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山河同春,風清景明念英魂

2024年04月06日08:27 |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小字號

貼心保障

廣西崇左積極做好烈士祭掃服務工作——

南疆邊關,“英雄花”開正艷

■劉德安

陽春三月,木棉花開,染紅山嶺。

清明節前夕,筆者從南寧出發,驅車前往廣西南部邊境城市崇左。那裡的6座烈士陵園中,長眠著5000余位烈士。

“向老兵、軍烈屬致敬”“烈士祭掃車輛專用通道”……南寧至友誼關高速公路的一個個服務區內,有關部門懸挂的標識非常醒目。各服務區的“烈士親屬異地祭掃志願服務點”內,身著黃色馬甲的志願者們,在一字排開的紅色帳篷下忙前忙后,為遠道而來的烈士親屬免費提供方便食品、熱水、應急藥品和路線咨詢服務。

在崇左服務區,筆者偶遇從廣東自駕前往崇左市龍州縣龍州烈士陵園祭奠戰友的老兵張新發。今年68歲的張新發參加過邊境作戰,曾榮立三等功。這些年,張新發多次前往龍州烈士陵園為戰友掃墓。這一次,他特意帶著兒子、孫子一同前來,讓他們“認認路”。“年紀越來越大了,身體一年不如一年。以后走不動了,就讓孩子們替我來。”張新發說。

據廣西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統計,每年清明時節,全國各地前往當地祭掃烈士的團體和個人達數萬人次。為此,廣西成立清明期間烈士祭掃服務保障協調領導小組,印發烈士祭掃服務保障工作方案,為前來祭掃的退役軍人、烈士親屬和社會各界人士提供有力保障。

“我們提前對接烈屬戶籍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幫助烈士親友規劃祭掃行程,錯峰安排祭掃,協調出行有關事項。”龍州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趙兵說,他們在一個月前就收集了龍州縣近百家賓館和特色餐飲店的地址及電話等信息,“我們想得細一點,老兵和烈屬們就能更加方便。”

抵達龍州烈士陵園,陵園主任、退役軍人蒙安保正在清掃墓區。“龍州烈士陵園是廣西邊境最大的烈士陵園,2萬多平方米的陵園分為4個墓區,安葬著2300多位烈士。他們犧牲時年齡最大的51歲,最小的17歲……”蒙安保告訴筆者,到烈士陵園工作17年,他和陵園其他工作人員按照部隊內務標准,堅持“每天一小掃,每周一大掃”,保持陵園干干淨淨,“讓每一位前來祭掃的烈屬知道,英雄有我們一直在陪伴守護”。

穿梭在龍州烈士陵園墓區,每一座墓碑旁都立有一面五星紅旗,墓前設有香爐、擺放著鮮花。同行的崇左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介紹,連日來,他們組織數百名退役軍人志願者配合各烈士陵園做好祭掃環境治理,換上嶄新的五星紅旗,為烈士墓碑描紅,同時對陵園停車、展陳等服務設施設備進行排查,讓整座陵園更顯庄嚴肅穆。

龍州縣愛心公益協會秘書長林燕霞,連續16年參加清明祭英烈志願服務。看到一位祭掃者正在龍州烈士陵園門口張望,林燕霞手捧熱茶迎上去,熱情地詢問他需要什麼幫助。

這些年,為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做好烈士祭掃工作,林燕霞陸續加入60多個微信群。針對部分烈士親屬不便前往現場祭掃的實際,林燕霞組織協會志願者們開展視頻代祭掃服務。

龍州烈士陵園裡,微信視頻通話邀請的鈴聲此起彼伏。一些志願者正在開展“一對一”視頻代祭掃服務。“戰友,我來看你了。獻上一束鮮花,讓芬芳陪伴你的英靈﹔點上一炷清香,捎去我的思念……”一座烈士墓碑前,志願者手捧受烈士戰友委托、提前抄錄在紙上的祭文,輕聲代讀。手機屏幕另一端,一位鬢角斑白的老兵正專注聆聽。

“各地有不同的祭掃習俗。有的地方習慣敬上煙酒,有的要在墓碑前點兩根蠟燭。我們代祭掃時,盡可能滿足烈士親友的要求。”林燕霞說。

筆者看到,前來龍州烈士陵園祭奠英烈的,還有不少中小學生。龍州縣愛心公益協會志願者黃彩川帶著讀高一的女兒陸穎雯,一起與貴州籍烈士王國鋒的親屬視頻連線。黃彩川說,自己多年參加代祭掃活動,每一次都很受觸動。這次帶女兒一起,是希望她也受到精神洗禮,對英烈心懷感恩,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距離王國鋒烈士墓不遠,一株木棉樹挺拔向上,碩大的紅色花朵綴滿枝頭。陸穎雯從地上拾起一朵木棉花,輕輕放在王國鋒烈士的墓碑上。

