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增強作戰體系“耐力”

孫浩亮 高歲亮
2024年05月01日08:07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從一定意義上講,戰爭比拼的就是耐力,在敵我雙方運用整體力量實施體系對抗時,誰能確保自己不被迅速擊倒,誰就可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現代戰爭中,敵偵察感知和精確打擊能力大大提升,戰場生存面臨巨大挑戰,導致作戰體系的脆弱性增加﹔體系運行存在過多信息流轉和功能支撐的中心節點,面臨被敵擊要癱體的巨大風險,導致作戰體系的韌性不足﹔戰場態勢瞬息萬變,作戰編組受限於固有編制和戰前部署,調整慢、應變難,導致作戰體系的魯棒性不強。為此,在未來作戰中,應著眼增強體系“耐力”,打破作戰力量原有固定編制序列,依托智能泛在的網絡信息系統,即時響應戰場態勢和任務需求變化,採取內聚式、自耦合的編組模式,快速機動、虛擬集中,構建“空間上分散部署、功能上優勢互補、編組上彈性自適”的一體化任務部隊,實現作戰力量“形散神聚”和作戰效能“攥指成拳”,增強作戰體系的抗毀力、結構力和適應力。

作戰要素分散網聯,增強體系抗毀力。面對來自多領域、多方向、多手段的全縱深、立體式綜合打擊,作戰要素應改變傳統部署方式和運轉模式,以提升作戰體系的結構韌性,確保能夠經受住敵第一波打擊,並能迅速組織有效反擊。一是採取廣域分散機動的兵力部署模式,進一步擴大有效防御面積,大量消耗敵偵察資源並增加敵打擊成本,降低己方被偵察發現的概率,即使遭敵打擊,也能將損失減小至最低。二是通過將偵察情報、指揮控制、信火打擊等作戰要素拆解成更多功能單一、結構簡單、自主組網的平台組件,提高要素節點的冗余度,減少要素功能修復的時間和成本。三是通過將先進網絡信息技術應用於一體化任務部隊,打破各環路間的信息壁壘,實現環路間的開放協作和靈活編配,形成多層嵌套的“OODA”環。即使某一“OODA”環中部分要素遭敵損毀,也能“借用”其他環路中的相關要素實施網絡迂回,持續有效運轉,大幅增強己方“OODA”環的抗毀能力。

作戰力量按需定制,增強體系結構力。作戰力量按需定制,是指利用萬物互聯的先進網絡信息系統和廣域泛在的智能化作戰工具,根據作戰任務,從分布在多域空間的作戰資源中任意抽取所需力量,跨域融合形成能力互補、效能涌現的力量體系。這一力量組合模式打破了過去基於能力的成建制力量運用,轉而採取基於效果和面向任務的融合式、精確化運用,實現分布式作戰能力進階。一方面,能夠在確保完成任務的前提下,使用規模最小、數量最少、效能最優的多域資源,實現作戰資源的精干化、集約化、高效化運用﹔另一方面,能夠防止過度抽取作戰資源而導致層級過多、職能重疊、指揮混亂等問題,實現作戰指揮扁平化和組織架構網絡化。作戰力量按需定制,並非各領域作戰要素的強行捆綁和作戰能力的線性疊加,而是利用多樣化網絡通信手段和信息交互機制,實現各節點要素的互通互聯,使得指揮員能夠按照敵情任務、決策意圖和作戰計劃從“作戰資源池”任意抽組要素、整體籌劃布局和確定優先順序,以基於模塊化組合和網絡化連接的快速集優聚能提升作戰體系的結構力。

作戰編組柔性重構,增強體系適應力。在未來激烈對抗、應變無窮的多域戰場,哪一方能夠更快更好地洞察態勢變化、捕捉即時窗口、制訂行動計劃、調整戰斗部署、實施作戰行動,就能掌握戰場主動權,獲得致人而不致於人的先發優勢。一是要著眼態勢變化,動態解耦重構。採取開放式、網絡化、拓扑狀的系統架構,利用分布式作戰資源管理系統,實現聯合作戰體系中諸要素資源合理分配、任意拼接、動態調整和快速重組。當敵情態勢變化和作戰意圖調整時,指揮機構在人工智能系統輔助下及時優化決策部署、規劃作戰任務,並依據任務需求剔除多余要素、融入全新要素、重構殺傷網絡、調整指揮關系,快速動態完成新的作戰編組,在增強己方作戰體系適應力的同時,給敵造成巨大認知負荷和決策困境。二是要應對節點戰損,快速補充重構。採取模塊化編組、積木式組合的作戰編成,強調要素模塊的即插即用、動態集成和彈性編組,提升作戰體系的靈活度和適應性。即使己方“OODA”環中某一要素節點遭敵損毀,也能基於即時的態勢信息感知和先進的動態組網技術,從多域作戰空間中廣泛分布的大量冗余節點中,快速選擇並補充符合作戰需求的要素節點,重構“OODA”環路。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