的一次交班會上,某旅對照幫難解困“馬上辦清單”,也對前期未完成事項“過了一遍篩子”,以“職責歸位”來推進“難題歸零”。

兩個單位都把著力點聚焦在問題落實“清零”上,原因之一就是火箭軍在探索建立的綜合評價機制中,把台賬清零率、官兵滿意率列為關鍵指標。

“兩率”被列為關鍵指標,源於火箭軍機關組織的一次調研。那段時間,一些官兵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解決進度較慢。調研結果顯示,除了客觀原因,一部分事項進度的延后,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比如,有的辦事人員存在“難題拖得太久、短期難以解決”的畏難情緒,有的抱著“問題涉及面廣、得靠地方支持”的等靠想法,還有的存在“解難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有個過程”的緩辦心態。

為此,火箭軍機關有針對性地拿出了一套方案,明確了解難事項、制度機制、工作流程、標准要求等,明確將“兩率”列為關鍵指標,倒逼工作落實。

各單位紛紛加大督辦力度,使一件又一件官兵的“撓頭事”“鬧心事”畫上句號。

某部發放《跟蹤督辦聯系卡》,搭建起雙向互動、信息直達的“溝通渠道”,先后解決官兵急難愁盼問題90余個。

某旅挂單銷賬,明確解難圖、時間表、責任人,使官兵反映的60余個涉法涉訴問題及時得到解決。

在重視解難結果的同時,火箭軍機關要求各級對幫困過程給予關注,既關注辦事人員的方式方法是否高效,也關注其在辦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並給予援手,同時對辦事人員的努力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前不久,火箭軍各級機關在籌劃新年度幫難解困工作中,“兩率”繼續被列為關鍵指標,所訂的措施更實、標准也更高。火箭軍幫難解困領導小組的一名領導說:“持續朝著這個方向用力,官兵的滿意率會越來越高。”(李永飛 李鄭楠 李永波)

(責編:陳羽、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