“木棉花也叫‘英雄花’,你知道其中的典故嗎?”筆者問道。

陸穎雯回答:“木棉花,花瓣火紅,像英雄的鮮血﹔樹干挺拔,像英雄的脊梁,所以被稱為‘英雄花’……”

在彌漫著思念的“人間四月天”,后來者接力傳承,邊關的“英雄花”紅艷絢爛,如炬似火。

廣西崇左龍州烈士陵園內,一名小學生志願者擦拭烈士墓碑。劉德安攝

廣西崇左龍州烈士陵園烈士英名牆。劉德安攝

暖心“尋親”

一場跨越30年的“團聚”——

雪域高原,戰友情深依舊

■解放軍報記者 楊明月 通訊員 干亞東 喬 可

清明節前夕,在西藏波密烈士陵園黃顯春烈士的墓碑旁,他的哥哥黃顯貴親手栽下兩株麥冬草。

黃顯貴一邊培土,一邊輕聲念叨:“弟弟,這兩株麥冬草是從爸媽墓前移過來的。你是爸媽最疼愛的幺兒,30年了,今天終於和他們‘團聚’了……”

此情此景,讓一旁的黃顯春姐姐黃顯秀和外甥女李惠泣不成聲,在場的軍地人員也都紅了眼眶。

人群中,還肅立著一位雙眼有些紅腫的老兵。他是黃顯春生前最要好的戰友白虹。

黃顯春和白虹都是四川瀘州人,曾一同在川藏兵站部某部當汽車兵。看著黃顯貴栽下麥冬草,白虹心緒難平——這種其貌不揚卻四季常綠的小草,花語是“勇敢、無畏”,正如戰友黃顯春的人生。

1994年4月,黃顯春和白虹隨隊執行運輸任務時,在牛踏溝路段遭遇雪崩。官兵們下車清理道路積雪,一塊石頭突然從山上滾落下來。危急時刻,黃顯春一把將白虹推開,自己卻被石頭砸中頭部。因傷情較重,黃顯春長眠雪山。

黃顯春被安葬在波密烈士陵園。為寄托哀思,家人在老家瀘州市合江縣為他立起一座衣冠塚。

這次前往波密祭掃的前幾天,白虹第一次見到黃顯春的家人。退役回鄉后,懷著對戰友的思念,白虹四處打聽,得知黃顯春在家鄉有一座衣冠塚。這些年,白虹先后10余次前往祭奠,卻始終“不敢”與戰友的家人見面。因為,砸向黃顯春的那塊石頭,也是壓在白虹心底的一塊“石頭”。

白虹想不到,今年清明節前夕,自己會成為黃顯春家人尋找的對象。“舅舅生前多次提起,自己關系最好的戰友白虹也是瀘州人。今年是舅舅犧牲30周年,我們聯系合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希望找到舅舅最親的戰友,一起去西藏祭奠。”李惠說。

合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輾轉聯系到黃顯春生前所在部隊,得知白虹退役后回到瀘州市工作。與黃顯春的家人見面那天,白虹輕車熟路就找到黃顯春的老家。李惠等人這才知道,為什麼他們每年清明節前往舅舅衣冠塚祭掃,總能看到墓前擺著鮮花、水果、點心……

在黃顯春生前所在連隊原連長、川藏兵站部某部教導員龔誠的帶領下,白虹、黃顯貴一行人抵達波密烈士陵園。白虹特意帶了一瓶家鄉酒。他給黃顯春敬了一杯,自己喝了一杯。黃顯春犧牲前剛選改志願兵,他和白虹當時約好等任務結束,一起好好喝一杯家鄉酒。

黃顯春烈士墓旁,是二等功臣黃煜錦的墓。黃煜錦也是川藏線上的汽車兵。1996年,他隨車隊外出執行任務,幫戰友推車時,被一塊高山墜落的石塊砸中,英勇犧牲。“黃煜錦也是我們部隊的烈士,2019年他的家人前來祭掃,我們這些老部隊的官兵全程陪同。今年他的家人不能來,我們會代他們給烈士掃墓。”龔誠清理掉墓旁的雜草,在墓前放上一朵黃菊。

一同前來祭掃的,還有川藏兵站部的部分官兵。他們將親手扎的花圈擺放在烈士墓區,庄嚴敬禮。每逢清明節,該部都會組織官兵前往波密烈士陵園祭奠,向英烈“報告”新一代汽車兵“年年出滿勤”的故事,傳承“條件差難不倒、艱險多嚇不倒、任務重壓不倒”的“三不倒”川藏線精神。

4月,是波密一年中最美麗的季節。完成祭奠戰友和親人的心願,白虹和黃顯春烈士的家人踏上返程的路。沿途,他們看到連片的桃花花海、高聳入雲的雪山……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川藏線既因沿途美景被譽為“中國最美景觀大道”,也因頻發飛石、塌方、泥石流、雪崩而被稱為“地質災害博物館”。自1954年川藏線通車以來,川藏兵站部先后有600多名官兵長眠於此。

“龔教導員,牛踏溝現在還有飛石嗎?”白虹問道。“牛踏溝路段還是比較危險,但容易發生飛石的地方現在都修建了明洞、攔網,發生事故的概率大大降低。”龔誠介紹。

白虹扭過頭,望著車窗外的美景。此刻,汽車正平穩行駛在這條美不勝收的道路上。

圖③:3月28日,遼寧省沈陽警備區聯合東北育才悲鴻美術學校前往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開展清明祭英烈暨烈士畫像捐贈活動。榮俊運攝

圖④:3月29日,安徽省淮北市退役軍人志願者在烈山區革命烈士陵園擦拭無名烈士墓碑。李 寶攝

圖⑤:廣西崇左龍州烈士陵園墓區。劉德安攝

用心守護

老兵張明海義務擔任三江營革命烈士紀念館講解員——

揚子江畔,烈士英名長存

■嚴明亮 李小龍

清明時節,揚子江畔,江風習習。

晨曦微露,66歲的江蘇揚州三江營革命烈士紀念館管理員張明海,已經忙碌起來。打掃完紀念館,他拎起水桶、拿著抹布,擦拭矗立在紀念館前的烈士紀念碑。

明媚的朝陽,照亮青白色紀念碑上“三江營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1個金色大字。紀念碑底座正面,紅底燙金的“新四軍渡江北上抗日第一站”字樣,標注著這片土地的紅色印記。底座兩側,鐫刻著犧牲在這片熱土的烈士英名,代表著那些不能忘卻的記憶。

來來回回拎上12桶水,張明海才能將一人多高的紀念碑底座擦拭干淨。“每天我都要將紀念碑擦一遍,這是我對烈士的敬意。”張明海說。

大橋鎮三江營,是揚子江、小夾江和太平江三江匯合之處,因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江防要塞和兵家必爭之地。

“1938年,新四軍渡江北上,踏上的第一塊土地就是位居長江北岸的三江營,自此拉開蘇中抗日斗爭的序幕。1949年4月8日至9日,解放軍第20軍60師179團官兵經過浴血奮戰,攻克敵三江營江防堡壘,為渡江戰役拔掉‘釘子’,掃清障礙。4月20日,解放軍某部英勇炮擊擅闖三江營水域、企圖阻撓解放軍渡江的英國軍艦‘紫石英’號……”面對前來參觀祭掃的群眾,張明海將三江營的紅色歷史娓娓道來。

三江營戰斗結束后,179團官兵為了紀念犧牲的戰友,立下一塊“解放三江營烈士紀念碑”,上面刻著67位長眠三江營烈士的姓名。如今,這塊紀念碑展陳在三江營革命烈士紀念館裡。2009年修建三江營革命烈士紀念館時,散葬在大橋鎮鄉間的114名革命烈士也全部遷葬於此。

“我是土生土長的大橋鎮人,從小聽著三江營的戰斗故事長大。我還當過兵,為烈士做點事是應該的。”1983年,張明海退役返鄉,后來加入當地志願者協會,一直熱心公益事業。2020年,張明海成為三江營革命烈士紀念館管理員,義務擔任講解員。

翻開三江營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參觀登記簿,筆者發現,3年多來張明海累計接待數千批參觀者。今年除夕,有4批共38名參觀者前來。大年初一,張明海接待了23批參觀者。“不管有多少參觀者,我都會一遍遍為他們講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跡。烈士的故事需要我們去宣揚,去告訴更多的人。”張明海說。

“宣講紅色歷史,不能一種腔調、一個模式,在內容真實、表述精准的基礎上,要因人而異、有感而發,才能打動人心,給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張明海有自己的講解心得。面對前來瞻仰烈士的機關干部,他除了講述紅色故事,還引導思考如何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面對學生,他鼓勵他們從英烈事跡中汲取精神養料,樹立報國志向。

近日,第74集團軍某旅官兵在該旅英模烈士紀念園重溫入黨誓詞。胡少龍攝

2021年,當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等多家單位發起“為三江營烈士尋親”活動。張明海積極參與,發揮自身信息資源廣、聯絡人員多的優勢,3年來和其他志願者一同為十幾位烈士找到親人。

講解之余,張明海還利用自己會石刻的特長對烈士紀念碑底座進行修繕。“時間長了,碑刻容易褪色。”張明海仔細檢查紀念碑上每一位烈士的姓名,小心翼翼地修刻、上漆、固色,讓烈士英名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烈士用寶貴的生命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不能忘記、也不會忘記他們!”張明海說。

(責編:代曉靈、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